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体制内辞职创业小结(下篇)

六、对是否辞职的一些思考

这一段是今天早上新加的,昨天能源行业体制内辞职创业小结(上篇)发出后,受到各位观众的热烈回应,有几位体制内朋友也在辞职边缘疯狂试探,大致如下:

什么是体制?《肖申克的救赎》里这段话最好的解释了体制:

有朋友让我对辞职说点建议,个人觉得从四个方面去看这个事情吧。

1、体制内的人需要居安思危。

很多电网公司的青年员工已经意识到,电网公司已经不是他们上一辈的员工那样,是一个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的企业了,技术、市场、政策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最终的变局可能就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居安思危,当一个个小趋势积累成大趋势,大趋势将会影响到每个人,你是否具备真正在市场里生存的能力?即使国网南网,也在不断的市场化。混日子的结果就是边际收益越来越低,而个人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年轻员工来说,最大的损失是时间成本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工资成本。

2、When的问题,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么?

宏观看,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民营企业很多都在收缩战线,所以不是最好的时候。

中观来看,正因为经济大环境不好,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放管服,电改是这个背景下的趋势,未来可能能源行业的市场化将成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个样板。

微观来看,正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原来的好项目不一定成为未来的好资产,但是客户处于“省钱省事省心”的节约需求,将成为综合能源服务最好的推动力,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的价值创新总是有机会的,越是不好的时候,越蕴藏的转换升级的机会。

3、why的问题,你为何辞职?

个人觉得前往不要在辞职的时候,让感性思考越过理性思考。每个人辞职多多少少都有对体制的不满,但是不能被不满蒙蔽了眼睛。体制内是个大系统,不妨在体制内寻找转圜的机会。是否真的体制内已经不适合你了?再结合When和How的问题综合考虑。我觉得即使是真的为了追求事业而辞职,也更加需要考虑清晰。对于那些为了职位而辞职的,我的建议是前往不要看重民企的某个副总或者总经理头衔,那都是虚的,民企的职位是要你干活的,国企的职位往往是有权力的。

4、How的问题,资源和风险?

我看到的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是,国企单枪匹马辞职出来的,往往比较艰难,哪怕暂时获得一个高管职位,但是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快速适应。比如文化的问题,比如多方面的管理能力的问题。国企的领导是权力支配资源,你在这个位置上人家尊重你,你空降一个民企高管,虽然你在学历、知识、经验、专业技术方面确实表现得鹤立鸡群,但是让一群鸡服一只鹤,并且带领一群鸡去创造更大价值,那是两码事。

所以如果是单身辞职的,建议先积累朋友圈,积累各种合作资源。如果是团队辞职的,那需要想好后续团队发展的路径。

七、辞职创业的一些思考

上篇说的主要是体制内辞职到民企工作的能源人,现在说说辞职创业的感悟。

1、电力市场化决定了体制外空间。随着电改的深入,电力市场化催生出各种专业服务公司,这种生态越复杂,体制外的生存空间就越大,其实对体制内员工也越有利。

所以体制内员工,也应该积极推动电改。未来就是你越能在外面找到工作机会,你越能在体制内活得好,随时保持能甩脸走人的能力是最好的一种体制内状态。

对创业团队来说,市场化水平越高,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越大。

2、行业互联网对年龄的要求。美国有个统计,行业互联网B2B的创始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这个年龄才能对本行业有业务、技术、市场、客户、人脉等多方面的积累和认识。这和互联网的996年轻化趋势不一样。但是年纪大了也不行,体能下降。

3、活下去再说吧,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体制内的朋友也喜欢各种互联网精神,青创赛搞得风生水起,好像很多人似乎也有产品经理的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大致如下:

但个人觉得,纸上谈兵的东西,大家开心下就好了,当真就不行了。技术高大上,在客户面前根本不是问题,客户要的是你怎么帮他赚钱,你自己要的是怎么盈亏平衡,财务数字面前,假创新和真创新,一目了然。创业者没什么高大上的,跪舔当然不太需要,但是如何活下去是最难过的一道关。

