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10800字深度长文,需要点耐心呦】

【导语】

在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特殊时期,有这么3座出身高贵、寿近千年的“姊妹塔”,于公元1049-1056年间先后“衔珠含玉”而生,虽彼此远隔,却各自经历了千年来的风霜雨雪,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历史变革,如今又都魅力不减,均以“国宝”的身份各自“吸粉”无数,在“旅游圈”和“古建圈”中都有不少拥趸。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非常好奇?

不卖关子,先揭秘这3座“姊妹塔”的身份:

老大——宁夏银川的“西塔”;

老二——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

老幺——河南开封的“铁塔”。

这是按照塔建成时间排的“座次”,请勿争执。

接下来,请允许我分别站在公元1056年、2019年

这两个历史长河中的节点上,为您讲述这3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一、今生

首先让我们立足当下,也就是2019年,看一看这3座“姊妹塔”的容颜吧。

1、银川“西塔”(承天寺塔)

【名片】名字:承天寺塔(俗称“西塔”)

建塔时间:西夏天祐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始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原址残基重修

位置: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进宁南街76号,银川古城西南隅

标签:第六批国宝单位、佛顶骨舍利塔、宁夏现存最高砖塔、宁夏唯一有文献确切记载始建年份的古塔、可登塔

塔因西夏国皇家寺庙“承天寺”得名,当地人俗称“西塔”,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也是宁夏唯一有“出生记录”的古塔。

寺院坐西朝东。2019年8月30日下午5点20分,我紧赶慢赶,终于在当天停止售票前10分钟买票入园(门票10元,登塔票20元)。工作人员善意提醒说下午6点要关门。

寺院不大,共两进院落,正常速度步行的话,估计七八分钟就可以绕园一周。寺门、五佛殿、承天寺塔、韦驮殿、卧佛殿等同在中轴线上。

寺院虽隐于闹市,却古木参天,很是幽静。前院中三两人才能合抱的银白杨,正挂着“大树AGK吊针液”补充营养。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银川西塔

五佛殿外观略新。塔后的韦驮殿和卧佛殿均门窗紧闭,朱漆已斑驳脱落,显得有些年代感。但今天的主角不是它们,也无暇细看。

在不同的角度观塔、赏塔并拍照。塔身高耸,线条笔直,仅每层之间短挑檐下的三层棱牙砖做装饰,朴实无华,明快爽朗。驻足塔下,举头仰望,因塔身各层收分较大,视觉效果有如“金字塔”般直刺苍穹,气势不凡。据说,在1980年代,西塔还是银川市的最高建筑哩。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在塔底举头仰望,三层棱牙砖的装饰朴实无华

西塔(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

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中,我从塔东侧的券形门进入,手脚并用,在逼仄的塔室内,沿着七转八回的木质楼梯攀爬而上。楼梯近乎直立,可用“陡峭”一词形容。塔内有灯,但灯光昏暗,可能也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吧。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西塔内部的木楼梯

爬楼梯是需要些体力的,爬西塔更是如此。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手机拍的西塔顶层全景图,还差一个窗子哩

在气喘吁吁中登顶。塔的第十一层,有东西南北4个券形门洞,石板铺地,每洞各有2扇长方形木窗。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光线透窗而入

光线透窗而入,斑驳的光影照亮了壁间“XX到此一游”之类的随意刻画。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东侧塔窗外的市景

打开东侧塔窗的半扇木格窗,将视线投射出去,蓝天白云下是银川的高楼和街市。

此刻,我很好奇。不知960多年前的塔外,是些什么景致?

