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此文據記載來談談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探索其心念知與格局息息相關。


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瘞旅文》記載:有吏目雲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僕, 不二日他人後見坡下積屍三焉(官吏一子一僕)。若為多數人遇到這樣際事大多會事不關己,不予理會;稍微多些善心的人也會告知官府了事。

但是:王陽明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可知王陽明慈悲之心自然而起,即使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閔然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又以只雞、飯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

很好的處理了此事,表徵王陽明慈悲知行合一,慈善之事自然完備,由心而發,吾等不得不佩服。


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一段描述:某月初七日,復蒙鎮守府紙牌催督前事,並提當該官吏,看得前項事件,既已與民相約,豈容復肆科斂?非惟心所不忍,兼亦勢有難行。參照本職自到任以來,即以多病不出,未免有妨職務。坐視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時弊而不敢言,至於物情忿激,擁眾呼號,始以權辭慰諭,又復擅行蠲免,論情雖亦紓一時之急,據理則亦非萬全之謀。既不能善事上官,又何以安處下位?苟欲全信於民,其能免禍於己。除將原發銀兩解府轉解外,合關本縣當道垂憐小民之窮苦,俯念時勢之難為,特賜寬容,悉與蠲免。其有遲違等罪,止坐本職一人,即行罷歸田裡,以為不職之戒。中心所甘,死且不朽等因。備關到縣,准此,理合就行。

到任的王陽明迅速精準調查研究,很快發現亂攤派的葛布捐(稅),就因為有“垂憐小民之窮苦”,快刀斬亂麻向上級呈了一封《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成功為廬陵百姓減免了“葛布捐”這項亂攤派,贏得民心。

當王陽明廬陵縣執政時期會逢旱災肆虐、瘟疫流行,王陽明喚醒百姓的向善之心,發起孝心和仁心,積極開展自救和互救。恢復了設立於明代早期的申明亭和旌善亭“兩亭”制度。旌善亭是光榮榜,申明亭是黑榜,表彰賢良,警戒醜惡,又通過鄉俗民約等制度去激發百姓心中的向善之心,官府管理與民約共同治理。引領大眾的心向善,善其大焉!

執政七個月內很快解決政事積弊,把廬陵縣治理得井然有序,與其前瞻性息息相關。


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現談立志,古語“預則立,不預則廢”,王陽明年少時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的回答是“讀書登第”。他卻說:“恐未是,當讀書做聖人耳。後來,他真成了聖人。可證心念力量如何奇妙而不可思議。這是如何之大善啊!

那麼後來之路是怎樣呢?大家知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格竹” 七天後病倒了。格不下之後,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類似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但王陽明清楚明白是“顛弄精神,不能成聖”。之後“龍場悟道”,《年譜》有記載: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悟後記錄有一句話)

“知行合一”開始了。

心學: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

稷山書院講開講“致良知”學說。

最後“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從王陽明做的幾件慈善事來觀其心念


成聖之心之變化,有漸變有質變,但不忘初心,正如王陽明自己說的那樣“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併成體系,理學大師名不虛傳。

這是發了何等的慈悲慈善之心念,使多少人受益啊!當下只有感恩!最後小編對各位看官說:在下才疏學淺,妄念紛飛,以拋磚引玉之心,請大家多多指教指點,同時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觀點,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