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班主任》賞析

劉心武《班主任》賞析


班主任



劉心武


[內容提要]



光明中學初三(3)班班主任張俊石老師接受了學校黨氣部交給的任務,將一個曾參與集體犯罪,但情節較輕、坦白較好,又不足16歲的小流氓、轉學學生宋寶琦安插在自己班上。張老師36歲,是個共產黨員,有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他接受任務後,便到公安局調查瞭解宋寶琦的情況,決心要把這個小流氓教育引導到正路上來。數學老師尹達磊對此不理解,認為會影響抓教學質量,辦公室其他老師也各有各的觀點和態度,張老師冷靜地說服了大家。


初三(3)班的同學聽說宋寶琦要來,反響強烈,團支書謝惠敏反映,有些女生感到害怕,說宋寶琦真要來,她們就不上學了。張老師馬上召開班上學生幹部會,讓幹部們分頭去做好同學們的工,他自己則到宋寶琦家去進行家訪。通過家訪,瞭解到宋的父親除了上班就是打撲克,對兒子缺乏教育管束,宋的母親則從小溺愛、放任這個獨生子。而宋寶琦在這第一次談話中所表現的無知與愚昧,更使張老師感到痛心和震驚。!從宋家出來,張老師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推車來到公園,坐在長椅上靜靜地思考。他感到自己有責任挽救和教育好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們,包括謝惠敏那樣被“四人都”愚民政策打上了深深烙印的孩子。


他從公園裡出來,碰到給學生上完個別輔導課的尹老師,兩人又談到宋寶琦,尹老師仍對班上接收這個小流氓牢騷不已。張老師覺得過幾天一定要針對尹老師思想偏於簡單和急躁的缺點好好談談。分手時尹老師告訴他,謝惠敏和班上的宣傳委員石紅吵了一架。張老師心裡一震,立即騎車去石紅家。石紅家還有班上的五個女同學也在,她們正在聽石紅朗讀魯迅翻譯的《表》。


原來,謝惠敏聽說石紅要找大家一塊兒去讀一本外國小說,就打心眼裡反感,認為報上沒推薦過的書不能讀,否則會中毒;她不僅自己拒絕參加這個活動,還警告石紅不要犯錯誤,把石紅惹惱了,同她吵了一場。張老師瞭解原委後,也參加了這個讀書會。他因勢利導,和大家談起了《表》,又從《表》談到蘇聯的演變,從《表》裡的流浪兒談到宋寶琦,談到目前班裡面臨的新形勢,對同學們進行了深刻的教育。


離開石紅家後,張老師不加思索,又騎上車朝謝惠敏家馳去。一路上,一個幫助謝惠敏消除“四人幫”的流毒,在班上開展有指導的閱讀活動,教育包括宋寶琦在內的全班同學的計劃,已在他心中初現輪廓。他決心要大幹一場,把同學們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革命事業接班人。




[賞析]



劉心武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他的《班主任》寫於 1977年。由於小說最早以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反映了我國“文革”10年來所遭受的巨大災難,提出了一個最令人關注的迫切的社會問題,所以一發表便轟動了當時的文學界,並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小說通過對班主任張俊石勇挑重擔,接受教育小流氓任務所遇到的各種矛盾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幫”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和愚民政策對青少年的毒害,熱情地謳歌了粉碎“四人幫”後:教育戰線出現的光明前景,並用活生生的事實,”向社會發出了億萬人民的呼聲:“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



作者善於對生活進行獨立思考,作品通過藝術概括,塑造了幾個獨特的人物形象,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宋寶琦是個小流氓,不足16歲就走上了犯罪道路.但作者沒有描寫他如何鬥毆逞兇、聚眾鬧事、靈魂醜惡、生活墮落,而是緊緊抓住他墮落成為小流氓的原因來進行探索。他一直把人類的精神文明拒之門外,“什麼書也不讀而墜落於無知的深淵”,只相信“能折騰就能‘拔分兒”。


作者通過一堆贓物、一副醜相、一次談話,非常深刻地突出了宋寶琦精神空虛、愚鈍無知的特點。他是由愚味無知而走向犯罪的,他是“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和愚民政策的產物,是在那種毀滅人類文明文化的特殊氣候裡滋生出來的畸形兒。謝惠敏則和宋寶琦不一樣,她本質純正,品行端正,沒有絲毫政治投機心理:但作者以驚人的洞察力在她身上發現了思想僵化、愚昧無知的另一種畸形性格。她在生活中除了知道繃緊“階級鬥爭”這根弦和按“四人幫”在報紙上宣傳的“章法”行事之外,其餘概無興致。從對待《牛虻》的態度上,反映了她的愚味和精神世界的蒼白、貧困。 遇事三分左,是她典型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模式;“唯我獨左”、“唯我獨革”,是她性格的基本特徵。而她在實際生活中不像宋寶琦那樣為人們所注意、相反,還往往被當作積極分子受到讚揚和重用。


作品的最大功績就在於,作者以藝術家的敏銳和膽識,塑造出了謝惠敏
的形象,叫人們從她身上看到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注意的內傷和潛伏者的危機,從而喚起社會療教的注意。


班主任張俊石,是位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人民教師,但他又不是一般的先進教師,而是一個敢於醫治“四人幫”給青少年造成內傷的“大夫”。他善於從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們的心靈,從對社會的廣泛觀察和了解中去探尋救治孩子們心靈創傷的途徑,表現了一個優秀教師深邃的目光和寬廣的襟懷。他的形象使人們對新一代的健康成長充滿了信心。



小說在表現方法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沿著張老師的行動線索展開故事,其中的人物、事件、衝突和環境也主要是通過張老師的眼光和內心活動來加以鋪陳,並逐步達到主題的明朗和深化。作品中很多議論充滿激情,有助於人們瞭解這位班主任內心感情的激盪,也有利於擴大讀者的視野。不足之處是,某些議論有過多之嫌;對石紅這個青年學生中的正面形象,塑造得還缺乏鮮明的個性特點,有些概念化的痕跡。
點關注,不迷路。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