因为提前做了功课,我知道我现在登临的承天寺塔,并非西夏国皇太后没藏氏敕建而成的那一座,而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开始在残塔基础上重建的新塔,当时每年只修一层,历时13年,直到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方得以竣工。这一切,只是源于清朝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在银川的一场八级大地震。那次地震太过剧烈,寺、塔并毁。好在,重修后的西塔基本保持了西夏初建时的形制和造型风格。

可是,此刻的我还不知,几天后我会将遥远的豫东和晋北的另外两座塔,同我登临的这座西塔并称为“姊妹塔”。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西塔内部陡峭的楼梯

上塔容易下塔难。当逐阶挪蹭到底部的时候,我的双腿差点累到抽筋。

令人欣慰的是,木板楼梯坚实稳固,自始至终没有发出任何“吱呀”的声响,看来该塔的维护保养工作做的不错。

随口问了管理人员,得知木梯共195级台阶。

2、开封“铁塔”

【名片】名字:开宝寺塔(别称佑国寺塔,俗称“铁塔”)

建塔时间: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始建,确切建成时间待考。

位置:河南省开封市北门大街210号铁塔公园内,开封古城东北隅

标签:首批国宝单位、佛舍利塔、“天下第一塔”、中国最高琉璃塔、可登塔

如果没有看过“铁塔”,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去过开封。这就是“铁塔”在开封的地位。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开封“铁塔”(网络图片)

河南开封,著名的“八朝古都”,北宋时是都城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我共两次登临“铁塔”,最近一次也已是19年前的事了。之所以一直把“铁塔”二字打引号,一来表明这是俗称,二来是怕您真把她当成是铁铸的。塔因北宋皇家寺庙“开宝寺”得名,后该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奉诏改为“佑国寺”,故塔又名“佑国寺塔”。然,因塔身通体用深褐色琉璃贴面包裹,色似铁色,犹如铁铸,宋元时期民间就已唤作“铁塔”之名并沿袭至今。

不管是“开宝寺塔”,还是“佑国寺塔”,都没有“铁塔”之名形象,既接地气,又亲切。

“铁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共十三层,现高55.88米,但如果加上被黄沙淤埋了的基座及八棱方池,原高应有59米。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铁塔”外的琉璃砖(网络图片)

“铁塔”塔身可不像银川西塔那样朴素,而是贴满了各种图案的模制琉璃雕砖。要知道,“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遍身琉璃,在宋代也是只有皇家工程才可能有的待遇呀!

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飞天、五僧、菩萨、乐伎、麒麟、降龙、狮子、宝相花等花纹图案50余种;各层出檐以重抄计心五铺作斗拱承托;底层东、西、南、北各辟一闺形门;塔身的窗子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二层以上每层开明窗,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次类推,直至最高层,可登临眺望,所谓“盲窗”,其实是打不开的窗模;塔顶嵌着一只葫芦式的铜质大宝珠,远远看去,就像出家人戴着庄严的僧帽。

外贴琉璃,不仅在于追求建材的昂贵与外观的豪华,还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缘故。

原来,宋太祖赵匡胤非常重视佛教,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下诏,用自家年号“开宝”赐名,并从国库拨出款项“重建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区”,“开宝寺”的规模一时宏大起来,还将开宝寺升格为皇家寺院。

为供奉阿育王佛舍利,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在开宝寺福胜院敕建福胜塔,也就是开封“铁塔”的母体。福胜塔是座木塔,由当时的著名木工、有三卷《木经》传世的预浩主持建造,呈八角十三层,高约129米,塔身稍向西北倾斜,历经七年建成。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一文中赞曰:“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可是该塔不幸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遭雷电焚毁,仅存世55年。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开封“铁塔”(网络图片)

于是,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时,按原木塔式样,改建砖塔,并用不导电、不怕火的铁色琉璃瓦贴覆,以求万年永固。果然,此后千年间的各种天灾人祸,虽使寺庙一再损毁,而“铁塔”却始终屹立至今,即便遭到日本鬼子1938年6月5日的炮击,在塔身中弹七、八十发而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外壁形成2个2米大深洞的情况下,“铁塔”依然铮铮铁骨,凛然屹立。

1957年,国家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耗时4个月对该塔进行了修葺,增添了避雷设施,每层门洞新设了铁栏杆,塔内第1层增置了照明设备和扶手。

目前,从塔的北门可以逐级盘旋登顶,观赏公园和古城的风光(铁塔景区门票40元,登塔票30元)。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铁塔”夜景(网络图片)

