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因滯銷血本無歸,超市買菜卻貴翻天,為何?

xwaicdd


這個問題是農村發生的頻率最高也最讓人揪心的問題了,幾乎全中國的農村的農民都逃避不掉這一無奈的現實,就是不知道種什麼,種什麼都可能滯銷,種什麼都過剩!我也種過菜,深知種菜的辛苦,全家老少齊上陣,深感賣菜難,大量滯銷時的悲觀絕望,難道好好的疏菜就是沒有人願吃嗎?為什麼我賣不出去人們買的疏菜卻那麼貴?那些商家們都是賺的爆利嗎?其實都不是,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其實都各有各的苦衷!



首先農民的滯銷大都是由於不瞭解市場盲目跟風種植引起的

農民沒有幾個瞭解市場的,農村的信息相對閉塞,想要了解市場只能親自去大量的走訪調查,對小農戶來說成本太高了,跟本不可能實現,他們只能憑感覺,也知道種什麼都是碰運氣,都可能過剩!

其次商家們也不能賺取爆利,不賠錢而已

商家們賣菜也都要計算利潤和損耗,虛高的價格只是因為銷量小而損耗大,是不是有些菜貴時你也只買一點點,便宜了也不會多買,因為沒什麼用對不對?現在的商家是沒有辦法賺取爆利的,現在市場競爭很歷害的。至於中間環節一般只有批發商和零售商兩道,批發商只是運輸的費用,風險相對較小,對疏菜的價格影響不大,零售商就要涉及到店面櫃檯的稅費,損耗,人工費等等,價格就要提高很多了。


其實大家共同的敵人是瞬間變化莫測的市場

影響市場需求量的因素太多,一個小小的謠言就能使大片農產品的滯銷,某位專家的幾句話就能使某個農產品價格爆漲,這種現象太多太多了。而且在同一個地區經營的許多經銷商對市場的認識都是盲人摸象,互相之間不通信息,因為這屬於商業機密,而對更大範圍的種植戶來說就更是兩眼一抹黑了,沒有人任何人和組織去統計市場變化和區域種植面積,就算有人統計也不肯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免費分享給農民,這些高價的商業機密都是給商界大佬服務的。就像我們河北的皇冠梨種植面積,連省政府都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只能是冷庫中間商控價,冷庫收價格漲冷庫不收價格就跌!


一方面是變化莫測超級個性化的市場,一方面是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週期才能種出來的農產品,中間的風險很大很多,且農民又沒有任何市場信息,銷渠道極其有限,農產品滯銷你還會感到奇怪嗎?


逐夢鄉村


其實造成農民因滯銷血本無歸,但是呢,一些高檔的超市的蔬菜卻價格貴得離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種現象是如何造成的。


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最大禍首是中間環節流通過多,菜商收購惡意的壓低收購價格。說說我身邊的案例:在我老家我們以娃娃菜為主!就是各位所熟知的大白菜。大白菜的話在秋季播種到收割大概需要的是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吧。有菜商在田間地頭收購,價格大概是幾毛錢左右。一般的話收購價格大概就是3、4毛錢左右。但是這種大白菜如果進入超市的話就賣到兩三塊錢左右了。這從中的話每一斤利潤的話大概在1塊6。各位想一下,從田間地頭到進入超市的話就貴了好幾倍。這是不是中間環節流通過多造成的呢?


農民辛辛苦苦種的大白菜,每一斤價格的話幾毛錢左右換做哪個農民他願意去種植這個大白菜呢?而且的話收購商是挑三揀四的,導致了農民因為價格低不願意去收購。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種地種地越種越窮。就是因為中間有很多流通環節,導致了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蔬菜滯銷。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不知道各位網友對於此事件怎麼看待呢,歡迎各位網友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村淘農人


許多人將這種現象歸咎於中間商,認為其在產地壓價、在終端抬價,大賺暴利,其實是天大的冤枉!

農產品,主要是蔬果,在產地滯銷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跟風種植,致使一些品類產能過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開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倡“一村一品”,甚至硬性規定糧經比例,扶持果樹、蔬菜種植,蔬果種植面積大增。相對於商人,農民信息閉塞,往往跟風種植,去年哪個品類行情好,今年一窩蜂上,導致過剩滯銷,價格一塌糊塗。

至於超市“貴翻天”,其實不僅僅是超市,農貿市場、生鮮店也一樣,原因在於高物流、高檔租與高生活成本。

首先是運輸成本。過去交通不發達,蔬果種植多在郊區;現在城郊的土地蓋了房植了樹,把農副產品的產地逼到了犄角旮旯,運輸車輛要燒油,要走高速路,還可能有各種違章處罰,運送人員的工資也不低,無形中加大了運輸成本。

其次是高房租、高檔租。取締了馬路市場,門店及農貿、超市的檔口身價倍增,在一二線城市,租金以月·平方米計,動輒每月每平米數百,還有不菲的轉讓費、進場費及水電費、衛生費、管理費。

