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先發優勢更有後發優勢

陳文玲: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先發優勢更有後發優勢

陳文玲: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先發優勢更有後發優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陳文玲在《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上的主旨發言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會議,創新灣區金融、助力改革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承擔著歷史使命。確實,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粵港澳大灣區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中國面向未來的新的區域佈局中,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

廣東是我國國際化程度、市場化程度、社會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地方,也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先行區,這裡曾經創造了很多改革開放的奇蹟。廣東曾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後來佔全國對外貿易的三分之一,現在佔四分之一左右。雖然在全國佔比越來越小,但由於中國體量越來越大,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仍有非常大的比較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9個最發達的城市加上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澳門,形成了一個創新的灣區,形成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形成"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形成粵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形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上述五大定位正在逐步形成並顯現出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優勢也將是非常大的。世界上曾經的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這些灣區都是在一戰、二戰之後在世界製造業四次轉移中先後出現的灣區,但是哪一個灣區都沒有像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這樣既具有先發優勢,也具有後發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大關稅區、兩套法律制度,給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非常大的合作空間。合作的空間,就在於通過基礎設施的聯通,形成互聯互通的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基礎;就在於通過發展規劃、經濟規則、標準認證的對接,實現無障礙流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就在於通過產業的互補,形成更優的產業佈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在於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體系,發揮金融資源的作用;就在於通過整個灣區的開放格局形成,創新體系的形成,形成集成和組合優勢;就在於通過灣區的改革,推動三地的要素的整合。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級灣區中最有發展潛力和強勁動能的一個灣區,將為世界展現出一幅嶄新的發展圖景。

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大變局中,粵港澳大灣區處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當前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博弈,尤其是過去作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的經貿關係,現在恰恰成為矛盾點和影響世界的風險點。

當然,中美之間貿易博弈正在向科技、金融、網絡延展,中美兩國的競爭與博弈,將是一個歷史長週期和常態化表現。這個問題不僅是人們所說的是第一和第二的關係,是未來在世界上爭誰第一的問題,絕不是這樣的問題,也不是歷史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些說法不過是一個生硬的概念。現在中國和美國的競爭與博弈,實際上是在一個歷史長週期裡比拼誰的制度設計最優、誰的開放步伐最大、開放程度最高,誰能通過經濟全球化大勢進行好的設計和行動,能夠更大程度地贏得未來。GDP只是一個表示經濟規模的數字。大家可能會說,中國在中美未來的這場長週期的競爭和博弈中,有沒有底氣和抗風險的能力?站在今天,我們不僅要思考已經解決的問題,更要在新的起點上面向未來思考問題,不僅是中央政府、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各個企業以及社會都要形成新的認知和共識。

藉此機會,我想集中講一個觀點:中國有長期的抗風險的能力,有保證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向遠的能力。

第一,中國經濟總體上處於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具有比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世界當代經濟由兩種基本經濟形態構成,一種是實體經濟,一種是虛擬經濟,兩者必須匹配,總的來看應該是以實體經濟為主,虛擬經濟形態適度發展,服務於實體經濟。2018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7.2%,是同期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的2倍;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40.6%,第二產業增加值是美日歐的總和。這是長週期中國和美國大國之間競爭與博弈最大的底氣,我們的經濟形態和結構還是以實體經濟為主,製造業是在世界各國比較中佔比最高,擁有體系最完備的製造能力。

2018年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到全球製造業產值的28%,在全球製造業39個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中,中國225種產品的產能位列世界第一位。中國現在的製造業能力、農業生產能力都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中國金融領域在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了WTO之後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提高人民幣在貿易結算貨幣分佈的比重、貨幣互換,貨幣直兌、石油期貨與人民幣及其黃金掛鉤等,中國正在成為金融的大國。所以,我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總體上來看是均衡的,還沒有出現像美國這樣過度虛擬的產業形態。美國從小布什、奧巴馬到特朗普,一直夢想重振製造業,想讓製造業迴流,現在特朗普減稅政策,更是希望製造業回到美國,但是製造業迴流談何容易!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體系完備的整體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逐漸替代了落後的製造業,在這裡形成了若干先進製造業的基地。因此,中國是有信心的,中美博弈是一場非常激烈的博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和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很不匹配,貿易逆差就這樣出現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1300多億美元,我們出口到美國的商品5000億美元,我們的貿易順差在美國就是貿易逆差,佔美國貿易逆差的48%,這是2018年的數據。這就是說,美國製造業已經空心化,服務業在就業和GDP中的佔比,都超過了80%。剩下的不到20%,其中包括了3%左右的農業,美國怎麼可能有那麼多製造業產品,提供給國內市場需求呢?美國因此需要進口,要輸出美元,要換回食物和服裝鞋帽箱包玩具。美國對102個國家有貿易逆差,就是因為自己的製造業衰落了。二戰的時候美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50%以上,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美國製造業還佔到全球的33%,但是到目前中國佔28%,美國佔13%左右。這就是全球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這也伴隨著全球經濟形態的巨大變化。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先進製造業基地,需要製造業轉型升級,需要提升製造業國際競爭能力,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中國站在新的起點上,就能積累更多戰勝對手的底氣和實力。

