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是萬能藥

當今社會,創業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沸沸揚揚、如火如荼。就像以前看到的一個段子,大意是這樣的:一大批最優秀的中國的名校畢業的年輕人,圍繞在稱為創業導師的中年人身邊,廢寢忘食的興味盎然的研究怎樣洗腳、美甲、外賣、快遞。血流成河砸進去幾百億的共享單車,現在月活10億的微信,我們把大量的資源和錢投在了商業模式和表層的應用上,遊戲、社交公司成了巨頭。當然,這樣的輝煌成功吸引著千萬的創業者和學技術、商業的大學生們。媒體關注的是成功者,很多決心投入創業大軍的年輕人看不到或沒有充分考慮到創業的艱難和不確定性,並不清楚自己跳入的是一個煉獄的火坑。因為,我們需要這個龐大的基數,優勝劣汰出頂尖的倖存者。

創業不是萬能藥


而這裡,我想說明的是一些行業,不能用創業的心態或至少不能以創業的心態做為指導。比如:慈善業。以前的慈善是純粹的公益,是靠企業、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然後分配下去,只有這個鏈條環節。現在我們探討一種“可持續的公益”,讓公益事業慈善組織自循環,能自產自銷,把獲取經濟利益和慈善結合起來。這樣理論來講是好的,經濟學家許小年也高度許可和推動這種模式。我的同學鄧飛也在身體力行這種模式。我也是發起人之一,我們投資時就有一句話:永不分紅。我們的初心是好的,相信投入到這項事業和公益裡的人們也是關心社會、民眾,希望更偏遠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地區能更好的發展起來。但這裡有個核心,究竟是公益的核心,還是盈利的核心。我認為可持續的公益一定是以公益為基礎和核心的,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利潤,成本也是需要控制的。當然,無論是傳統的公益慈善捐贈,到今天的可持續的公益,監督都是最重要的環節。我現在不去分析機制和運營的問題,僅是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的心態來發表點看法。這裡,我用一下狹義的“創業”概念,這裡不是毛澤東建立新中國,唐宗宋祖或儒釋道一個宗教、學派、思想的開創立業。而僅是指商業領域獲得經濟利益,把企業做到五百強。當然,經濟社會商業領域的創業會繁榮經濟、創造價值。但從事慈善公益事業,需要的不是去尋找商機,整合最好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利潤價值。而是在大家都覺得沒有經濟利益的地方或政府無暇顧及到的地區,把募集的資源和資金幫助到最需要被幫助的人。這需要很大的公心和淡泊名利的心。需要公正、不為利益名譽所動,願意無私的奉獻型的人。至少是慾望不要大於能力,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要在滿足公益核心元素的框架下。以前因為項目與青基會會長、希望工程發起人徐永光合作過,他是一個非常俠肝義膽,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創業不是萬能藥


藝術領域也不適宜狹義的創業心態,而應該以創作的心態。梵高、莫奈這些偉大的藝術家生前都困頓不安,他們可以畫時下流行的能賺錢養家的畫,但由於藝術理想和天賦使命,他們超越了當時世俗的名利圈,甚至自身的安穩溫飽,創作出偉大的舉世佳作。因此,你在從事藝術領域創作的時候,你追求的應該是藝術理想、個人理念與對世界理解的最極致的表達,而不應該把精力和熱情都關注在當下和短期的公眾接受和價值。當然,我說的太極致了些,除了被歷史選定的少數幾個以外,大多數從事藝術的還是需要吃飯和實現人生理想的。這需要找一個平衡點。但傳世的作品需要偉大的孤獨和煎熬,很少會一出世就喜聞樂見,大眾追捧,如果僅以功利為引領,很難成為未來的前瞻者和精神的引領。大多也就是曇花一現或做為當代的一個時代記錄罷了,很難稱之為真正的藝術。當然,這裡也有一個分流,就是提高社會大眾的美育水平和藝術素養,這個被稱之為未來的軟實力,並且,藝術設計在工業、技術和更多的領域變得重要和流行起來,這是普通的學藝術人才很大的市場。因此,除了純藝術,和經濟社會、市場廣告、娛樂相關的商業藝術是可以並且呼籲創業的。但這些,不是我這裡所講的藝術。我所講的藝術,是更加純粹的藝術,是可以讓人類靈魂得到昇華或預示、影響未來的經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和創造力進階的燈塔和指引。


