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诞生,并逐渐发展为百家争鸣的主流。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影响中国最大的流派。

纵观历史,经过两千多年的弘扬传承,儒家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受儒家文化根本——孝道的熏陶,中华儿女一直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观念,无论身处何地,排除万难,历尽艰险也要回到故乡。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儒家创始人孔子雕像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交流史,造就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游子背井离乡,或经商贸易、或卫国戍边、或听道受学。上世纪中后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自卫反击战等卫国斗争先后打响,大量将士远离家乡,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将士从此埋骨他乡;有的将士则流落异土,再难回国。王琪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印度足足滞留54年之久,艰难回乡后连筷子都不会使用了。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抗美援朝战场油画复原

王琪,当时是自卫反击战中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工程测绘兵。1962年12月,王琪随部队驻扎在藏南达旺地区,他外出办事时因不熟悉森林地形,在森林里迷了路。王琪连续走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出去的路,饥寒交迫下王琪看见了一辆红十字会的车子经过,便上前请求帮忙。让王琪没有想到的是,红十字会直接将王琪扣押,并送到了印度军方,随后王琪以间谍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王琪早年参军旧照

身处异国监狱,王琪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的亲人,很想回家看上一眼。在浓厚的思乡之情支撑下,王琪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夜晚。刑满释放后,王琪被印度军方带到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落。他在这里和一直帮助他的一名印度女子结了婚,养育了4名孩子。王琪为回到祖国,十分刻苦的学习印度语言,给家乡的亲人寄过很多信件。可是印度当局对他的信件严加管理,导致没有一封信能寄回国内。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远眺

随着时间不断前进,已经在印度生活几十年的王琪依然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国。王琪的妻儿也十分支持他的寻根之旅,一直不辞辛劳地帮助他。终于,在家人的帮助下,王琪历经重重困难找到中国驻地大使馆,并办理了自己的护照。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知道后,立即帮助王琪回国,时刻保持关注和安排他回国事宜的推进工作。在中印双方的协调下,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王琪办理了为期10年的中国护照,并且开始每年为王琪提供一定的生活资助。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王琪在印度旧照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王琪带着儿子回到了阔别54年的故乡——陕西乾县。王琪见到家乡的亲人们后热泪盈眶,由于太过思念故乡,他一口气吃完了7碗手擀面。身处印度五十余年,王琪已经太久没使用筷子,已经忘记筷子的使用方法,吃家乡的面时,他只能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吃,一旁的家人见此场景,无不潸然泪下。

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归国已不会使用筷子,用勺子吃7碗手擀面

▲王琪归家场景

王琪乘坐从北京飞到咸阳的飞机时,一直紧紧盯着窗外的雪上,很担心它们消逝似的。王琪在印度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见过故乡的山山水水,这些雪山是他思念家乡时,脑海中的慰藉。已经习惯说印地语的王琪已经不太会说家乡的方言了,走在故乡的路上,看见那些熟悉却有陌生的面孔,王琪时而还能说出故乡的乡音来。王琪是幸运的,落别家乡半个多世纪,还能在耄耋之年落叶归根,这实在令人感慨。

结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乡愁,是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对家乡的挂念。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回到生他养他的一方土地,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便是对祖国河山血浓于水的深情。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在这片天空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家人是我们温暖的港湾,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参考资料:

《滞留印度老兵:王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