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2019年转眼过去了一半,年初立得那些flag,荒废的怎么样了?

开句玩笑,大部分朋友应该都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又进了一步,毕竟在房贷,车贷,奶粉,尿不湿,4421家庭结构的多重压力下,不允许每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哪怕丝毫的放松。

不知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年龄越大,越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有网友调侃说,其实2012世界末日这则玛雅预言是正确的。

因为所谓的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毁灭,而是自2012年之后,地球时间进入到新的纪元模式,所以才会让人有一种时间飞逝的感觉。

跑偏了...拉回来,先不管它对错,但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新年伊始,我们总是激情澎湃地立下每一个flag,制定一个计划。

年中回首望却发现,我的体重依旧徘徊在150斤以上;

我的专业技能、智、识水平仍然保持在饿不死的状态;

我的固定资产依旧没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哪怕是最后一名。

就像有句名言说得好,所有的flag都是用来放弃的(出处:我自己)。

当然,对于时间快与慢的感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也非常值得分析。

但今天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一起,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复盘。

聊一聊,如何有效培养一个好习惯,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这个话题。

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ok,闲话不说,开始发车!

啥是“积极的废人”?

是指那些爱给自己立flag,但永远做不到的人。

尽管这些人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

Flag,意指公开树立的目标太多,但时间太少,想偷懒的念头太多,但执行力太差的毛病!

职场上,有多少人是这样的:

拼死争取到的项目,立志要出色的完成,但方案却迟迟“不想写”,非要拖到这个项目马上就要实施了,才在“死线”的催赶和内心焦虑的折磨下,激发出“无限潜力”;

天天嚷嚷自己太胖,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做朋友,立志要每天奔赴健身房,三个月瘦20斤,最终却总是在迈入健身房的前一分钟,被下午茶的魅力勾走了魂,三个月下来别说瘦了,可能还胖了五六斤。

那些flag常活在我们的心里和口头上,却始终无法成为现实。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为什么你的计划总是坚持不下去,因为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以下3点误区。

1,以结果为导向,让你陷入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恐慌与焦虑中。

啥是结果导向?

先设定目标再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做结果导向。

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他很好,明确、具体、可衡量,非常符合SMART原则(目标管理原则)。

但这种做法恰恰是让你的计划无疾而终的原因。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过于结果导向,这会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结果上,陷入现实与结果之间差距的恐慌与焦虑中,从而带来阻力。

比如,你在2019年农历新年之际,立下了如下flag:

1,今年争取存款10万元;

2,夏天之前我要减肥20斤(温馨提醒:夏天马上就过完了);

3,坚持每天读书50页;

4,用半年时间学会python;

5,一个月掌握2000个单词。

OK,试想一下,当你在每天背单词之前,总还想着我还有1990个单子要背;每天锻炼之前,总还想着,我还有20斤的目标要完成,久而久之,你会每天生活在压力下,每天都被压力驱使着行动,才能一步一步紧逼目标。

但是好的习惯为什么要坚持呢?一个有效的习惯一定是能给你带来愉悦感的,带来幸福感的。

比如在你玩游戏时,你是靠意志力坚持才玩得下去的吗?肯定不是。

而是因为你从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同理,从过程中体验到快感,才是好习惯的养成模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好的自律不是靠毅力强迫自己坚持完成某件事情,而是从内在出发,寻找内部驱动力,从而心甘情愿的做好每一个小目标。

原因也很简单,不加班就扣钱,远比靠自律加班来的更有效。

简而言之,培养习惯更好的方式是,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这个过程一定不是承受压力,而是享受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所带来的幸福感。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2,完美主义

《拖延心理学》中提出过:做事过于追求完美,是导致你拖延的因素之一。

它和破窗理论十分相似:保持一件东西完整很难,但打破一件东西却很容易,只要破坏其中的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碎它。

回到前文的例子:

你下定决心每天要坚持读50页书,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有一天因为加班晚了,困的实在是不行了,就对自己说,先休息吧,明天再说。

结果到了第二天,下班之后又是头晕脑胀,想着反正昨天也没有读书,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于是,每天读50页书这个flag,就在“反正昨天也没有做的”自我安慰下,被放弃了。

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而,我们之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因为想要自我提升,而不是完成任务。

实际上,每天打卡,连续一个月,和做十天,放弃二十天,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你开始做了,哪怕一个月只做三天,相比于那些从来不开始的人,也是一种进步。

那么,如果已经非常疲劳了,却依然坚持阅读,这样好吗?

