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晨思:理解中国

若要理解中国,就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历史传统。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进程,近期因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起的逆全球化现象受到影响。如何有效应对并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与合作进程,窃以为,在文化精神方面首先是找回中国,找回自我,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独特性,魂兮归来,然后才能谈得上参与融入并推进正向全球化。

疫情居家,重读楼宇烈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幸识古道热肠的楼先生已有20年了,春节前曾专门去他府上祝86大寿,楼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守护者。

楼先生在书中代序“传统是我们的原创”中首先提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由于我们割裂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应根植于传统,现实的中国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我们都要坚持发展传统的现代中国人,并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对此深表赞同。

历史不能被割断,把现代根植到传统中,再继续向前发展。这是正确看待中国发展的一个基本历史认识。

楼先生说,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什么都以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标准是错误的观念。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比如道德,教育,人道主义援助,是不能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的。正如董仲舒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百年来国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与妖魔化一直并存。就现状而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例失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比例也严重失衡。这也大大影响了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哲学观。以至科学理性突显独大,人文化成不足短板。形成重物质重科技,轻精神轻文化,在物质与科技的冲击下自我沦丧,人本不再。

楼老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核心要素是“以德为本”,既不是拜神教,也不是拜物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中国人的哲学是以实践为特性。中国哲学不会离开实践去谈抽象纯粹的理性。故才有阳明后学流弊被讽为“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离开实践,孤谈心性是不能解决真问题的。故修身为本,知行合一,明体达用,最契合中国人的哲学。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实践原则。夫子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为至德要道,圣人尚不能至,民众更是不足,误读者众,污名它用者广。用中庸之道指导社会实践与国家发展及国际关系,让家国天下达至中和之境,在今天可谓是任重道远。

总之,要理解今日中国,首先要了解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在传统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化,有主体才能有借鉴。有继承才能有创造,有转化才能有发展。冯哲于2020.4.27

每日晨思:理解中国


每日晨思:理解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