創業不是萬能藥


教育領域雖是熱門,但不適合狹義的創業心態,教育是國之重器,人類和社會精神的傳遞。除了培養各種技能、灌輸知識以外,更是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和思維、習慣的培養和開發(當然因材施教,後期有不同類型的大學和專業)。但如果普遍化的以創業的觀念,這是一個商業週期和持續性盈利的問題,避免不了短視和浮躁。我這裡強調的是公立大學和公立學校的一些科室和研究者、老師,有穩定的平臺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應該深挖這些資源和以盡責、道德和教師使命為本,而不是以掙錢和盈利為導向或基本準則。當然,商學院或其他少數類型的學校在創辦者使命、資歷、經驗和資源都完整的情況下,是應鼓勵創業的形式的,因為在商言商,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優化資源和通過市場更好的優勝劣汰出生命力強、卓越的學校,對學生也是很好的教育;對整個教育體系也是很好的補充和激活。


創業不是萬能藥


科學研究領域更是需要不斷在學科領域探索、實驗和驗證,是不適合創業心態的(狹義的,商業的創業),這和科技、技術的應用是兩回事。它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和邏輯推演、認證、推翻又短暫的重新確立,需要在學科領域和邏輯思維領域耐得住最大的寂寞,忍受孤獨甚至誤解,然後才有所建樹。


創業不是萬能藥


而目前我們的社會沸沸揚揚都是“創業”的理論,什麼事情都想速成,成功的定義就是“功利”,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和哲學本來就以“務實”為主,現在達到了高潮。幾乎每個人都在急功近利,移動互聯網把人的思維和時間更是碎片化,愛與工作、成果都成了快餐,看似充實,實則迷惘。它讓很多人在上電梯時急不可耐的關門按鈕,開車時永遠也不知禮讓,一旦停下讓人,發現幾乎沒人會按節奏或順序來讓你。這有資源的匱乏和密度過高的群體之矛盾,但更深的是底層的文化。


創業不是萬能藥


我們什麼時候能慢下來一點點呢?能體味古人的一簞食,一瓢飲的快樂,春天能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踏花馬歸去”的春遊之樂;夏日能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幽趣;秋天能有“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的意境;冬季能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的禪意。這樣,我們的生命會豐厚和美好得多。


創業不是萬能藥


每次去巴黎,看到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油畫架,河邊私語的曬著太陽的人們,盧浮宮潮來潮湧的人群,街邊巷尾的穿梭漫步的人群,暖日裡在街頭喝著咖啡人們,品著這座集古典浪漫和現代優雅於一身的城市,你會更深的思考和尋求生命的意義和真諦。地鐵裡、機場穿梭大巴上,總有好些人在看書(請注意,這不是快餐式的速食文化或新聞社交媒體轟炸,而是真正的書籍),你會覺得他們活得更充實和有意義,而不是簡單的被商業社會的廣告、傳媒和風向所驅使而烏壓壓的主義和隨大流。


創業不是萬能藥


為什麼非要創業呢?當然,這個世界上有少數人是適合創業的,他們有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的鋼鐵意志和自身內在的使命感的召喚,對他們來講,吃飯睡覺都是浪費時間,但這樣的人是少數,這是基因和幼時的夢想、環境和後來的經歷決定的,但大多數人是不適合創業的,他們適合找這樣的平臺,做好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另外,如果一定要創業,為什麼要為創業而創業呢?而不是你對某一領域有極度深刻的追求和渴望,願意付出極大的犧牲和代價,相信自身天賦使命和專業資源能為社會創造美好與財富,惠及大眾,推動社會進步,同時能讓自己和團隊大成。如果僅是為了賺錢,那你做投資,找個好工作要靠譜得多。但如果確實是創業的人種,你所做的只是做個表層的商業模式和應用,甚至消弭掉社會財富、時間和精神,那還不如不創業的好。


創業不是萬能藥


在這裡,我想說的一點是:我是一個創業者,多年以來,我關注創業的文章、公眾號、新聞、氛圍,從中,我能學到一些理論、知識,得到信息,從創業者們或譽寫創業者的記者、學者們汲取營養和心有慼慼的共鳴。但,今天,我想討論的觀點是: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創業的引擎。特別是對於一個人口達到十六億的大國,創業的是少數的人,大多數人需要的是穩定的生活、靠專業、技術或愛好發展自己的技藝或特長,平臺可以是企業、組織或社會機構。我們需要做好的是我們自己的事,過好我們的人生,像稻盛和夫所講的“在工作中修行”,每天精進,而不是拿著父母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自己艱苦奮鬥的全部積蓄,投入到未來的風雨飄搖中做不確定的而且是低端重複的事情,創業成功的人是少數,工作成功的人是多數,這是規律也是事實。

我並不想否定創業精神,這是一種進取的,創造的精神,它應滲透在我們的工作中,但它更是一種責任,而不是隻有功利。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少些浮躁,多些沉靜,少些功利,多些責任,少些投機,多些踏實,少些短平快,多些深長遠,少些抑鬱,多些快樂。我希望我們的社會是健康多元尊重文明互利互愛積極幸福越來越完善和成熟的社會。

創業不是萬能藥

科技,豈止於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