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如果讓你將自己、父母、孩子、伴侶按重要性進行排序,你會怎麼排?

01夫妻關係是家庭第一關係

年初,在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嘉賓焦俊豔和好友papi醬聊天時,提及這個問題。當時papi醬給出的人生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主持人問起棚內的爸爸們是如何排序,除了傅園慧爸爸是將父母排在第一,其他爸爸都是將孩子排在最前。這似乎才是我們意料之中的答案,也是為什麼papi醬的排序會引起這麼多討論的原因。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在大多數中國式家庭中,親子關係往往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夫妻雙方便不再是他們自己。你有沒有發現有了孩子之後,漸漸的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了,總是被別人叫成xx爸爸,xx媽媽。更別說自己的興趣愛好,業餘生活了,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

仔細想想,要是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把孩子當成生活的唯一,那也不會把全部需求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從而生出控制慾,到最後和孩子產生種種矛盾。婆媳關係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婆婆太關注兒子,才會處處和媳婦過不去。更何況,如果父母雙方有足夠的關愛,而不是把育兒壓力給到對方,我們也不會變成抱怨的媽媽,不愛回家的爸爸。

其實夫妻關係才應該是家庭的第一關係。父母就是一段並行的鐵軌,只有我們足夠穩固,孩子才能在我們的承載中安全向前。

02父母相處方式對孩子有影響

更重要的是父母之間的相處會對孩子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美國作家派克就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過:“更糟糕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相愛和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其中有一個高讚的回答: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

而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有人會說,我們的爸爸媽媽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接受的情感表達都是含蓄、剋制的,很少會主動表達愛意。可這也不代表他們不相愛啊,自己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真的是這樣嗎?

我爸爸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爸爸,他會為我親自下廚,每次出去都會為我帶好吃的回來,會在送我離家之後一個人默默哭泣。可是他也會在我惹他生氣之後吼我媽媽:“都是你教出來的好女兒!”他在家裡什麼事情也不做,當個甩手掌櫃,還要嫌這嫌那。他從來沒有對媽媽說過,愛你。

以前一直以為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的,也從來不知道這有什麼問題。直到後來親子類綜藝節目興起,看到別人的家庭相處方式,才發現原來還有別的可能。

03父母要互相表達愛意

《媽媽是超人》裡,嗯哼活潑、自信又貼心。會時常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會主動給媽媽點熱咖啡,怕媽媽感冒;會和新認識的小夥伴主動交流;會親喜歡的小姑娘的臉,不害怕被拒絕;會在滑滑梯的時候保護媽媽;會在幫貓咪體檢的時候,想著給醫生帶一包糖……

那時候就在想,自己好像從來也說不出口這樣的話,不懂得怎麼和他人交流,也沒有辦法自然地去表達愛意。為什麼一個小朋友卻能做到呢?

後來慢慢看各個節目中杜江和霍思燕的相處,才明白,原來嗯哼有範例可以學習。節目裡,杜江一直在表達對霍思燕的愛意:告訴兒子家裡媽媽是老大;教兒子不要惹媽媽生氣,要照顧媽媽;回家最先擁抱太太;會在兒子面前親吻太太,秀恩愛;早起給霍思燕做早餐,晚歸的時候一直等著她回家……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他們的愛意自然傳遞到了嗯哼身上,杜江會在睡前耐心地告訴嗯哼:“你在媽媽肚子裡,我就喜歡你了。”“什麼時候到頭啊?”“沒有頭。永遠喜歡你。”霍思燕會跟嗯哼說:“你的第一張照片就是一張B超圖,我當時拿著它就哭了。你爸爸把你人生中第一張照片放在自己的錢包裡。你就知道,爸爸媽媽到底有多愛你。”他們給孩子念這樣的詩: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杜江收工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擁抱霍思燕;在嗯哼睡覺時,霍思燕讓嗯哼自己先睡,她要幫杜江收拾行李。嗯哼躺在床上聽著爸爸媽媽在門外的聲音,說:“這個就叫全家人在一起。”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原來父母的愛還可以是這樣,“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然後孩子學會了如何去愛。”

這種在生活中相互表達愛意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教會孩子的責任心和表達愛的能力,是他們一生的財富。也是不知不覺缺失的我們在後來的人生裡一直試圖學習,卻緩慢艱難的東西。

因為那些家庭氛圍好的小孩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路上。而在糟糕的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好的,他們需要一遍一遍摸索,努力分辨那些不好的相處方式,才能找到正確的路。

04父母關係影響子女兩性關係

前兩年有一部非常受歡迎的小說《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是作者喬一真實生活的回憶集。有一處關於男主F君的回憶是:小時候F君問爸爸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他爸爸沒有像其他大人那樣搪塞說“從垃圾堆裡撿來的”或者“從咯吱窩裡掉下來的”而是說“你是天上的天使,上帝覺得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所以派你來保護她”“那麼你呢?”小F問。“等你長大了就會離開他,

爸爸負責陪媽媽一直到老”。

這是因為父母婚姻不幸而自卑、膽怯的喬一從來想象不到的對話,她不知道還有這樣溫柔的爸爸。也正是因此,面對陽光、溫暖的F君,她會懷疑自己配不上這樣好的人,會害怕自己無法處理好一段感情,從而選擇逃避。

這一處情節,我一直印象深刻。也是那時才發現,家是來處,早已給自己打上無法磨滅的印記。我們以為可以比父母做得更好,卻一直在兩性關係中重複父母的相處模式。

就像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中說的:“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我們與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都是在重複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幸福的人會重複幸福,痛苦的人則會重複痛苦。”

所以後來我暗自發誓,將來一定要給我的孩子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讓他有充分的安全感,對健康的愛有敏銳的嗅覺,懂得與他人相處,可以很好地表達愛。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相愛

那些我們的父母沒能做到的事,也許我們可以做到。

(本文由父母城邦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