第二,中國經過建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探索,形成了"舉國體制+市場微觀主體活力"的制度優勢。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財富積累這麼快,為什麼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中美貿易談判第11輪之前,特朗普在公開場合說,是因為中國加入了WTO,我們允許他們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像坐火箭一樣上升,沒有加入之前經濟發展是平穩的,中國加入WTO像坐火箭一樣。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重塑了經濟制度,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我們加入了WTO,進入世界市場體系,我們成為了市場經濟國家、開放型經濟國家,同時保持了以實體經濟為主體,開放給我們國家帶來了重大機遇,市場經濟體制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中國發展快的確是中國人民幹出來的,但是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人民也在幹,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人民也在幹,但為什麼我們今天能夠積累財富,能夠取得快速發展?中國實際上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優勢,我認為就是"舉國體制+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美國批評我們國家的舉國體制,但是現在美國也在搞舉國體制,美國用舉國體制來打壓華為,用舉國體制阻止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用舉國體制來搞國家安全,以此為藉口限制中國企業赴美投資。作為舉國體制,我曾經梳理了一下,美國從2011年開始連續出臺振興製造業的產業政策,比我們多得多,奧巴馬時期出臺的最多,特朗普2018年出臺了美國2030年人工智能計劃,在這個計劃里美國政府支持的力度和發揮的作用比中國還要大。美國政府採購也是一種舉國體制,美國國家財政出錢,列入國家預算,由國防部設計若干重大項目,特別是面向下一代信息技術和戰略性創新的重大項目,然後向企業招投標,實際上比中國政府補貼的力度大多了。阿里雲在研發下一代智慧城市,企業計劃投資十幾億元,而美國通過國防部招投標,委託亞馬遜、谷歌、英特爾這些企業,通過招投標一下子支持資金就達到幾百億美元,只不過美國與我們補貼的方式不同而已。

當然,中國也有中國的優勢,我們的國有資產、國家行政資產總量還是比較龐大的,中國現在資產總額,國有企業、金融企業、行政和事業單位,總資產約為450萬元,淨資產約為115萬億元,我們有龐大的資產做基礎,也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中國還有兩個一百年的藍圖、長週期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五年一個週期的五年規劃,有每年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這樣的舉國體制確實是獨特的。實際上中國每一步發展都在學習借鑑世界上各國先進經驗,漸進地推動工作,我們的舉國體制加上人民群眾的創造。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害怕國外一些國家對我們的質疑。他們也搞舉國體制,只不過方法不一樣,我們實際上是學習了西方的經驗和做法,經濟制度再造、微觀經濟基礎再造,已經形成了若干微觀主體,整個經濟充滿了生機、活力、爆發力,我們還有舉國體制,能夠很快地解決國外解決不了的難題。

第三,中國形成了若干開放和創新的戰略高地,這些開放和創新高地是中國獨特的經驗。比如說,改革開放40年,國家陸續推出了一批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若干創新的開放和創新的戰略高地。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設219個國家級開發區,168個高技術開發區,19個新區,37個跨境電商試點,中國既有改革開放初期的4個特區,還有新的開發開放試點。中國的開發區、園區、特區,現在成為世界各地學習模仿的樣板,特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多園區都在複製中國的經驗。除了這些創新高地,現在特別明顯的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從廣州到深圳到珠海到香港,包括深莞惠、廣佛肇、珠中江這些城市,成為了一個開放和創新的高地,這個開放創新高地未來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實際上已經形成若干非常有特色的創新高地,比如說北京中關村系,比如說武漢關谷系,比如說合肥中科系,也叫科大系,比如說貴陽、成都、重慶的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比如長三角G60科技創新長廊等等。現在中國不只在一個地方有開放和創新高地,形成不同地方創新的特色和獨特的體系。

