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干啥的时候,不妨静静的读本书!读书有用

读书人好像是

这样...

不知道干啥的时候,不妨静静的读本书!读书有用

在中国的教育认知中:读书挂钩于社会地位的转变。古之科举,今之高考。鲤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时,读书意味着权利,谁掌握了这种权利,谁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二次甚至多次跳跃。

这是读书的秘密,千百年来几乎没人看不懂。啊......通俗的哲理!啊......一看就明白!

小时候读书,除了老老实实的看语文,数学,凡触及其他读物,就有人说不误正业,还给出一套理论:胡乱看啥?看这考试又不考。听起来确实有理,面对这样善意的提醒,小孩是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的。

可读书仅仅是为了掌握权力和二次跳跃吗?

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小说《敦煌》。中间讲了书生赵明成在参加殿试,居然在候试之时睡着了,错过了殿试。之后阴差阳错的带着写着西域文字的手绢,去了西域。之后又莫名其妙的卷入了战争。战乱之时,又成了翻译官,翻译经书。后来在今敦煌一带,为了让所翻经书不被战争破坏,便把经书藏进了洞中,这个洞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言的莫高窟。

这么看,赵明诚是科举考试中的失败者,却以所学完成了旁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伟大壮举。足见,读书除了掌握权力和实现二次跳跃,确实还存在着更为深层的含义,且这层含义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人而异。

我姐的小孩九岁了,爱读书,从插图故事,到纯文字故事,看起来认真,嘴里还念念有词,看完还会写点心得,或者吵着把故事讲给别人,与别人分享。

我不阻拦,也不干预,因为小孩读书,读的是乐趣,发心质朴,只要能在空余时间有读书的心境,说明她还能在如此高压的学习之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要鼓励。

我试探的买了一本《古文观止》放在小孩卧室,没想到孩子自觉的拿来读,而且基本读的懂,欣喜不已。

我无法保证孩子读了这些书,能不能马上拿来用,能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我能保证的是孩子的视野,价值观和审美认知确实提高了。

教育体制中的读书,读的是技能,工匠行为,用点心都玩的好。体制外的读书,或者称其为自主阅读,读的是文化,文化是人和人的厉害关系,人与社会的厉害关系。在学校,读技能重要,出了校门,读文化重要。

可惜的是,对于大部分而言,出了学校,阅读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多人的后半生都过着没有阅读的生活。

我常读书,几乎天天在读,读历史,读小说,读散文,读诗歌,读美学,读宗教,读中医,读健康,读家装,读设计,太过杂乱,自知其中隐患,可还是停不下来。朋友调侃,说我要靠着玩弄文字养家糊口,也有的会偶尔快递来几本。

其实不然,玩弄文字不假,养家糊口难,也不是初衷。那,为何还要读书?这个确实很难给出一个定性定量的说辞,还是简单的说一点吧。

我媳妇有神经性头疼,每月发作,喝布洛芬强制止疼。偶然看书,作者也有同样病症,先是西医治疗,无用,后又到处寻访中医,痊愈。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文中罗列了药方,及各种药效和禁忌,欢喜不已。照方拿给媳妇用,奏效。

这是读书,偶得的惊喜,读体制内的书,除非学医,永世难知。

从母亲嘴里得知,外公文革期间是红卫兵,到处打砸抢,围观看热闹。我试图细问,母亲拒绝。文革离我太远,只能找书来看。野夫的文偶尔提及,阿城的文稍微多些,季羡林的回忆录《牛棚杂忆》系数展现。自知只是窥见冰山一角,可还是唏嘘不已。

这是读书,得来的惊奇,读体制内的书,永世不可知。

类似,看书多了,我明白了什么是审美,家里边该摆什么,不该摆什么,摆在什么地方,既美观又节省空间。明白了一些政治,明白了假象,明白了真实,明白了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读书

读书

不知道干啥的时候,不妨静静的读本书!读书有用

不知道干啥的时候,不妨静静的读本书!读书有用

但这些也绝不是读书的全部含义,古语说,腹中有书气自华,这话真理,从我身上看的出一点意思。比如,我长相平平,身高一般,口才也不好,却总能成为焦点。朋友说,我有气质,有味道,起初以为玩笑,久了才明白,这些气质,完全来自于阅读。

坐飞机时常看到老外手捧书籍翻看,却很少看到国人有这样的习惯。国外书店,图书馆地位很高,有历史,国内的书店图书馆有空调房的作用。

网络时代,大家意识到问题,开始提倡阅读,有声书火爆。自觉有声书的知识太过闲散,有打发时间,快速充电,拿来即用的味道,不喜欢,隧远离。

我的阅读习惯保守,至今只能接受浏览纸质书籍。可纸质书籍也有弊端,比如花钱,费空间,难于随身携带,可我依然固执。阅读之于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既然是习惯,自然不会考虑其成本和眼前效益,一直做,就觉得日子过的舒坦。

犹太人重视阅读和知识,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无论时代怎么转变,只有知识和文化是不会变的。对于阅读,对于知识,对于文化,我们需要这股子劲。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是喊出来的,当一个时代没了阅读,说文明,说文化,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不知道干啥的时候,不妨静静的读本书!读书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