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原因是什麼?

王紅旗

抱子甘藍屬於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一個變種,別名芽甘藍、子持甘藍 ,抱子甘藍小葉球蛋白質含量居甘藍類蔬菜之首。經檢測,每 100 g 食用部分中含有粗蛋白 4.9 g,脂肪 0.4 g,糖類 8.3 g,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 。抱子甘藍在 20 世紀末傳入我國,最初在雲南、北京及臺灣等地推廣種植。[青錢柳頭條號網絡首發]

硒在人體生理代謝過程中有保護細胞、解毒、保護肝臟的功能;抱子甘藍是一種富硒蔬菜,主要食用部分是幼嫩的葉球。生理結球期喜冷涼的氣候,根據品種與栽培方式的不同產量各異,一般 667 m 2 產抱子甘藍 1 500~2 000 kg。抱子甘藍單位面積產量不高,加之對其營養價值認識不足,推廣面積發展一度較緩慢,但是近些年隨著對抱子甘藍營養價值進一步瞭解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迅速擴大,市場最低價 20 元/kg,每 667 m 2收益在 3 萬元以上,豫東南及山東地區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市場前景廣闊。但在栽培過程中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產量和品質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分析影響抱子甘藍生長的原因,有利於提高抱子甘藍的產量和品質。本文立足實踐,結合近幾年對抱子甘藍的研究,從一般栽培到技術提升,從育苗、定植到後期管理,全面總結了影響抱子甘藍產量和品質的因素,為豫東南地區抱子甘藍生產、豐產豐收提供參考。

1 抱子甘藍的生長要求

抱子甘藍對環境條件的溫、溼度及土壤養分要求嚴格。溫度:營養生長期要求 18~25 ℃,生理結球期要求12~18 ℃;特別是生理結球期,溫度過低,芽球生長緩慢,溫度過高,芽球從下向上會逐漸開裂、品質下降 。溼度:甘藍在結球期對溼度要求相對嚴格,要求土壤相對溼度60%~70%,空氣相對溼度 70%~80%。土壤養分:抱子甘藍是一個喜肥作物,前期需氮肥較多,進入結球期對鉀肥需求明顯增多,結球期氮磷鉀吸收比為3:1:4。

2 抱子甘藍的栽培流程

2.1 整地和育苗

在河南,抱子甘藍以秋季栽培為主,育苗期一般在 7月 20~30 日,此時正值高溫季節,應先將種子進行溫湯浸種,55 ℃浸種 5~10 min,待水溫降到 40 ℃左右時,再進行常溫浸種 4~6 h,之後在 15~18 ℃環境下催芽約 2~3d,當 85%以上種子發芽時即可播種育苗,每 667 m 2 用種量為 15~20 g。

2.2 適齡定植袁疏密適宜

定植期一般在 9 月上旬。定植時每 667 m 2 施腐熟的有機肥 3 500~5 000 kg,氮磷鉀三元複合肥 40~50 kg,平地開溝挖穴栽培 。根據品種不同,一般株距為 35~40 cm,行距為 80 cm,每 667 m 2 栽 2 200~2 800 株。

2.3 定植後的管理

抱子甘藍喜冷涼的氣候,但不耐嚴寒,全生育期約90~120 d,立冬至小雪期間日均氣溫低於 7~8 益時要根據天氣情況扣棚保溫,有時為了滿足春節的市場需求,大雪(12 月8日左右)以後要增加一層內膜,保溫防凍 。


引起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原因是什麼?

3 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因素

影響抱子甘藍產量和品質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品種、甘藍苗的質量、氣候因素、土壤及配套管理措施等。

3.1 品種

抱子甘藍按成熟的早晚分為早熟品種、中熟品種、晚熟品種;早熟品種一般生育期為 90 d 左右(從定植到收穫),如早生子持;中熟品種是指生育期為 100~110 d,如科倫內;晚熟品種從定植到收穫為 120~130 d,如多拉米克。按株型可分為高生種與矮生種,矮生型品種一般株高40~60 cm,如京引一號、長岡交配早生子持;高生型品種一般株高在 80~100 cm 以上,如搖籃者。

在生產中,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與品種特性相適應的品種、育苗期、栽培密度,如果操作不當,對產量影響很大。如早熟品種栽培過早,成熟期提前,收穫時抱子甘藍下部葉球因生育期過長會引起開裂,嚴重影響甘藍的產量與品質;晚熟品種育苗過晚,則不能如期收穫;矮生種定植過稀則產量下降。

3.2 甘藍苗的質量

甘藍苗質量體現在苗的高度、節間的長度、莖稈的粗度、葉片的厚度、根系的發育情況及病蟲害危害的程度等。甘藍苗要求苗齡 35~40 d、5~6 片葉;莖粗 0.5 cm、株高 25~30 cm、葉片濃綠、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苗子做種苗。這是抱子甘藍豐產的首要條件,也是主要影響因素。