我有大半年没工资收入,那种从旱涝保收不用担心没工资,到自己用存款缴社保,每天都要想工资怎么来的心态转换,是很煎熬的,就像被一脚踹到海里游泳的感觉。创业不是下海,而是跳冰海自己求生。其实我觉得我创业过程,目前还不算很惨,比我惨的也多了去了。

没事别创业啊兄弟们,心理承受力很重要。

到这个地步,你说你技术牛逼有意义么?再说,技术花钱总能买到的,怎么把价值闭环让人买你的东西,远远比研发一个技术难得多。

更何况,电力市场化水平目前很低,绝大多数创业项目没有盈利模式,这时候怎么办?

4、创业是个团队的事情,需要志同道合的价值观。创业,单枪匹马根本不行,这时候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投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我不赞成大家自己掏钱创业,有哪怕天使轮投资也说明你的idea有人接受。

第二,团队和投资方最重要的是三观和理念的契合。大家对业务的理解一致,团队是你信得过的。用兄弟连的说法,在战场上,你能相信的只有站在你背后的的那个兄弟,关键时刻他能帮你挡枪眼,而不是背后捅你一刀,这才是真团队,否则创业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遇到困难就闹矛盾回高老庄,唐僧也没辙。

第三,投资方更是如此,不靠谱的钱,真的不如不要,因为一个前期投资方是要陪你走很长的路的,有可能要上市以后才能退出,相互信任,理念一致太重要了,否则最后把你卖了你话语权都没。

能源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有钱不是问题,有理念,看得懂,有耐心的资本方凤毛麟角。大部分互联网资本和其他资本方,不懂能源电力,不敢贸然投资。

一方面,能源互联网和互联网不一样,迭代周期三年一轮,速度很慢的,互联网的这些资本没有这种耐心和理解力。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创业团队千万不要用互联网的模式去吹项目,给投资方讲大故事做高估值,否则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把自己吹上天,烧钱过度始终找不到落地点,最后和投资方闹僵的团队,也不是没有。

5、产业链是体制内孵化的。有专家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过,如果没有美国航空航天的订单,最早的硅谷创业者是没机会的;施乐养育了苹果,仙童半导体培养了硅谷的整个半导体产业。

能源行业也一样,我认为能带来真正能源创新的,主流一定是原来能源行业数字化的体制内资源,这是技术创新的源流,也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从原来给电力能源企业做外包做配套的数字化企业里,成长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流企业。

说不定国网的泛在物联,未来自己不一定称得上成功,但是就像仙童培育了蓝血十杰,能作为中国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也算电网的功绩吧。

当然更希望国网南网自己转型成为平台,而平台最重要的定位之一,应该也是生态孵化。

6、做出客户想要的东西。落地迭代能力才是一个团队真正的水平。我们团队之前在电网做设备管理、数据采集,但是辞职出来以后发现,原有的技术和业务理解,在客户侧完全不一样,产品功能每周迭代,技术架构重构过一次,至今不敢说自己完整迭代完一次,完全找到闭环,只能说摸到环的边缘而已。

这是我们四年市场摸爬滚打的坚持,坚持不靠硬件盈利,靠平台O2O模式。因为一旦你靠硬件盈利了,你的价值点就跑偏了,有别的平台顶不住压力,先靠硬件了。所以在活下去和做价值之间的微妙平衡,让很多创业团队熬秃了头,无它,因为市场不够成熟,迭代周期太长。

这些业务技术的积累,是我们一个小公司30多个开发、市场、产品、服务人员,在市场里一点点磨合出来的,和我们当时创业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是体系内的研发经验无法给我们的。

总之,我觉得我还算幸运,有了好的团队,相互信任的投资方,还有了一批愿意和我们一起在泥潭里探索的天使客户,感谢你们!!!

但是,这只是创业第一步而已,百死一生,未来很难,需要大家一起推进市场化,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