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观里,历史并不遥远

兔哥读《通鉴》系列10

今天,兔哥读《通鉴》系列10不跟大家分享历史小故事了。生活中,总是有人跟兔哥说你所说的历史太遥远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感兴趣。我觉得这是非常对的,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已,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很难让人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因此,兔哥曾想过将历史故事打碎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分享,这样读者就不会费多少时间来阅读了。尽管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兔哥却乐此不疲,哈哈。

我的历史观里,历史并不遥远

大秦帝国之裂变

所以,今天兔哥就想聊一聊兔哥的历史思维。对了,兔哥还是要先说一下苏秦的事情,给大家一个暂时的结尾吧,因为后面肯定还会提到他。话说苏秦六国合纵失败后,就从赵国去了燕国,然后就去离间齐国以报燕国之仇,这一故事之后再说。史书上的苏秦大体就是这些故事,但是据考古发现这些事情极有可能并非全是苏秦干的,尤其一点,苏秦与张仪并非同一时期人物,也就是说张仪在连横天下的时候,其对手并不是苏秦,较大可能是公孙衍这个被史书严重低估了的人物。至于苏秦所干的这么多的事情,由于资料的缺乏,连司马迁也只好说

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於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很多合纵的事情找不到是谁干的,就都牵强附会般的放在了苏秦身上,这就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谜团。由此可见,考古的发现往往能证明很多历史错误,来矫正人们的观念。

我的历史观里,历史并不遥远

下面,兔哥正式聊一聊所谓的历史思维。兔哥是一个24K纯工科生,之所以对历史有兴趣,完全是因为喜欢历史人物和故事,有时候也难免会开启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慢慢发现很多东西并非是非黑即白的,更不像戏曲小说里说的那样。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好的坏的,放在他们生活的环境当中,都有一定的因果,完全跟今天的人们是一样的。《资治通鉴》名称的来源就是宋神宗觉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毛主席更是将其读了十七遍,终生伴其左右。

有人说,历史完全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没错,不管是成功者书写的,还是只写了帝王将相,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并不是那么的没用。国也好,家也罢,其实大了是国,小了就是家;帝王将相,坐在那个位置才叫帝王将相,放到老百姓的座位上,他们依然只是普通人而已,因为他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诚如宋神宗所说,参照过去,是有利于修身持家的。兔哥读史,也正是喜欢上了这一点。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无法跟史书中那些人物一样叱咤风云,左右人们的命运,但是却可以从细微处找到自己想要的,让自己活得明白一些,心灵自由一些,而不至于整日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我的历史观里,历史并不遥远

大秦帝国之崛起

兔哥也有自己深深的感悟,但是兔哥一直也没有梳理一下,今天说到这了,就举几个自己从历史中读到的感悟吧。

首先就是作为后来人对前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做人,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有的功成身退,有的人亡政息,多少让人扼腕叹息。一个人物是全面的,与他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是有关的,至于结局,或许早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我们说过的商鞅,作为一位知名的法家学派人物,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将秦国打造成了他理想的国度。后世常常为商鞅被车裂而叹息不已,但是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完人,性格中的东西改变不了,赵良劝说他的话他未必不懂,但他不是急流勇退的人,或许后世的张良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商鞅给人的启发,也是我们今天从中要读到的东西。

有人问如何评价姚广孝,其实历来就有正反两种。一种认为作为布衣宰相,其智慧谋略足以与张良、刘伯温媲美,辅助朱棣夺取皇位,然后激流勇退。堪称谋略家的典范。一种认为他兴风作浪,本来大明王朝安安稳稳的,是他让朱棣起兵并帮助朱棣夺了朱元璋钦定接班人的皇位,这是大逆不道的,也是为正统人士所不耻的。其实在本人看来,前者可能是“个人本位论者”,后者可能是“国家本位论者”,而姚广孝他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至于大明王朝如何,他不在乎,而一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也就没有遗憾了,反而可以做到逍遥自在。作为后人,我们无法估量大明朝是在朱允炆手中还是在朱棣手中能够走的更好,如果是前者,那么姚广孝可能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以一己私利毁了帝国命运;而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就成就了一个帝国。

另外,兔哥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不缺歪门邪道,也不乏旁门左道,但是最好走也最长久的可能只有人间正道。庞涓威武,如果没有孙膑,他或许也会成为一代名将,但是他对孙膑所做,真的为人不齿,歪门邪道走通了,也就关死了人间正道,更何况,他连歪门邪道都没有走通。《雍正王朝》里面邬思道说的好,治国要用阳谋。是的,治国治家都需要阳谋,阳谋天下才无所畏惧,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历史人物早已故去,不管三七开还是对半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但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联系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在那种环境下所做的选择能给如今的我们以怎样的启示。作为普通人,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是而已。

其次,通读战国,可见魏楚齐燕赵都曾强大过,可为什么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呢?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道: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何为六世之余烈?秦自孝公始,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六代人七位君王,140余年的时间,起用商鞅、张仪、魏冉、白起、范雎、樗里疾、吕不韦、王翦等等声震千古的名臣将相,始终不渝的将统一天下作为赢姓家族和秦国的奋斗目标,也始终不渝的坚定遵奉商鞅之法来富国强兵,每一代人每一位君王都有自己的贡献,最终在努力了140年后才实现了目标。反观他国,楚威王、齐威王、赵武灵王,都有一时雄起,但是,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均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败,要么人亡政息,要么饿死王宫,一代不如一代。同样的,秦二世而亡,始皇帝没有选好接班人是一重大因素。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说富不过三代;“由简入奢易,有奢入简难”;这些无不是从前人的故事当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一个家族如果没有严格的族训与传承,很难屹立不倒。霍氏家族强大,承武帝信任,辅佐昭帝,废刘贺,立宣帝,但族人张狂,终究招致灭族灾祸,类似者,不计其数。可见,家风家教的重要,先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开始小有家业,如果不秉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而崇尚奢靡浪费,入不敷出,那么多大的家业能够用来挥霍呢?所以,教育不止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而是要贯穿于一个家族的前前后后。始皇帝兢兢业业,千古一帝,怎奈胡亥昏庸,指鹿为马,“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家国,毁于一旦,倘若始皇帝有灵,难道不该反思吗?

兔哥读《通鉴》就是想从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中发掘这些道理,当然了,道理都懂,但是处事艰难,那是因为我们都在一个个的旋涡中难以看清全局。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读历史,就好比跳出了旋涡俯视,细节也能看的清楚,但是处在当下,又怎能跳出旋涡呢?唯有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才能逐步跳出旋涡,远视将来,回视过去,知己所处。

今天的兔哥读《通鉴》就分享这些吧,因为兔哥目前就想到了这些,以后有了新感悟再跟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