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善假於物”並不單純,“學習”始於物盡其用

學習,是一生之事——很多現代人都在津津有味地這樣強調著,就連戰國時期的荀子也毫不例外。學習,難道真的會因為形式上的停止而真正停止嗎?

其實,在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間,我們都在悄無聲息地學習著,我們都在自然而然地學習著。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真的沒有學習,而是我們沒有發現自己在學習,或者說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自動學習的本能。只不過,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在無意之間所學到的東西往往是形形色色的罷了。

荀子:“善假於物”並不單純,“學習”始於物盡其用

試觀《大學》的開篇之言,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發現類似的現象:所謂的至善,既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起點。不得不說,從終點到起點的轉化,不僅是最自然的,而且是最正常的。

顯然,在學習和衰老之間,的確存在著潛移默化的關係。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習並不是一件需要我們“刻意堅持”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我們“刻意謹慎”的事情。為什麼說刻意謹慎呢?答:一旦學壞了,後果很嚴重。

有學者認為,在荀子對待學習的觀點中,存在著值得商榷的地方——思不如學。乍一看,的確有點不近人情。關於只學不思,孔子早已為我們分析了罔的概念。作為要求最高的勸學主體,荀子為什麼並不看好思考呢?

其實,這是對荀子思想的一種誤解。荀子認為,一切思考應當源於學習。換言之,即在學習之後進行思考,才是一種正常的邏輯。

眾所周知,學習的意義在於吸取別人通過實踐而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面對同一種事物的主體,既可以是尚未接受教育的人,也可以是長期進行研究的人。顯而易見,我們總是會用“不切實際”去形容所謂的空想,的確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所謂的空想,恰恰是指不以現有的優質經驗為基本參考的一切“冥思苦想”。

荀子:“善假於物”並不單純,“學習”始於物盡其用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拋開既定結論,勇於獨自探索”也未必會是一件壞事。雖然這種說法符合充滿熱情的求知精神,但如果這種精神缺乏客觀的積極導向,難免要走很多條崎嶇不平或者危機四伏的彎路。且不說最終很可能會一無所獲,即使探索的結果比較可觀,倘若仍然不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就將意味著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空劬勞而無意義的。

顯而易見,“獨來獨往”只能成就偉大的思想,而成就不了偉大的實踐。正因為如此,孔子才為只思不學分析出了殆的概念。也正為如此,荀子才發表了“終日想不如一時學”的獨到觀點,旨在引出關乎學習成績的前提條件——學會善於藉助外界的力量。

如何才能做到善於藉助外界的力量呢?荀子為我們精心列舉了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意象:胳膊短的人站在高處,揮手總是比較招眼;嗓門小的人站在風中,喊聲總是比較明顯;腳力弱的人站在車裡,足跡總是比較長遠;水性差的人站在船頭,旅程總是比較安全。

荀子:“善假於物”並不單純,“學習”始於物盡其用

一目瞭然,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的人,才更容易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所謂的一臂之力,其實就是送給我們一份足以“充飢解渴”的外力。而代入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外力”可不一定都是有形的。對於無形的外力,我們同樣不能小覷。

毋庸置疑,“機會”就成了一種最典型的無形外力。因此,孟子將“乘機”研究成了一門學問,旨在幫助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做到物盡其用。故而,對於別人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經驗,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嚴肅而認真地對待。唯有真正地做到物盡其用,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實現“人盡其能”。

荀子:“善假於物”並不單純,“學習”始於物盡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