肯定是不好的。

因为这样做会引导大脑将读书与“受罪”联系在一起,时间久了,每当你要读书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产生害怕、压抑的情绪,你会感到读书这个习惯是一个让你“痛苦”的过程,从而增加培养习惯的阻力。

一旦阻力增大,如果还想继续的话,那就只能靠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了,否则,最后只能是放弃。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3,缺少培养习惯的触发因素

行为学家BJ Fogg提出过一个福格行动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

福格认为,当一个具体行为发生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动机、能力、触发器。

B(行为)=M(动机)+A(能力)+T(触发器)。

啥是触发器?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号,让你对某件事情引起关注,并促使你马上行动的诱因。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说到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XXX,你会想到什么?没错,正是脑白金!

诸如此类,一什么...就什么...就叫做触发器。

比如,一犯困,就打哈欠,我们就知道该休息了,这个哈欠,就是触发器。

一个行为的发生,动机、能力、触发缺一不可。

试想一下,当你某天你下班回家,吃过饭,洗了澡,又玩了一会儿游戏,刷了一会儿微博,一看表已经12点了,于是赶紧上床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你才想起来,今天还没有学习python。

这说明什么呢?很多人的计划坚持不下去,只是单纯的因为忘记了。

为什么会忘呢?

因为学习python这个行为,动机有了:你想提升自己,你已经制定好了计划;能力也有了:你报名了课程,又买了一台新电脑,唯一缺失的,就是提醒你每天要学习python的诱因。

一旦失去了这个诱因,那么在动机、能力都具备的前提下,学习这个行为并没有成立。

显然,在缺失触发因素的情况下,想要坚持一个习惯,就必须强迫大脑时刻记住“我今天要学习”这件事情,这样做是非常消耗大脑认知资源的。

这种情况,无形之中提升了培养学习习惯的阻力,久而久之,这个计划也被放弃了。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三个方法,让你告别积极废人,将习惯落实到底

1,最小化步骤

前文说过,行为学专家BJ Fogg(以下简称福格)是研究行为学习惯方面的专家。

他的习惯养成法中指出,想要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从最简单、最容易的步骤开始。

福格把它称作为微小习惯(Tiny habit)

微小习惯的三个原则:

1,每天进行一次,也仅此一次;

2,每次不超过30秒;

3,你可以毫不费力的开始。

比如,想要完成一个月掌握2000个单词这个计划,你就必须每天至少背诵60个单词,这个任务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会让你感到很大的压力。

如果每天只背诵三个单词,甚至是都不用刻意地记,是否会感到轻松很多?也不会有压力了?

这就是最小化步骤的精髓,它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去开始一个行为,而是通过最小化的、毫不费力的,随时随地可触达的行动,从而帮助你打破心理上的障碍,慢慢把它内化变成习惯。

它与目标拆解不同,目标拆解是针对一个大目标,拆解成几个小目标,再平均到每一天的任务里;而最小化步骤不需要你有明确的目标,你只需要把背单词这件事情当做每天睡觉、吃饭一样简单的事情去做就可以了!