“铁塔”远近观赏皆宜。远观,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线条笔直,匀称美观,挺拔有力,气势宏伟,有诗赞曰:“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近赏,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每块琉璃砖都做工精细、栩栩如生。近来,开封还推出了夜游项目,璀璨灯光下的“铁塔”又添了些许妩媚。

记载明代后期开封城市状况的笔记体方志性著作《如梦录》中记载说:“向南一门匾书:‘天下第一塔’。”此匾额惜已不存。

“铁塔”生在这个水灾兵灾频仍的多灾多难的古“汴梁城”,却见证了这座城市一次次的涅槃重生,而自身能够无所撼动、岿然独立,着实了不起!

3、“应县木塔”

【名片】名字:佛宫寺释迦塔(简称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建塔时间: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始建。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

标签:首批国宝单位、佛牙舍利塔、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世界现存最高木塔、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不可登塔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应县木塔(网络图片)

应县木塔,我关注她已经20多年了,那时候还允许登塔,然而阴差阳错至今也未能亲临一见,甚至有两次都是同她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结构严谨,造型雄伟,气宇轩昂。塔通体木构,柱梁斗拱,纵横参差,不着一钉,因而俗称为“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又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木塔修建在一个石砌高台上。台高4米余,上层台基和月台角石上雕有伏狮,风格古朴,是辽代遗物。台基上建木构塔身,外观五层,内部一到四层,每层有暗层,实为九层。塔的底层平面呈八角形,直径30.27米,为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底层重檐,并有附阶,塔的第一层南面辟门,迎面有一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有6幅如来佛像。门洞两壁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人像尤为精美。在第一层的西南面有木制楼梯。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豁然开朗,门户洞开,塔内外景色通连。每层塔外,均有宽广的平座和栏杆。

木构建筑的优势,优越的抗震性能乃其一。一般而言,木塔的建造高度由塔心木柱的长度所决定,但足够高大笔直堪为中柱的木材极难寻觅,因而木塔的高度就受到了限制。但是应县木塔却没有中柱,而是“由各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是造塔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使得应县木塔经受了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

木构建筑的劣势,怕火怕虫难维护乃其一。躲过万千劫难的应县木塔,能够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可以说是“福大命大造化大”,有相当的侥幸成分。

然而,就像人年老后各个组织器官会逐渐衰竭或病变一样,已处暮年的应县木塔也是重病缠身、脆弱不堪,“构架体系破坏、多种病害缠身、险情不断发展、潜伏塌陷可能的危险状态”。为此,多少人为她提心吊胆,牵肠挂肚!在经历了反复论证和争论后,政府终于在2014年底开始“抢险加固维修”。但对于这次维修,在技术层面至今仍存较大争议。

真的希望应县木塔能够在新时代、新技术下焕发活力,青春永驻!

二、前

接下来,我想带着您往回穿越963年,回到公元1056年,去看一下这三座“姊妹塔”那时候的模样。

1、为什么是公元1056年

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后晋,改国号“契丹”为“辽”;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北宋”建立;与此同时,党项族在西部崛起,在同辽、宋的征战中不断壮大,李元昊1038年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三足鼎立示意图(网络图片)

公元1004年,宋与辽在多次战争互有胜负后签署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 ;西夏建国后,先是屡败宋军,继而又重创辽师。宋、辽、西夏之间基本形成了事实上的“谁也吃不了谁”的“三足鼎立”局面。当然,传统史观好像并不认同我的这种“三足鼎立”的说法。

传统史观认为,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和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重建,认为北宋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先进的中华文明对于契丹、党项等民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且与北宋对峙的辽和西夏都对宋所代表的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自觉不自觉地表示出认同、追随和效仿,因而不认为是“三足鼎立”。

在宋、辽、西夏三国中,辽最先建国(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又最先亡国(公元1125年灭于金),享国209年。可以说,在这209年中,宋、辽、西夏这三国间几乎处于经年累月的彼此征伐中,战事打打停停,几无宁日。然而,其间也会有短暂的和平时期。

