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陽澄湖太平街道段。 攝影/丁嘉一


-風物君語-

相城

千年蘇州的匠心所在


蘇州,總是精緻而細膩的。

作為自古以來被譽為“天堂”的存在,蘇州從108座形態各異、遍地風流的園林,到溫柔細膩、雕龍畫鳳的蘇繡,咿咿呀呀、風情萬種的崑曲,乃至於一碗涵蓋七八種“澆頭”的蘇式湯麵,無一不顯露出蘇州人的精緻和講究。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區黃埭馮夢龍村,春來油菜花盛開。 攝影/蔣琤

無怪乎有人說,離開了蘇州,別處的生活都像是將就。


而處在大蘇州新中心的相城,更像是這份精緻背後的“匠心”所在——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望亭北太湖風光。 攝影/龔剛


從春秋時期,吳國人經相城一路南下開拓出了蘇州城;到隋唐時期,帶來巨量財富的大運河同樣自此進入蘇州;再到明清時期,相城盛產的“金磚”、緙絲織品,更是將蘇州人的細膩和優雅推至頂峰。


蘇州的精緻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世世代代蘇州人用雙手打造而成的。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蘇州相城太平街道磚窯廠,磚坯要露天曬乾後才能進窯燒製。 攝影/瀚羽


運河水網,繁華江南的命脈


相城,位於整個蘇州市的中心。


相城西面連接著煙波浩渺的太湖,東邊坐擁陽澄湖的大部分水域,北去則是無錫和常熟。一道貫通南北、接連古今的大運河,自相城西北角的望亭穿過,緩緩流入蘇州古城,造就了“天堂”蘇州的百世繁華。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區位置示意圖。 製圖/Paprika


相城以西的太湖,曾經是一個吞吐潮汐的海灣,在數千年前,縱橫於東岸平原的河流港汊,都是太湖向東海洩水的渠道。此後滄海桑田,陸地生長,太湖逐漸脫鹽淡化,流水過處則形成了湖澤河網密佈的江南水鄉。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蘇州高鐵新城。圖/相城旅遊


從先天條件來看,無數人憧憬的江南,早先其實是一片泥濘稀鬆、湖沼遍地的“窪地”,時不時就洪水滔天,更不適宜農業生產。因而對江南文化影響頗大的吳國政權,早期主要活動在太湖北岸地勢較高的無錫一帶。

直至吳王諸樊在位時(公元前560年-前548年),從同為“沼澤區”的楚國傳來了治水技術,吳國人才逐步將都城南移到如今蘇州城的位置。而今天的相城區,正處在無錫與蘇州城之間,如同一道通向古城的門戶。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太平老街,書香小院。 攝影/伊志明


相城幾乎是與蘇州古城同壽的。同樣自楚國而來的伍子胥,受命在諸樊所築城邑的基礎上擴建,最先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築城於斯”,因而有了“相城”的名稱。此後通過吳國人不斷治水圍田、開墾荒地,用雙手與自然“搶地盤”,才誕生了2500年來從未遷址的蘇州城。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太平街道狄溪糧倉遺址。 攝影/伊志明


在這片土地上,“老蘇州”們通過對環境的改造,打造出了一片沃野千里、水網縱橫的“魚米之鄉”。到北宋時期,來自中南半島的占城稻,使得江南地區的糧食更為高產;而在稻米之外,植桑養蠶得來的棉與絲,同樣成為了水鄉的特色。然而,要把布與糧運出去,還得靠縱橫的水網。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陽澄湖美人腿風景區。 圖/相城旅遊


江南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最早連通蘇州、無錫兩地的“泰伯瀆”,主要就從今天相城區經過,並直通長江水系;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下令疏浚江南運河古道,這條決定江南命運走向的千年航道才正式登場,連通了蘇、杭兩座天堂,也帶來了無限的財富。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望亭運河公園。 攝影/尼瑪次仁


“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作為當時江南的航運中心,只需一條船,蘇州即可將大量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四方。因而在運河沿岸,憑藉航道之便,大大小小的工商市鎮逐漸興起,貨物的品質也在競爭中逐步提高,以至於到明清時期,蘇州的絲綢、磚雕、御窯金磚等一度成為了“皇家特供”。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黃埭鎮南側春申湖。 攝影/尼瑪次仁


如果說與江河湖海“伸手要地”,是蘇州人走向富足的起點;那麼運河帶來工商業的繁榮,則是蘇州人精緻生活的開端。其中,作為運河入城第一站的相城,工商業自然也達到了鼎盛,時至今日,相城的匠人們依然具備著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


為什麼宮廷裡有那麼多“蘇州製造”?


