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晨思:理解中國

若要理解中國,就需要了解中國文化精神與中國歷史傳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發展進程,近期因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起的逆全球化現象受到影響。如何有效應對並積極推進全球化發展與合作進程,竊以為,在文化精神方面首先是找回中國,找回自我,確立自己的主體性,獨特性,魂兮歸來,然後才能談得上參與融入並推進正向全球化。

疫情居家,重讀樓宇烈先生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幸識古道熱腸的樓先生已有20年了,春節前曾專門去他府上祝86大壽,樓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誠守護者。

樓先生在書中代序“傳統是我們的原創”中首先提出,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呢?這本不應成為問題,但由於我們割裂了自己的文化傳統,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現代應根植於傳統,現實的中國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管在什麼樣的經濟條件下,我們都要堅持發展傳統的現代中國人,並致力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對此深表贊同。

歷史不能被割斷,把現代根植到傳統中,再繼續向前發展。這是正確看待中國發展的一個基本歷史認識。

樓先生說,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什麼都以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標準是錯誤的觀念。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等價交換的原則並不適用於所有領域。比如道德,教育,人道主義援助,是不能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來衡量的。正如董仲舒所說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百年來國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誤讀,與西方對中國的誤讀與妖魔化一直並存。就現狀而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比例失衡,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比例也嚴重失衡。這也大大影響了當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哲學觀。以至科學理性突顯獨大,人文化成不足短板。形成重物質重科技,輕精神輕文化,在物質與科技的衝擊下自我淪喪,人本不再。

樓老認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徵”。“以史為鑑,以天為則”是中國文化中的兩個優秀傳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核心要素是“以德為本”,既不是拜神教,也不是拜物教。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中國人的哲學是以實踐為特性。中國哲學不會離開實踐去談抽象純粹的理性。故才有陽明後學流弊被諷為“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離開實踐,孤談心性是不能解決真問題的。故修身為本,知行合一,明體達用,最契合中國人的哲學。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實踐原則。夫子贊:“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為至德要道,聖人尚不能至,民眾更是不足,誤讀者眾,汙名它用者廣。用中庸之道指導社會實踐與國家發展及國際關係,讓家國天下達至中和之境,在今天可謂是任重道遠。

總之,要理解今日中國,首先要了解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在傳統的基礎上接受現代化,有主體才能有借鑑。有繼承才能有創造,有轉化才能有發展。馮哲於2020.4.27

每日晨思:理解中國


每日晨思:理解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