它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它与玩游戏一样简单,都是目标(推塔)-行动(全队出击)-奖赏回馈(MVP)的过程。

这个享受愉悦感的过程,才能让习惯最终成为真正的习惯!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2,设置触发器

前面讲过,很多人的计划坚持不下去,只是单纯的因为忘记了。

那么,如何设置触发器呢?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设闹钟。

比如,很多自媒体作者会在每天写作时,设置30分钟一响的番茄闹钟,闹钟响起,立刻停止,放松一下,换换脑子,然后再继续写。

这种设置外部信号作为触发器的方式好不好呢?

不能说不好,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但是,这样做的缺陷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干扰,会打破我们的专注度。

如果在闹钟响起的一刻,正是我做事专注度最高的时候,正是灵感思路最清晰的时候,那么这种做法,显然没有起到它作为触发器的正面作用。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福格提议,把新的习惯,放到旧习惯的后面。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一什么...就什么...的句式,来为自己设置触发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起到一个钩子的作用,你只要记得一什么...就什么...这句话,就会提醒你,该行动了,而且它不会打破你的专注度,不会占用过多大脑认知资源。

比如,很多营销广告语之所以能让你记得如此牢固,就是用了这个模式。

一提到“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你会想到脑白金”!

一提到“如丝滑,你就能想到德芙”!等等。

用于培养习惯中该怎么做呢?

①,记录平日工作时的状态,从专注到疲劳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比如,这个过程持续时间是40分钟,那么,下次无论多忙,只要到了40分钟,就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站起身来活动一下身体,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缓解颈椎疲劳,还可以换换脑子,理清思路,从而更好的工作。

最主要的,这个触发器是根据你自身疲劳状态而设定的,是内部信号,不会打扰都你的专注度,

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一到4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的习惯”。

②,晚饭后,就去健身,然后回家洗澡、看书学习。

通过这个触发器,你会自然而然的将健身、读书、学习等等这些计划,变成每天的习惯。

你会发现原来养成好习惯,真的没那么难。当你把它们真正内化形成习惯之后,如果某天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你甚至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养成好习惯,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修身养性、避免过多的无效社交。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年中复盘,如何将计划落实到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的废人”

3,环境

研究发现,新的习惯实际上更容易在新的环境中执行。

比如,坐在办公桌前,读书学习的效率,要远比你躺在床上做这些事情的效率高。

这就是环境对于行为的力量。

这就意味着,在你熟悉的当前环境,已经具有分配给你的行为和习惯,如果你想在这些熟悉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习惯,就需要克服已经分配到该环境中的触发器。

而在一个新的地方建立新的习惯就像在一个没有内容的白板上写字,你不需要克服任何预先存在的触发。

很多人在家里看不进去书,但是到咖啡馆却可以专心的看书学习。

就是因为在咖啡馆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触发,而在家里,你的书桌边上可能会放着零食,看到阳台上照进来的阳光,你想去伸个懒腰休息一会。

人这种生物,总是过于趋利避害,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成为阻止你去行动的力量。

比如,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买书,却一本也没见他看过,仅仅是买回来整齐划一的摆在书架上。

在外人看来,这个人热爱学习,一定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但实际上呢?然并卵...

那为啥不看呢?

因为每次看书都要迫使你去完成:走向书架-精挑细选-取下来-擦拭灰尘,这一系列的动作。

不要小看这一套动作,也许可能只需要持续十几秒,但对于懒人来说,它足以把你挡在提升自我的门外,让你裹足不前。

那么,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制造环境,让环境成为一种助力,呈现出推动你去行动的倾向。

如果你想多读几页书,那就不要把书整齐地垒在书架上,尽量广泛地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茶几,沙发,餐桌,书桌……确保当你任何时候产生看会书吧的念头时,都能立刻拿起一本书。

当然,除了文章中提到的这些,你也可以基于你想培养的习惯。

通过对环境做一些简单的布置、来最小化行动的阻力;

通过设置触发器,以最小的认知资源提醒自己,该去做事了;

通过最小化目标,让好习惯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

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小事,但是确实有效。

对于未来的你,哪怕能够迈出一步,只是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

欢迎留言你培养习惯的好方法,与各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