蘇州,天然有一種優雅大方的氣度。


這股子與生俱來的“貴氣”,使得“蘇州製造”屢次得到皇家的偏愛,以至於連紫禁城都是明代時蘇州的“香山幫”匠人所設計、建造的,而三大殿裡鋪設的磚石,則是出自蘇州陸慕(舊時作“陸墓”)的“御窯金磚”。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御窯金磚廠。 攝影/狄艮煒

陸慕千百年來都以燒窯制磚而聞名。當地的水質清澈溫軟,滋養出來的泥土也尤為粘糯細膩,還藏有少量青泥、白泥和紫泥。因而早在南宋年間,製造的“陸慕蟋蟀盆”就已風靡皇家深宮;而到明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風達到鼎盛,蘇州本地則流傳著“楞伽蟋蟀陸慕盆”的說法。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運磚入窯。 攝影/瀚羽


而陸慕的優質泥土,更為廣泛的用途則是用來燒製“金磚”。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成為了皇家“御窯”;所製成的磚石則“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故稱作“金磚”。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內部。 圖/伊志明

今天故宮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中的定陵,地面均為御窯所產方磚鋪墁,磚上尤可見“明永樂”、“明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的印章字樣;而北京的頤和園、上海的城隍廟、普陀山的普濟寺等古建,乃至天安門城樓的修繕,也多用來自相城的陸慕金磚。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御窯金磚博物館航拍。 圖/圖蟲·創意


如果說金磚象徵著雍容氣度,那麼相城的緙絲技術,則蘊藏著江南人的細膩柔情。

蘇州自古盛產生絲,然而緙絲卻並非本土產物——“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最早從西方傳入,隨著絲綢之路的連通而引進中原地區,到盛唐時期,這門工藝才被引入絲綢生產。到宋代由於經濟中心的南移,再加上蘇州等地的生絲韌性好、強度高,緙絲才逐漸在江南一帶落地生根。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元和緙絲。 攝影/王建江


而當時的蘇州已是“家杼軸而戶纂組”,據當地志書記載,緙絲尤以齊門外陸慕、蠡口、黃橋一帶為盛,村中家家有緙機,戶戶聞機杼聲,世代傳承不絕。製成的絲織品,則由蘇州織造府收購,流入宮廷之內,供達官貴人所享。時至今日,蘇州仍然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緙絲產地之一。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蘇州緙絲製作過程。 攝影/陳健


這種千里而來的織造藝術,在相城織匠們的手裡煥發了勃勃生機。一幅幅寫意山水、花鳥畫作,被匠人們完美復刻在了絲織品上,甚至能表現出諸如暈染、陰影等難度極高的畫作細節,遠山疏朗,花鳥嬌豔,莫不栩栩如生,深得畫稿之神韻。

在一撥一梭之中,緙絲藝人們編織出了精緻的古典江南。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蘇州緙絲團扇。 攝影/方托馬斯


食不厭精,才是地道的“江南派頭”


相城人的餐桌上,大多以湖鮮為主。

吳地盛產“水八仙”,但對於肉食者來說未免太過“清新脫俗”。若要開葷,相城還有陽澄湖的“湖八鮮”——大閘蟹、清水蝦、甲魚、鱖魚、白魚、鰻魚、蓮藕和菱角,從春夏吃到秋冬,一年裡菜譜跟著日曆走。而相城也早在2008年,就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了“中國陽澄湖湖八鮮美食之鄉”的榮譽。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採菱角的婦人。 攝影/李孝祥


大閘蟹自然是鼎鼎大名,相城坐擁了陽澄湖70%的水域,大閘蟹絕對是湖鮮中的“頭牌”。吃大閘蟹,時令上起於寒露,要等到“桂靄桐陰坐舉觴”的時候,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吃到立冬為止。老饕們覺得,清蒸的陽澄湖蟹,“蟹肉有太湖白魚的香味,蟹鉗的肉質如干貝,蟹腳似太湖銀魚,蟹黃蟹膏則滿口綿密”。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陽澄湖秋色。 攝影/馬耀明


陽澄湖的清水蝦同樣迷人,由於外殼輕薄、色澤青亮,又被當地人叫做“青蝦”。不必做過多處理,只需蔥、姜去腥,加少許鹽清水煮熟,便能享受到來自陽澄湖的天然風味,入口鮮香軟嫩,吃完更有回甘。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陽澄湖大閘蟹。 圖/VCG


而到春天,“菜花鰻鱺”和“菜花甲魚”都正當時令。甲魚經冬天囤積脂肪,還未來得及活動,肉質正肥,到夏天,就成了當地人口中的“蚊子甲魚”了;鰻鱺則每年春季自東海而來,經過長江遊入淡水湖中生長,正是肉細刺少、嫩滑肥美之時。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陽澄湖湖八鮮之鰻鱺和甲魚。 圖/相城旅遊


還有那“松鼠鱖魚”,如若到飯店裡叫上一份,難免是事先炸好上百條,等顧客一叫,直接往上澆湯的“流水線作業”。但跑去陽澄湖邊,綠水清波,近湖而坐,等魚下鍋,大抵總能吃上一回現殺現做的。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松鼠鱖魚。 攝影/陶源

因而相城的“匠心”,並不侷限於精美的絲綢、細緻的磚雕和華貴的金磚,更是體現在對水鄉生活方方面面的打造。等吃盡了陽澄湖的湖鮮,看過了運河上的煙波起落,才懂得了蘇州人刻在骨子裡的精緻,和這份精緻背後專注如一的匠心。


蘇州人的精緻從何而來?

▲ 相城荻溪河,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條河畔的記憶存在。 攝影/瀚羽


- END -

文丨九月

圖片編輯丨DCzhang

地圖編輯丨Paprik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