1004年,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宋先“赠”后“纳”岁币给辽,彼此互不侵犯;1044年,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双方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大宋的西北边境因此平静了20年;1049年10月,辽和西夏议和。自此,三国间彼此互无争斗,直到1064年7月西夏再度攻宋为止。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三足鼎立时局图(网络图片)

也就是说,公元1050-1063年,这13年间,宋、辽、西夏三国间处于相对的和平时期,没有大的战事,各自休养生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不断恢复。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活动更加活跃,开封“铁塔”、银川西塔、应县木塔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

公元1056年,恰处于这短暂和平时期的中段,应县木塔也在这一年落成。同时,这一年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既如此,我们就穿越到这一年去看看吧。

2、银川西塔藏佛骨

银川西塔,即承天寺塔,是西夏国第二任皇帝李谅祚(又名拓跋谅祚,庙号毅宗)的生母没藏氏于1050年敕建的。然而,就在1056年的腊月,这位“垂帘听政”近9年的皇太后却死于非命。

(1)没藏氏何许人。

1056年,在西夏,是福圣承道四年,毅宗李谅祚在位但未亲政,由其母没藏皇太后摄政。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没藏皇太后(荧屏截图)

《资治通鉴》记载说:公元1056年,“十二月甲子,夏国主谅祚遣使来告其母密藏氏卒。初,密藏氏通于李守贵,又通吃多已。守贵愤怒,于是杀吃多已及密藏氏。谅祚母族鄂特彭乃族杀守贵,保养谅祚,以其女妻焉,时谅祚生九岁矣”。

文中的“密藏氏”,指的是没藏黑云(现在的资料多用“没藏氏”指称),她既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皇后,又是第二任皇帝拓跋谅祚的生母皇太后,其“成长史”,以及淫乱和摄政的行为颇有点武则天遗风。

没藏氏的丈夫原本是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大臣野利遇乞,在丈夫被李元昊赐死后,没藏氏在戒坛寺出家为尼,但经常与李元昊在寺中幽会,后被李元昊偷偷接入宫中,为李元昊生下幼子李谅祚,逐渐晋封皇后。1048年正月,李元昊被刺身亡,在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的帮助下,不满一岁的李谅祚即位,此时已是皇太后的没藏氏总揽朝政,以没藏讹庞掌兵权和国事。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没藏皇太后(网络图片)

1056年腊月,没藏氏和她的姘夫宝保吃多已(李元昊的侍从),被其另一个姘夫李守贵(其先夫野利遇乞的出纳官)吃醋所杀。(写到这里,怎么忽然想到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那个在冰窖里让小和尚虚竹大破色戒的“梦姑”李清露?)

(2)没藏氏敕建承天寺塔。

没藏氏是个佛教信徒,喜咏经诵佛,好大办佛事。

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春天,在政权稳定后,为保“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皇太后没藏氏下诏徵调数万军民,历时五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耗资巨大。

塔先建成。没藏氏命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顶骨舍利,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银川西塔局部

寺院的建成要晚于承天寺塔将近5年时间。1055年10月,承天寺建成时,没藏氏赐匾额“承天寺”,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落成后,没藏氏特意请来回鹘高僧登座讲经宏法,一时“蠡吼法筵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

《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云:“天祐纪历,岁在摄提,季春廿五日壬子”。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嘉靖宁夏新志·寺观》载:“承天寺,在光化门内东北。夏谅祚所建。”清人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记载,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冬十月,起承天寺”,“没藏氏好佛,因中国(北宋)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南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

(3)塔在人去愿成空。

1056年(福圣承道四年),年已9岁的李谅祚,常跟随皇太后没藏氏到新建成的承天寺中礼佛听经。承天寺也因此香火鼎盛,游客不绝,成为当时的事佛胜地。

世事无常。就在塔、寺皆成的第二年寒冬,也就是1056年腊月,皇太后没藏氏竟死于姘夫之手,真是丢人现眼。而被《辽史》赞为“智勇过人”的李谅祚也是英年早逝,1067年12月去世时年仅21岁。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银川西塔


