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本期導語:

文物販子想要謀取錢財,究竟有多可怕?

有傳言說,"血玉"的形成需要經過血液浸透,充分與土壤或血液內的鐵離子相互反應之後,才會逐漸產生紅色的紋路。歷史上的血玉,很多是伴隨著逝者下葬之後而產生的,不少文物盜賊看上了這一"財路",不惜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進行"血玉"文物販賣。

但是,由於"血玉"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很是珍貴,一般很難自然形成。於是一些"投機"的文物販子,決定人工造假。於是,文物販子會將牛羊之類的家畜動物選作孕育"血玉"的母體,讓血液沁入玉的肌理,讓珍貴的"血玉"的動物體內滿滿培養而成。不乏有些動物難以忍受取放過程中的痛苦,當場死去,聽上去很是殘忍。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血玉”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考古發掘工作者

那麼,這種傳言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血玉"背後的歷史文化冷知識還真不少,可以聽我慢慢道來。


01、仿製古玉,歷史溯源

在中國不少古書上,存在著一些奇異出土寶玉的記載,有人提出了"屍古"、"黑漆古"、"土古"、"渠古"、"甄古"等說法,用來區別出土古玉產生的各種變化。在明人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燕間清賞箋》中,首次提及了屍古之玉的說法,也就是說是用屍體血液浸泡而成的"血玉"

"至若古玉,傳世者少,出土者多土鏽。屍浸,似難偽造,凡古玉上有血浸,色紅如血,有黑鏽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圓滑,謂之屍古。如上蔽黃土,籠罩浮翁,堅不可破,謂之土古。"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考古發現的古屍

到了明代時期,出土古玉的數量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多了,遠不能滿足文物販和收藏家們的買賣與需求。因為只要存在市場,便有供需關係與利益考量。受到鉅額利益的驅使,一些玉賈商販不惜仿造古玉,冒充真品,從未在流通的文物市場中獲取暴利。各地古玩商人紛紛加入這種苟且的行當之中,產量之大,無法輕易估計。

明代古人仿造制玉,特別喜歡在顏色上下功夫。無論是蒼黃、蔥綠、淡墨色,抑或是雜色這種比較難處理的色調,一般都會水到渠成,講究一套如式琢成。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便記載了類似的這種事情:

"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血玉”

在清代乾隆朝時期,蘇州的一位名叫姚宗仁的玉工,曾經向皇帝講述過他的祖父仿造古玉的方法。"然,今之偽為漢玉者多矣。"歷史上記載的這一通談話,儼然已經成為了古玉仿造的重要證據。

到了清代時期,仿製古玉的手段明顯高端了不少。除了繼續沿用明人仿製古玉的手法之外,還特意研發了幾種新的仿製手段。比如,採用一種"燒染法"進行仿玉沁色,不斷積累著仿造古玉的實際經驗。各路玉肆巧匠不斷開動腦筋,在玉器仿製方面進行"發明創新",於是出現了清末民國初年,沁色古玉名稱達到了七十五種,一時引領了文物收藏行業的一股風潮

"世間燒染自紛陳。"(出自《乾隆御製詩三集》)

"沁色總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種巧沁花色。"(出自清代陳性《玉紀·玉色》)

到了民國時期,古玉仿造的行當更是猖獗。猖獗到什麼程度呢?

這樣說吧,通常當時民國市上所售賣者,半數以上都是假的。這種仿造古玉氾濫的現象持續了很久,一直存在著古玉買賣行當中,不曾銷聲匿跡。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民國時期的文物商販,不乏有許多外國人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民國時期的文玩商店


02、血竭染玉,如何理解?

在眾多仿製古玉的行當中,有一種玉極為特殊,那就是"血竭染玉",俗稱為"血玉"。由於中國自古以來都將玉視為神物福瑞的象徵,崇玉佩玉觀念早已流行。

前面也有提及,從明代開始便有許多人在玉的顏色方面"下功夫",自古以來,玉便有"二色"、"七色"、"九色"等多種說法,除卻赤、黃、白、黑四種主尊顏色以外,更是有一種"清碧一色"的傳奇。但是,赤、黃、白、黑四種顏色始終都是美的標準,被歷代文人奉為圭臬。漢代王逸曾經在《正部論》中講述到:

"赤如雞冠,黃如蒸粟,白如豚脂,黑如純漆。"

其中,赤色位於首位,地位自然非比尋常。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但是,如今從地質礦物科學的角度觀察,可以發現那種"赤如雞冠"的血玉根本不會自然形成。從近些年考古發掘的調查結果顯示,從未發掘過任何赤紅色的玉器。顯得,歷史上"血竭染玉"這種說法是存疑的。

不過,既然很少存在發掘出現的"血玉",那麼為什麼有關於"血玉"的說法卻十分流行呢?背後究竟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原來,"血玉"是指的是用白䓘染玉為紅色,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山海經》之中。我們都知道,《山海經》的註釋人為東晉時期的郭璞,那麼是否可以推算到東晉人來知道"血玉"這件事情呢?

