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三農"悟空圈" 理清思路闖新路——和政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側記

跳出三農“悟空圈” 理清思路闖新路

——和政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側記

民族日報記者馬瑞鵬 李瓊瑛

從雙低油菜、食用菌、藜麥再到優質飼草、樹莓……一個個農產品進入公眾視野,和政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井噴式新聞爆發的背後,是一個農業縣艱難而執著的轉身,也是臨夏州堅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征程。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刻不容緩、不調不行”,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全熙表示。在我州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搶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點早已在幹部中達成共識。但對於群眾而言,能看到效益才會探出身子,“前些年老百姓沒有資金和技術,懼怕市場風險,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在家種地,沒有積極性;鄉鎮更鐘愛工業項目的稅收和獎勵,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沒有積極性;一些大戶雖然有技術有資金,但是受勞動力組織等問題困擾,擴大規模搞種植的積極性也不是太高”,曹全熙告訴記者,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之惑,並非一日之寒。

如何破解困惑?

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州委十二屆十一次全委會議暨州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後,該縣研究制定《和政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逐步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8年前,和政縣三合鎮楊家村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還是河道中的一片水窪地,地裡種一些常規農作物,例如玉米、小麥等。“我們以每畝500元流轉了這裡的137畝土地,建成23個大棚培育羊肚菌,一個棚能出產300多斤菌,每斤市值100元,每個棚投入只有一萬多元。另外我們還種植了蘆筍100畝,每斤批發價7—8元左右。”該縣扶貧開發公司楊家村種植基地負責人馬志強告訴記者,種植基地同時吸納周邊剩餘勞動力就業,“從去年9月開始我一直在這裡幹活,翻土、拉棚,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農戶馬仲英告訴記者。

據介紹,目前,該縣已建成羊肚菌種植基地3個,分別位於三合鎮楊家村、新莊鄉將臺村和羅家集鎮三岔村。其中三合鎮楊家村基地佔地23畝,已在23座鋼架拱棚中種植羊肚菌;新莊鄉將臺村基地佔地30畝,修建鋼架拱棚50座,已種植羊肚菌28棚;羅家集鎮三岔村基地佔地10.5畝,在建23個鋼架拱棚,項目建成後年產鮮羊肚菌約25噸。全縣從事羊肚菌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戶300戶以上,其中貧困戶100戶以上,戶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羊肚菌產業成為和政縣新型優勢產業,達到脫貧致富目的。

和政縣松鳴鎮狼土泉村肥沃的黑土地溼度夠、溫度低,是廈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經過數年考察後選定的“掘金點”,該公司在此處流轉土地800畝來建設赤松茸種植基地。“按照預期,畝產可達到5000到6000斤,近百分之四十的產品銷往北上廣,去年售價每斤15-18元,畝均效益保底8萬元!相信一年會比一年好!另外我們正在修建赤松茸深加工廠,建成後能做到種、產、銷、深加工一條龍。”臨夏州廈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金轉介紹道。

“不能別人種什麼我們就種什麼,別人引進什麼我們也跟著引進什麼。縣上搶抓東西協作的政策機遇,通過全盤考慮優劣性,因地制宜引進了臨夏州廈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看中的就是他們豐富的產銷經驗。”曹全熙告訴記者,除了狼土泉村,和政縣還在卜家莊前坪村流轉土地500畝進行菌菇培育。通過政企聯手,採取“企業+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鼓勵建檔立卡戶及一般農戶進行大棚種植,有效增加收入,加快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和政縣遵循“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原則,通過重點龍頭企業帶動,把“綹綹田”的千千萬萬個“小農戶”接到、聯到、推到“大市場”,把“產品”變成“商品”,把“賤的”變成“貴的”,把“小生產”變成“大產業”,從根本上把剪刀差減小,將農業變成了可以在市場中立得住、活得旺、會游泳、經風浪的成熟產業。

任何片面地解決三農問題,就三農抓三農都不能產生質的突破,和政縣沒有侷限在三農這個“悟空圈”內,通過一系列調整搭配,在“政通人和”之地開闢出產業結構調整新路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