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6)。

戰國末年正朝著建立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一全國。兼併戰爭十分劇烈。關中是秦國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便在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鄭國渠遺址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當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併吞。

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所謂“疲秦”的策略。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

但此舉適得其反,促進秦國更加強大。《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算今天110萬畝),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鄭國渠遺址

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採納建議。並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王的計謀暴露,秦要殺鄭國,鄭國說:當初韓王是叫我來作間諜的,但是,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 ,為秦卻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恤志》)。

秦王政認為鄭國的話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仍要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鄭國渠遺址

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對鄭國渠渠首工程進行實地調查,經勘測和鑽探,發現了當年攔截涇水的大壩殘餘。它東起距涇水東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涇水西岸100多米王裡灣村南邊的山頭,全長2300多米。

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沖毀,已經無跡可尋,而其他殘存部分,歷歷可見。經測定,這些殘部,底寬尚有100多米,頂寬1 - 20米不等,殘高六米。可以想見,當年這一工程是非常宏偉的。

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鄭國渠遺址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