我們還在建設知識的高地,比如說廣州的知識城,原來是省裡設計的與新加坡合作項目,去年11月成為和新加坡合作的重大國家項目,作為中新合作的第四個園區,主題就是知識城,打造知識的高地。現在中國雄厚的知識基礎,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包括現在產業鏈轉移要考慮人力資源,目前來說其他國家都比不上中國。中國有1.7億人受過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培訓,我們培養了900多萬博士生、碩士生,有600多萬工程師,每年畢業800多萬大學生,2018年為824萬。這樣龐大具有知識和技能的隊伍,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創新基礎條件,包括美國也不具備這種發展的人力資源的基礎。現在中國的開放高地、創新高地、知識高地正在逐漸形成,這是我們在大國競爭與博弈中的底氣。

中國還有世界最大的市場,去年市場銷售規模已經超過美國,美國3.2億人,中國14億人,其中有4億中產階級,我們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進出口貿易總額、物流市場總額加起來達到352萬億元,中國的市場紅利還會持續很多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大有作為的。因為一個國家整體發展好,區域發展才有前途,如果這個國家整體走向衰落,一個區域是帶不動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也許可以,現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體,製造業產值排在第一位的國家,成為一個經濟大國的時候,一個地方帶不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發展?我認為未來要在一個"優"字上、一個"網"字上、一個"群"字上,形成全新的突破。

第一個是"優"字。我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是要形成優質的制度供給,這將產生巨大的競爭力。"優"字的另外一個含義,指優質資源集聚,包括人才資源、企業資源、金融資源、要素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將會形成一個資源集聚的平臺。包括優質的產業結構,形成更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結構,騰籠換鳥是廣東最早提出來的,而且產業轉型升級在廣東也是最先開始的,但是我們的產業層次總體看,特別是一些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原創性技術,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短板。所以,如果我們形成一個更優的產業機構,不僅在整個產業鏈、工業鏈、服務鏈、價值鏈上面佔據高端頂端,還要佔據這些鏈中的關鍵環節和零部件,比如說芯片,就是關鍵的零部件。還有新材料,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短版,在產業結構升級當中要攀升的領域。我們哪怕把一個零件做到世界最優,成為世界的隱形冠軍,我們就能贏,就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遏制力或者具有控制力。但是,如果說我們全產業鏈都能做,其中一、二個關鍵的零部件做不了,那就有可能受制於人。

第二個是"網"字。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高鐵網、高速公路網,實際上形成了經濟的網絡聯接或者互聯互通,有軟聯通,有硬聯通,網絡如何暢通,這是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有了,如果不暢通,這個網絡就是資源浪費,如果我們的制度設計能夠打通網絡節點,互聯互通快速流通,那麼經濟運行效率就會更高,社會的分工、交易就會更合理。

第三個是"群"字。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要實現佈局合理,應該關注幾個"群"。一是產業群,產業群實際上和產業鏈的價值鏈關聯度很高,這種產業群不是在一個園區有很多企業,而是產業鏈的上下游關係怎麼能基於優化,形成新的產業鏈群。二是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中第一個就是建設世界城市群,城市群包括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和城市之間未來協同的關係、共享的關係如何形成機制性安排,城市與鄉村的關係要有新的內涵。三是港口群,粵港澳大灣區有11個港口,哪些是國際樞紐港,哪些是支線港,哪些是餵給港,海洋運輸與內河運輸如何鏈接,海洋運輸與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如何鏈接,如何能夠實現真正的流向設計合理、運力科學配置、多式聯運、無縫鏈接、一單到底,這些是要通過協調和協同形成港口群,而不是一個11個港口擺在哪裡,互相競爭而不是競合的關係。四是機場群,粵港澳大灣區有5個機場,實際上白雲機場、深圳機場年吞吐量都已經超過6000萬人次了,5大機場在客運上如何進行合理配置?在客運的同時如何與物流發展聯繫起來?現在國內機場最大物流量並有後發優勢的是河南鄭州,河南鄭州機場物的物流規模要大於廣東的五個機場中任何一個。鄭州有6個國家一類口岸,進出口非常便利,我們廣東的機場只運人不運貨,當然香港有一些貨運,運的這些貨都是價值比較高、比較小的貨物,粵港澳機場群怎麼配置,也是個需要研究的問題。五是市場群,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群非常發達,既有廣交會,辦了100期交易會。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也非常發達,未來市場群如何配置資源,網絡的市場和實體市場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怎麼能夠形成實體市場、網絡市場線上線下的融合,怎麼能夠形成各種不同的市場之間功能合理配置,這都需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深入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大戰略,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能夠實現它的戰略定位,穩步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確實要沉下心來研究很多問題,才能夠把先發優勢發揮出來。實際上中國的發展,就是在你追我趕的競賽中前進的,在我們粵港澳大灣區後面是有追兵的!

謝謝各位!

說明:本文轉載自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官方澎湃號2019年7月5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