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各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都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幫助貧困群眾上了不少種養業項目。產業扶貧如何避免單一化、雷同化的傾向?怎麼把特色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如何確保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受益?對此進行了調研。

讓農民跟著市場走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 因地制宜調整種養業結構 —

初秋,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李渡鎮閣老墳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樹旺盛生長。“這裡栽的是晚熟柑橘,僅李渡鎮就有3200畝,共10多萬株。”嘉陵區農牧業局園區辦主任劉志華介紹。為增加土地收益,部分柑橘園裡還套種了西瓜、蔬菜等。“通過套種增加收益,我們也可以分到更多利潤。”安平鎮活香爐村村民林碧珍告訴記者,有了柑橘這項主導產業做支撐,村民們穩收土地租金,加入產業園,還當上了產業工人。

“脫貧根基在產業,難點在增收。南充計劃從今年開始,用4年時間,投資5億元,在現有100萬畝柑橘基地基礎上,新建或改良100萬畝晚熟柑橘基地,建成全國乃至世界有名的‘中國晚熟柑橘之鄉’,力爭將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產業鏈。”南充市扶貧移民局副局長鄧強說。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 山東濱州淡水蝦豐收

南充是我國唯一以“果城”相稱的城市。唐武德四年,南充因城西有盛產黃果(廣柑)的果山,於是定置“果州”,即為“果城”稱謂之始。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因獨特的水、土、氣候條件,具備了發展柑橘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鄧強介紹,在脫貧攻堅的特色產業選擇上,南充堅持了三項原則“一是堅持‘一縣一品’的總體佈局,建設‘中國晚熟柑橘之鄉’和‘木本油料基地’,以規模化對抗市場風險;二是在產業選擇上立足當地種養習慣和產業基礎;三是特色產業要落地,還要尊重群眾意見”。

數據顯示,未來三年,我國仍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越往後難度越大,平均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以上。

實現貧困戶的穩定脫貧,特別是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持續穩定脫貧,離不開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的深入推進。

目前貧困地區生豬、牛羊、家禽等養殖業,果品蔬菜等種植業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一個區域內同類產品扎堆,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單一化、雷同化的傾向。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均享葡萄園裡

“近期看,一些產品前景還是不錯的,增收效果也比較明顯。但有一些產品已經出現供給過剩,現在有一些貧困地區已經出現價格下跌、滯銷、虧本。長期來看,許多產品的銷路難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凸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說,脫貧攻堅首先要把產業搞好,確保產得出賣得出、產得好賣得好,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要強化市場導向,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調整本地區種養業結構,培育“一村一品”。

“扶貧產業不能盲目跟風,不能一哄而上。政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信息服務、技術服務、資金營銷,但是不能大包大攬。最理想的方式是讓農民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政府走。”韓俊說。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加強產銷銜接

— 確保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 —

以“產品出村助力脫貧”為主題的全國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在京啟動,首場對接活動現場簽約超過54億元,總採購額達到127億元,採購量約252.6萬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現場指出,要把推動貧困地區產銷對接作為實現農民脫貧增收的“牛鼻子”、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讓這些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尋常百姓家,不僅有助於“以銷促產”,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健康發展,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增收渠道;還有助於豐富城市居民的餐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通過一系列產銷山西臨汾優質農產品走進雲丘山旅遊區大市場,寧夏“六盤山”冷涼蔬菜走出塞上江南,走進浙江和福建廈門。

事實上,“運不出、賣不掉、價不高”是許多貧困地區農產品在銷售環節上的共同煩惱。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說,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大多良好,出產的農產品大都是綠色天然的優良產品。但受基礎設施落後、流通成本偏高、市場信息不暢、品牌建設滯後等因素制約,許多優良產品“藏在深山人未識”。這需要產銷區共同努力,讓優質農產品走出來,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引領消費升級。

“農民跟著市場走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常規措施和應急措施並用,多措並舉來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抓產業扶貧不能只抓生產不抓市場,要生產、市場兩手抓,也就是說生產、技術、資金服務都要跟上,市場營銷也要跟上。”韓俊說。

為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營銷,《指導意見》指出,多渠道拓寬農產品營銷,推動批發市場、電商企業、大型超市等市場主體與貧困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貧困村,推廣新的扶貧模式,組織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定向直供學校、醫院、機關食堂和交易市場活動。

韓俊認為,從各地實踐來看,加強產銷銜接關鍵是要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比如要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合同購銷關係,形成市場帶動的關係,確保貧困戶產出來的東西有人收,能夠賣得出。

“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農超對接,加快快遞下鄉工程,供銷、郵政、電商企業服務網點要加快向貧困地區覆蓋,為貧困地區農產品出村進城創造條件。要大力推廣新扶貧模式,從一些機構定點扶貧的情況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學校、醫院這些單位到貧困地區,特別是定點扶貧地區農產品,產銷掛鉤非常直接。這是一種消費扶貧的方式,效果比較直接,可以加快推廣。”韓俊說。

專家指出,為確保農產品賣得好,還要加快貧困地區貯藏、保鮮、烘乾、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優化上市時間,延長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為農產品的銷售創造更好條件。

農業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