3.2.1 苗齡

以大棚抱子甘藍為例,定植期在 9 月上旬,白天氣溫仍較高,如果苗齡過短,根系發育不完全,定植成活率低;苗齡過長,葉片開展度小,芽球排列稀疏並易開裂。

3.2.2 育苗地情況

不少育苗戶在重茬地育苗,感病機率增加,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疫病、立枯病。菌核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發病時產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病基軟腐,溼度大時,病部密生白色絮狀菌絲體。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莖基部、葉及幼果。幼苗染病,多從葉尖發病,初成暗綠色褪綠斑,逐漸乾枯成褪綠狀;成株發病,病葉水漬狀,並逐漸枯死。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病斑梭形或不規則形狀,嚴重時可引起幼苗枯死,但不易倒伏 。實踐證明抱子甘藍在重茬兩年以上土地上育苗,上述病害的發生率明顯提高 25%~30% , 嚴重影響甘藍苗的質量。

3.2.3 幼苗期的管理

由於抱子甘藍育苗期正值炎熱的夏季,氣溫高且多雨,此時既要用遮陽網降溫,又要準備好雨布防雨。播種做好苗期管理是保障後期生長的條件。

3.2.4 甘藍苗種植密度

甘藍苗密度過大,幼苗徒長,根系容易發育不良,定植後緩苗慢,結球部位容易上移,產量低,品質差。育苗密度過小,幼苗易倒伏,有時遇大風大雨天氣,甘藍苗又易折斷,單位面積成苗率低,增加了勞動量。

3.3 定植後管理

3.3.1 中耕和澆水

甘藍根系不發達,生長過程中既要保證甘藍營養生長與生理結球對水分的需求,又要保證土壤的透氣性,因此對中耕和澆水的要求較為嚴格。定植後 3~4 d 要澆一次水,水乾後及時中耕保墒,以後 5~7 d 視天氣情況澆水 ,並及時中耕保墒,增加土壤通透性。隨著中後期溫度的降低,要逐漸減少澆水次數與澆水量,保證地溫供應。實際生產中,種植者往往採用大水漫灌,且不能及時按需澆水,土壤透氣性差,不利於甘藍的生長。

3.3.2 培土

抱子甘藍生育期要進行兩次培土,第一次於定植後10~15 d,這次培土為防止幼苗倒伏;第二次於定植後 60 d左右,此次培土要深,約覆土 20 cm,防止甘藍結球后倒伏,同時也有利於提高甘藍根際地溫,增加甘藍根際土壤的透氣性,也有防止雜草生長的作用。一些農戶不培土,甘藍進入結球乃至收穫期倒伏通常會嚴重發生;或培土過深,下部芽球易腐爛,菌核病隨溼度增加也會發生嚴重。

3.3.3 摘心不及時

摘心是抱子甘藍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使抱子甘藍提早上市或芽球供應集中,此項管理工作一般會在供應商品前一個月(12 月上旬)進行,摘心可以使甘藍芽球增大,包裹緊實,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有些種植戶忽略了這項工作,導致甘藍產量低,供應不集中,增加了勞動量,延後了收獲期,浪費了資源。


引起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原因是什麼?

4 提高抱子甘藍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4.1 加強育苗管理

上茬或上一年栽培過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塊,不能再作為育苗地,生產田實行輪作,防止重茬障礙。科學施肥,育苗土壤用 50%多菌靈+50%福美雙等比例混合後按照8~10 g/m 2 的使用量進行土壤處理,能有效地預防立枯病、菌核病和灰黴病,降低病蟲基數 。

選擇地勢平坦、便於排灌、土層深厚、通風透光、土地肥沃的園田作育苗田,整地作高畦,畦寬 1.5 m,畦面 1.2 m,畦高 0.25 m,畦長 8~10 m,可有效防止育苗畦多雨積水,作畦後施入 64%磷酸二銨或 15:15:15 硫酸鉀複合肥 0.25kg,提高育苗肥力 ,作畦後大拱棚覆蓋遮陽網,並準備雨布防雨。

種子催芽播種時,畦面先澆透水,水乾後播種種子,藥劑摻入細土 10~15 kg/667 m 2 ,1/3 的藥土鋪於畦面,2/3撒在種子上,另覆土 0.5~1 cm。

4.2 規範栽培程序

選擇無病蟲害、根系發育良好、生長健壯、符合壯苗特徵的甘藍苗,規範種植程序,即定點挖穴寅栽苗寅覆土寅及時澆定植水。

抱子甘藍通常採用平地定點挖穴或開溝種植,種苗帶土移栽,栽後及時澆水是保證成活的關鍵。

4.3 做好定植後的管理

定植成活後 5~7 d 視天氣情況澆水一次,15~20 d 每667 m 2 隨水衝施速效肥 10~15 kg ;並及時中耕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蟲害主要是菜青蟲,防治方法:每 667 m 2用 8%茚蟲威 15~20 mL 兌水 25~30 kg 噴霧。病害有黑腐病、菌核病、葉斑病等。黑腐病的防治方法:每 667 m 2 用2%寧南黴素 50~70 mL 兌水 25~30 kg 噴霧。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每 667 m 2 採用 70%甲基託布津 50~70 g 噴淋莖基部。

小雪前後(11月25日)當日均氣溫低於10益時,要及時扣棚保溫,追施氮磷鉀三元素平衡肥 15~20 kg/667 m 2[12] ,當室外氣溫低於 5 益 時,應在棚內增加一層棚膜保溫並同時注意降低棚內溼度,溼度以 55%~70%為宜,根據結球情況,一般收穫前一個月對抱子甘藍進行摘心,以達到集中收穫的目的。

引起影響抱子甘藍產量的原因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