“层楼缥缈灵光护,宝塔峥嵘覆气浮”。没藏氏耗巨资和人力建塔建寺,到头来却事与愿违,谁也没有保住,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毅宗李谅祚14岁时挫败其舅舅没藏讹庞的篡位阴谋,之后亲政,“尊用汉礼以改蕃俗,求赐儒经以慕华化”,打仗敢于亲征并临阵,外交方面也较擅长,只是“好色不伦”,为人诟病。

3、应县木塔供佛牙

应县木塔(即释迦塔)的始建时间史无记载,但建成年份是确切的,即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关于其建设背景,网络资料非常匮乏,仅说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其实,萧皇后不仅倡建了应县木塔,还倡建了佛宫寺,因为寺与塔是一个整体,且是同年建成的。佛宫寺原名宝宫寺,元仁宗时才改称为佛宫寺。

(1)萧皇后何许人。

辽代的皇后多姓“萧”,容易搞混。辽兴宗的萧皇后,名叫“萧挞里”,一点也不出名,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在我这篇文章里看到这个名字。

如果我说下面这两件事情是她做的,可能对您认识她会有所帮助:一是她倡建了应县木塔,这个功劳可是大大的;二是她生下了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您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眼熟?对了,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那个性格豪爽,同萧峰结拜并任命萧峰为南院大王的那位。

史书里说,萧挞里温顺宽厚,仁爱慈善,贤良谨慎,姿容美丽。先后为辽兴宗生下三子二女,长子就是刚才提到的耶律洪基。

(2)萧皇后倡建释迦塔。

史载,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辽兴宗去世,辽道宗继位,改元“清宁”,尊萧挞里为皇太后。而萧挞里倡建的佛宫寺和寺内的应县木塔建成于清宁二年(1056年)。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应县木塔(网络图片)

萧皇后何时提出的倡议,我们无从知晓,但根据寺和塔的建设规模和难度,估计一年建成的可能性不大。理论上说,从萧挞里被册封为皇后的1035年,到塔建成的1056年,这其中的任何一年,都有可能是应县木塔的始建年份。

那么,萧皇后是否会在1055年8月丈夫辽兴宗驾崩后,像西夏的没藏氏那样,为祈福而倡建佛光寺和应县木塔呢?哎,这我可真说不好。

萧皇后之所以倡建寺和塔,除了她自己崇佛外,估计还同她的丈夫辽兴宗耶律宗真有关。

辽兴宗也是个特别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兴兵攻伐宋和西夏,使得辽国日益衰落,因此影响了他的口碑。然而,他却也热衷于佛、道,当他听到皇后萧挞里关于建寺和塔的建议时,估计是会拍手称快的。

说辽兴宗特别,主要还是因为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诗词,善丹青,是辽国享有名望的山水、花鸟画家,“尝以所画鹅、鹰”送给宋仁宗,俨然有中原帝王之风,而赵祯也会作飞白书以答之,他们二人互赠书画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这恐怕除了外交的需要,更多的是彼此的互相欣赏和惺惺相惜吧。

(3)木塔落成普天同庆

公元1056年,对于已成为皇太后的萧挞里,和刚继位不久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来说,是个普天同庆的安稳年份。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愿后世生中国”的耶律洪基(网络图片)

耶律洪基是遵照父皇遗诏继位的,政权交接很是平稳,执政初期的他颇想有所作为,这从1056年他按部就班的所作所为能够看出。

《资治通鉴》载:三月,辽主赦百里内囚,南京(今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狱空,进留守以下官;五月谒庆陵;六月命宰相举才能之士,命有司籍军补边戍;九月如中京,祭圣宗、兴宗于会安殿;十一月,辽群臣上辽主尊号曰天佑皇帝,后曰懿德皇后,大赦,辽主以皇太叔重元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徙封赵国王扎拉为魏国王,吴王尼噜古进封楚国王,百官进迁有差;十二月,辽上太后尊号曰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广爱宗天皇太后。