最初的這種"血玉",通常是指用來祭祀南方所用的一種赤紅色玉塊,這與後來玉賈商販特意仿造的紅色"血玉"還是有所差別的。而且,最初用來祭祀的這種"血玉"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真正的純種玉,而是由於鐵元素摻入而產生的紅色印記雜色玉。

後來,伴隨著"血玉"、"屍古"等紅色玉在收藏界的流行,需求者日益增多,結果導致的就是價格飛漲,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之下,出現了文物玉賈行當的投機者,率先嚐試人工沁色,而且仿造而成的玉色宛若鮮血,於是才出現了以血液熔鑄孕育的傳言。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上色老照片:1939年北京天橋風貌,古玩市場,炒栗子的商販


不過,這種傳言未必可信。如果真將玉器投入到牛羊這些動物體內,由於動物身體的排異反應,這些動物很難存活。如若僅僅放置於牛羊動物的皮膚淺層,血液中的鐵元素還不足以將玉的紋理沁為紅色斑跡。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有關“白䓘”的圖文資料

在古書《山海經》中有特別記載,製作"血玉"進行燒染的材料是一種叫作"白䓘"的植物,"山有木焉,名曰白䓘"。"白䓘"是一種草本植物,食用可以治療瘧疾,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見,一般沁玉的材料是借用植物,而非動物,"血玉"的製作也不例外,並沒有傳言中所說的那麼殘忍和血腥。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不過,利用"白䓘"染玉的做法實在是太過於古老,除卻《山海經》中有少量記述以外,其它古籍中隻字未提,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還存在其它植物代替的可能性。在清代谷應泰《博物要覽》中有這樣的記載:"以藥燻燒斑點做血沁、屍古之狀。"

唉,還真有其它製作"血玉"的辦法,比如清人陳性在《玉紀》中有記載,在宋代宣政年間,玉販商賈曾用虹光草汁染玉,"以虹光草汁奄之,其色深透

",顏色深透似雞血。當時染色仿玉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老提油、新提油、灰提法,各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妙處,但是基本原理都離不開"沁色"二字。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有關“血竭”的圖片

後來,在光緒十五年《玉譜類編》中提出了"血竭提油"的染色制玉的方法。古籍文獻中記載的"麒麟竭",也就是"血竭"。所謂的"血竭"也並不是牛羊或者神獸動物的血,而是一種紅色的樹脂,是一種熱帶地區的草本植物。同"白䓘"相似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

至此為止,我們就可以發現以動物之血沁玉之色的傳言並不是真的,很有可能是在民間流傳的一種"駭人聽聞"罷了,並沒有什麼可靠的歷史證據。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03、古玉沁色,傳言紛飛

不僅"血玉"需要通過沁色的方式,才提高玉本身的美感與價值,許多其它類型的仿製古玉同樣需要沁色的處理,這是自宋元時期以來人們固有的一種認知。

"血玉"算作是"玉上的紅色沁"了,色如蒸慄,古色如紅棗 。

此外,還存在玉上的土沁、玉器上的水銀沁、玉上的紅色古色、玉器上的黑色古色、暈紅等多種沁色。或微黃赤給、古色包轉、土花虧飾,或色微白紅、古斑斕間、面如水銀,或玉色微青、古色紅粉、斑斕桃花,或玉色斑黑、劍格一具、微青古斑,各種形貌紛繁雜異,獨具一番體系。

在明代那些大地主收藏家眼中,古玉的收藏活動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一環。在明人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燕間清賞箋》中,首次提及了屍古之玉的說法,也就是說是用屍體血液浸泡而成的"血玉"。後來在明人明人屠龍撰寫的《文房肆考》中更是將"血浸染色"的說法進一步誇大化與神秘化,"內外土鏽,血浸四裹,不知何用",或許這正是關於"血玉"各種傳言紛飛的一項重要原因。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古畫中的文玩市場


文物販子將玉塞入活羊體內,3年後宰殺賣出天價,傳言還是真事?

老濟南文化市場 四百多古董商販扎堆藥王樓

所以,對待歷史中流傳的這些"駭人聽聞",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的心理,不要輕易地人云亦云,務必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對於"傳言"的遏止在於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