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年的宗族內鬥――曲沃代翼

晉國,始祖是周武王少子,周成王之弟:叔虞。叔虞幼時與成王一同玩耍,成王拾桐葉剪成玉圭樣子,開玩笑似的和叔虞說:“我把這個封給你”,叔虞也玩鬧著接過。

這件事被輔政的周公旦知道了,詢問成王,成王回答說是玩笑話,周公正色地回答:“天子無戲言!”,於是在周成王十年(前 )以成王名義封叔虞於唐地,成為唐侯,即晉國始祖唐叔虞。

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姬燮繼位,遷唐國於晉水之傍,故國號改稱“晉”。此後二百年,晉國一直是周王室重要封國,為王前驅,為穩定周王室統治出力甚多。

六十七年的宗族內鬥――曲沃代翼


第九代晉侯--晉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晉穆侯奉周宣王令,隨王討伐條戎,晉軍出師不利,慘敗而歸。晉穆侯深以為恥,適逢此時晉侯夫人齊姜生長子,晉穆侯便為他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

晉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晉穆侯率軍討伐北戎,一戰擊敗北戎,大獲全勝。此時齊姜生晉侯次兒,晉穆侯便為他起名為“成師”,以紀念出征大勝。


對於穆侯兩子起名之事,晉國有人預言:“異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讎也。少子曰成師,成師大號,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果然,將來兄弟二人的子孫,為爭奪晉國,展開了數十年爭鬥。

晉穆侯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逃亡。晉殤叔四年(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領其黨襲晉殤叔而自立,即晉文侯。公子成師也積極參與其兄的奪位之爭,併為晉文侯出力甚多。

晉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去世,晉太子伯繼任晉國國君之位,為第十二代晉君,晉昭侯。

晉昭侯封叔父成師於曲沃(今山西省曲沃),稱曲沃桓叔,以晉國旁支--第六代晉君晉靖侯的孫子欒賓輔佐。曲沃桓叔時年五十八歲,政治經驗豐富,歷經四代晉侯,在晉國威望很高。自封曲沃後,長期經營,曲沃勢力大漲,逐漸超過晉都翼城。曲沃桓叔便萌生奪取晉國政權的念頭。

六十七年的宗族內鬥――曲沃代翼


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弒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但在曲沃桓叔準備入翼城之時,被忠於晉公室的國人勢力發兵攻打,擊敗曲沃桓叔,誅殺潘父,並立晉昭侯之子公子平為國君,為晉國第十三代國君晉孝侯。經歷此事後,曲沃與晉國大宗翼城公開對立,相互攻伐不止,晉國實際上已分裂為曲沃和公室兩個並立政權。

晉孝侯八年(前731年),七十三歲高齡的曲沃桓叔成師,帶著未能統一晉國而十分遺憾地心情去世,其子鱔繼位,為曲沃莊伯。此時同屬晉穆侯子孫的翼城與曲沃兩方,血緣日漸疏遠,僅有的一點香火情,也隨著曲沃桓叔的去世而基本消散,剩下的只有愈發慘烈的爭鬥。

晉孝侯十五年(前725年),曲沃莊伯假意與晉孝侯和談,趁機在翼城暗殺了孝侯,並準備一鼓作氣拿下翼城。但忠於晉國公室的國人奮起反抗,在其他諸侯的幫助下,反擊莊伯,將曲沃勢力逐回老巢。晉人立晉孝侯之弟公子郄繼位(史記記載是孝侯之子),即晉國第十四代國君晉鄂侯。

晉鄂侯七年(前718年),鄂侯去世,曲沃莊伯再次伐晉,並賄賂繼位不久的周桓王,使得周王室也也派兵支援曲沃,鄂侯抵抗不過,棄翼城逃到隨地。但是不久後曲沃莊伯因事與周桓王反目,周王室反過來討伐曲沃,並主持立晉鄂侯之子公子光為晉君,即晉國第十五代國君晉哀侯。(史記記載有不同)

晉哀侯二年(前716年),曲沃莊伯去世,其子稱繼位,為曲沃武公。晉哀侯八年(前709年),曲沃武公伐晉,擊敗並俘獲晉哀侯。晉國人改立哀侯子小子為君(名已佚),為晉國十六代國君。晉哀侯於小子元年(708年),被曲沃武公指使叔父韓萬殺於曲沃。

晉小子侯四年(前706年),曲沃武公假意與翼城會盟,騙小子侯來到曲沃,趁機殺害了他。晉公室在曲沃一再打擊下,實力大減,已不能抵擋,即將被曲沃小宗所滅。所幸周王室再度出手,周桓王派虢公虢仲率王師討伐曲沃,迫使曲沃武公放棄吞併翼城,逃回曲沃。晉哀侯之弟公子緡被立為晉君,即晉國第十七代,也是大宗晉公室最後一代國君,晉侯緡。

六十七年的宗族內鬥――曲沃代翼


晉侯緡的晉國,完全無力抵抗強大的曲沃小宗攻擊,僅僅憑藉著周王室的支持,才得以勉強生存。但周王室本身也日漸衰落,自身難保,漸漸不能護佑翼城生存。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經近三十年準備,決心滅翼城大宗。曲沃出兵伐翼,一舉破翼城,殺晉侯緡。事後曲沃武公為獲得天子承認,於是賂周王室,以滅翼後所獲全部晉公室財物獻於周嫠王,其時周王室已衰落不堪,無法干預,只得默認此時。於是周釐王冊命曲沃武公為晉君,位列諸侯。曲沃武公成為晉國第十八任,曲沃小宗第一任晉君。

六十七年的宗族內鬥――曲沃代翼


自曲沃桓叔封曲沃,至曲沃武公滅翼城大宗,歷經六十七年,三代人的努力,曲沃桓叔小宗一系徹底打敗晉文侯大宗一系,奪得晉國君位。“曲沃代翼”也被稱為兩千年前提前上演的“靖難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