先是各种名目大赦天下,行谒陵之礼仪,上尊号,更人事,百官晋级。

《资治通鉴》载:四月,辽主诏曰:“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八月,辽主如秋山,后从行,至杀虎林,命后赋诗,后应声而成;辽主大喜,出示群臣。次日,行猎,有虎突出,辽主一发殪之,谓群臣曰:“力能伏虎,不愧皇后诗矣。”

再是下诏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同皇后和群臣郊猎赋诗。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应县木塔(网络图片)

还有就是为新落成的应县木塔亲笔题名‘释迦’二字,该塔由此得名“释迦塔”。

在众臣的簇拥下登临塔顶远眺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好河山,想必能够激发这位崇奉佛教的新任皇帝耶律洪基的勃勃雄心和风发意气吧。

亲眼看着亲生儿子为自己倡建的佛宫寺和释迦塔举行盛大的开光大典,并将珍贵的两颗佛牙舍利供奉塔内,皇太后萧挞里此刻应该也是志得意满的。

顺带说一下,辽国也是奇葩皇帝辈出。史书记载,道宗耶律洪基“为人忠奸莫辨,迷于酒色,朝政废弛”,但他坚持对宋通好,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子孙“切勿生事”。耶律洪基还继承了他父亲的艺术细胞,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特别是其诗“气象磅礴、意境深远”,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汉文学,主动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耶律洪基更曾以白银数十两,铸成一个佛像,并在佛像后背刻下一行文字:“愿后世生中国”。

大诗人陆游对辽道宗所作的《题李俨《黄菊赋》》一诗称赏有佳。“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作为辽诗中的名诗,该诗对后人影响较大。

4、开封“铁塔”磨洋工

开封“铁塔”(开宝寺塔)是宋仁宗赵祯于7年前(1049年)特意下诏要求原址重建的,是为了替代开宝寺原来的那座气势逼人却遭雷击烧为灰烬的木塔“福胜塔”。

(1)赵祯何许人。

公元1056年,正是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候。对这位时年46岁的以“仁厚”广受好评的中年人来说,这一年是令他刻骨铭心的年份,谁让他是皇帝呢。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宋仁宗赵祯画像(网络图片)

这个赵祯,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虽说“文治武功”的业绩谈不上有多好,但总体上还算是个比较称职的皇帝,考核结果最起码能给个“合格”。

他打仗打不过辽和西夏,但有战略眼光,会算大账,善于拿钱买和平,换来的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他敢于用人,善于纳谏,是苏辙、苏洵、苏轼、“包青天”包拯等众多“明星大腕”的伯乐;他锐意进取,大胆改革,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他还有艺术天赋,书法有相当造诣,有音乐细胞,会写诗。赵祯在位特别是他亲政后治理国家的时期,被史家概括为“仁宗盛治”,应该说是对他工作的总体评价和肯定。

然而,宽厚和善的他,却多女无子,在“忠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月,这可是个大“BUG”,甚至于为民间文学和综艺提供了“狸猫换太子”等的各种演绎素材。

(2)禳灾祈福开宝寺。

1056年正月,这时候的大宋年号还是至和三年。宋仁宗赵祯在月初上朝时“暴感风眩,冠冕欹侧,左右或以指抉帝口出涎”,此后病情竟然日益加重,以至于不能视事,政事完全交由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全权处理,一个月后才逐渐康复。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开宝寺接引殿(网络图片)