再次是人力成本。從事農產品銷售的基本為農民工,他們很多人要租房居住,要吃飯、看病,孩子要上學,老人要贍養等等,收入過低就難以為繼。

還有,風吹日曬,鮮活農產品損耗巨大,活魚變成死魚、風乾的菜葉子、爛掉的蔬果不可避免,但卻都是成本。

故在目前環境下,農產品“滯銷”與“貴翻天”的矛盾不可調和,即使產地是白菜價,到了消費地,價格也會拔高一大截。


北大屠夫陸步軒


現在,人們生活在各種鏈上,比如,農民種的菜,在這個鏈上,銷路通暢,沒賣菜難的事,為什麼有賣菜難的問題?是你斷了這個鏈。說個實事,我們這裡有個蔬菜市場,批發全國,運往廣州,深圳的都有,很紅火車水馬龍的,沒過幾年這個市場蕭條很多,後來聽人說,紅火的時候,有菜農把磚頭放到裝菜的箱子裡增加重量,通過上千公里的運輸,這些磚頭把好好的蔬菜砸爛好多,後來,還有水泥箱子,等等,還有強賣的,各種的伎倆讓那些販菜的商人虧了錢,一來二去,沒人來了,這個市場的老闆後來努力了幾次,像改善市場環境,規範管理等,到如今再也不見有外地牌照的車來拉菜了。


禪茶一味145609911


1:首先是要解決供求關係,合理佈局,不要一擁而上。

2:菜農要建立合理的營銷渠道,市場宣傳也是需要重視,千萬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

3:從政府角度要引導菜農,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基地。

4:建立科學,智能的生產、銷售、加工等環節;儘量避免因為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


不倒翁的途


這是中間流通環節多造成的。

菜農收菜然後拉到定點收購站或者合作社,然後大商販從各收購站整合發車,發車到目的地後,批發商再缷菜到倉庫,然後分運到各超市或者菜市場攤點。這中間運輸了好多回,也轉了好幾手。運輸要運費,各中間商要利潤。

蔬菜不易保存,保鮮期大多幾有幾天時間。市面上的蔬菜經這麼一層層轉手後,損耗也很大。所以超市裡的菜比農民種植的收購價是翻了幾翻。

而農民處在流通鏈條的最底端。當市場終端或中間環節流通不暢時,農民辛苦種的菜就只能爛在田裡。

現在興起的農村合作社、農村電商就是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可以減去一大部分中間環節。但願在不遠的將來,農民種植的菜能更直接地送到消費者手上,消費者得到實恵的同時,農民的菜也能快速賣出去。


養殖小農上林


農民因滯銷血本無歸,超市買菜卻貴翻天,為何?

農產品產地難賣,滯銷價格低,城市價格高,一個多年的老問題。

農產品果蔬副食品市場,這個市場很"殘酷",農民的日子很難過。

計劃經濟年代,社會資源的配置在市場經濟運營中有"缺失"有"缺陷"。

形成了一個大市場固有的"魔咒禁錮","價格堡壘"。


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經營者有經營者的生存法則。

農民農產品根本進不了這個市場,進入了這個市場,實質上是進了一個"市中市","行中行"充滿魔性的大市場。

農產品種植、批發、零售,流通程序中"種不如批、批不如售"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出在大市場,社會資源配置一 、二級批市場運營操作玄機上。

已經使農產品產地難賣,滯銷價格低,城市價格高,進入了"死循環"。


因為市場任何經營者的運營成本,都會"轉嫁"到農民農產品身上。

市場任何經營者的利潤,都是"背朝藍天,"臉朝黃土地"的農民買單。

上海果蔬副食品市場供應價格: 按市場一級批,二級批價格均價上浮:

上海標準化菜場價格70%→100%以上。超市80%→150%以上。批發市場批零價格在20%→40%之間。配送中心價格40%→50%之間。個體門店價格40%→60%之間。農民自銷在30% →60%之間。

上海果蔬副食品市場由於各自經營主體的不同,經營成本導致了不同懸殊的市場供應價格。

而從上海標準化菜場的市場佔有額及供應價格中: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市場主戰場價格。

這是一個簡單的“買與賣”投資小,見利快,成效高的創業項目。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適者生存“價格己經完全市場化。

失去了果蔬副食品市場“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繁榮市場”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功能。



扶貧達人團成員 三農(財經)領域創作者 ~自媒體~上海自學,諮詢,創業孵化中心服務工作室。 2019.4.13.上海.長寧區.發佈


夢中翔之夢


農民賣菜難,居民買菜難。中間商為難,為啥難上難。攤位黑霸天,路上警霸天,如果都黑天,菜價也上天。農民把天怨,居民把天怨。互相都埋怨,到底誰之怨。種菜成本攤,水肥材料電。中間商細算,車費稅和店。到了居民間,天文數字現。


丁懷亮734


販菜的比種菜賺的多,賣菜的比販菜的賺的更多,超市的菜價包括17%的增值稅使菜價虛高,從而帶動菜巿場的菜價上漲,使末端的商販獲得更多的利潤。總之每一環節賺的錢都比菜農多很多,這就是俗話說的:出力的不賺錢,賺錢的不出力。沒有辦法,就是這樣不公平的社會。俗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就是普通工人退養金低的真實原因。


牡丹90457016


為什麼不讓農民直接進城賣菜?這樣既方便市民買到新鮮實惠的菜,也可以讓菜農有好的收成。這兩全其美的事不會多難吧?政府應該能為市民和菜農提供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