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可賀,不可學也

神童:可賀,不可學也

來自網絡


每年自高考錄取書下發之日起,神童,就成為一個話題:什麼10歲上中學啦,14上大學啦,16碩士啦,22歲博士啦,90後教授、博導啦。


第一反應,自然是可賀!

不僅應了“有志不在年高”這句古話,也見證了這個時代的繽紛。

然而,接著,我們就想,並不可喜!

且不說,早熟,究竟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有多少好處(說到好處,無非是教育成本降低一點吧);單單從事實上看,古今中外,神童現象屢見不鮮(恕我就不舉例了,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個古代和外國神童的名字,還有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事兒),也沒見得,某個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乃至某個個人,因為神童而怎麼的。

雖然張愛玲的一句“成名要趁早”被人們廣泛傳頌,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成名很早的張愛玲,中晚年活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很糟!


神童:可賀,不可學也

來自網絡



不可喜的同時,卻又生髮出兩大“可憂”。


可憂之一:神童被媒體過度關注,給神童本人造成不良影響。


神童只是天資在某一方面優於常人,然而,他們必有同於常人之處,過度的宣傳,讓他們自許太高,造成心理壓力;過早地進大學、走上工作崗位,獨立生活,也讓他們隨了同齡人不該隨的壓力。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結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神童:可賀,不可學也

來自網絡


可憂之二:引發更多的父母去培育神童,以至於拔苗助長。


這一點,真的不是杞人憂天。因為這是一個公認的浮躁的時代,一切都想“快、快、快”,神童現象報道多了,必然會讓那些浮躁的家長老師們搞教育突擊,“神童工程”一旦實施起來,跟大躍進一樣,那就是一場災難!

中國思想講求的是順其自然。成材不成材、成什麼樣的材,都應該順其自然,何況成材早晚?


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古人曾說:“甘羅十二為相,早不早,但十三歲就掛了;姜子牙八十歲才遇文王,但卻活到了一百二十歲,遲不遲?”這話雖然有虛構成份,雖然誇張,雖然講天命,但是,也是對教育上拔苗助長的一種警醒。

神童:可賀,不可學也

來自網絡


我對孩子的教育,向來認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其中,在“健康”中,又是心理健康第一,身體健康第二。

面對神童現象,非常想說

可賀,卻不可喜,更不可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