为禳灾祛病、祈福圣体,文彦博、富弼等人“遣近臣祷于在京寺观”。文献中虽未言明都有哪些“在京寺观”,但想来,身为皇家寺院之一且就在汴京城内的开宝寺,当然应在其中。

只是此时的开宝寺,新塔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处于盖盖停停的建设当中。

(3)堵心的事儿接二连三。

先是立储事烦心。宋仁宗重病不理朝政,使得立储之事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和百官热议的话题,自5月开始,范镇、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纷纷上书劝谏,要求赵祯从宗室子孙中选立太子。膝下无子的皇帝,这会儿估计想不堵心都难。再是洪水事揪心。东京汴梁“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伐渡人”,不仅首都被洪水淹没,其他地方“亦奏江河决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三是司天监闹心。老天发洪水凑凑热闹也就罢了,可是司天监三月报“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七月报“彗出紫微垣,历七星,其色白,长丈馀”,八又报“庚戌朔,日有食之”。一会儿超新星爆发,一会儿扫帚星临门,一会儿又天狗吃太阳,在古代,这些灾异现象可都预示着政治有失!于是乎,“九月,改元嘉祐”,逼得老赵不得不改年号了。

这么一来,仁宗赵祯可是顾不上过问这座开宝寺在建的新塔了。而且,新塔因发洪水肯定得歇工,就连“八方棱池”的塔基和刚盖好的几层也因为经月的水泡,恐怕也得推倒重来了。

因缺乏文献记载,铁塔确切的落成时间还是个谜。据河南大学教授魏千志考证,开宝寺塔从建造到竣工,前后大概经过近30年的时间,很可能在1073-1077年间才落成。他还在塔身的第三层砖上发现了治平四年(1067年)的年号。

在1056年底的朔风中,我们能看到的开宝寺新塔,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开封“铁塔”,建成部分最多不会超过两层,还远不成个样子哩,那颗佛舍利也只好暂时“宿置”他处。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包拯画像(网络图片)

还有,我们熟知的“包黑子”,有可能在这个冬天巡视过在建新塔工地。因为就在这年的12月,包拯已到开封府任职,他是从江宁知府转任“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的。甫一到任,他就开府衙正门接讼,力捣横跨惠民河上的势族园榭,“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三、三座“姊妹塔”的共性

河南开封的“铁塔”(开宝寺塔)、宁夏银川的“西塔”(承天寺塔)、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释迦塔),这三座塔共性太多啦。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自制表格

怎么样,把这三座塔成为“姊妹塔”不过分吧?

【宋塔的特点】最常见的宋塔,是带有平座,八边形平面、楼阁式形制的,约占宋塔的80%;宋塔的显著特点是都能登临。宋代的楼阁式砖塔或石塔,塔身上都模仿木结构样式,有分间、柱额、梁枋、斗拱、平座、挑檐、门窗等。南方宋塔的门楣、窗楣尚存古制,呈圭角形或三卷瓣形;北方宋塔的门窗洞口则呈券形。宋塔各层都有门窗,多数塔将门窗在各层错开,上下不在一条线上,塔身比较坚固。宋塔中木塔很少,均已不存;砖塔数量最多,至今大部分完整保存;石塔只在福建、四川等省有些实例,如泉州开元寺双塔、邛崃高兴寺石塔;琉璃塔中大型的如河南开封铁塔,塔身贴满琉璃。

四、小结

让我们先看一下这张图。

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览银川、朔州和开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百度地图截屏

开封“铁塔”、银川西塔和应县木塔,其位置连线近乎一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保持了近千年,如果不出意外,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这三座塔的建设时间,也恰处于宋、辽、西夏三国相对“安生”平静的时期。但这种和平稳定的局面是短暂的,随时会被贪婪的人性和政治外交需要所打破。

公元1056年,在千年的历史维度中,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个瞬间。

公元1056年,对于宋、辽、西夏三国,却有着各自难忘的一本故事集。

公元1056年的三座“姊妹塔”,本就是浓缩了所在国度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3个“万花筒”。

繁华落尽,红颜成腐土;世事轮回,沧海变桑田。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千年后的当今盛世,三座“姊妹塔”均得到了政府的重点保护和万众的一致瞩目。

抚今追昔,只余感慨。

【说明】文中用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古代公元纪年的月份,并未按照公历月份进行转换,实为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农历月份,特此说明。

文中图片,除标示为“网络图片”者外,均为作者所摄,未经许可,谢绝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