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本期导语:

文物贩子想要谋取钱财,究竟有多可怕?

有传言说,"血玉"的形成需要经过血液浸透,充分与土壤或血液内的铁离子相互反应之后,才会逐渐产生红色的纹路。历史上的血玉,很多是伴随着逝者下葬之后而产生的,不少文物盗贼看上了这一"财路",不惜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进行"血玉"文物贩卖。

但是,由于"血玉"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是珍贵,一般很难自然形成。于是一些"投机"的文物贩子,决定人工造假。于是,文物贩子会将牛羊之类的家畜动物选作孕育"血玉"的母体,让血液沁入玉的肌理,让珍贵的"血玉"的动物体内满满培养而成。不乏有些动物难以忍受取放过程中的痛苦,当场死去,听上去很是残忍。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血玉”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考古发掘工作者

那么,这种传言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血玉"背后的历史文化冷知识还真不少,可以听我慢慢道来。


01、仿制古玉,历史溯源

在中国不少古书上,存在着一些奇异出土宝玉的记载,有人提出了"尸古"、"黑漆古"、"土古"、"渠古"、"甄古"等说法,用来区别出土古玉产生的各种变化。在明人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燕间清赏笺》中,首次提及了尸古之玉的说法,也就是说是用尸体血液浸泡而成的"血玉"

"至若古玉,传世者少,出土者多土锈。尸浸,似难伪造,凡古玉上有血浸,色红如血,有黑锈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圆滑,谓之尸古。如上蔽黄土,笼罩浮翁,坚不可破,谓之土古。"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考古发现的古尸

到了明代时期,出土古玉的数量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多了,远不能满足文物贩和收藏家们的买卖与需求。因为只要存在市场,便有供需关系与利益考量。受到巨额利益的驱使,一些玉贾商贩不惜仿造古玉,冒充真品,从未在流通的文物市场中获取暴利。各地古玩商人纷纷加入这种苟且的行当之中,产量之大,无法轻易估计。

明代古人仿造制玉,特别喜欢在颜色上下功夫。无论是苍黄、葱绿、淡墨色,抑或是杂色这种比较难处理的色调,一般都会水到渠成,讲究一套如式琢成。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便记载了类似的这种事情:

"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血玉”

在清代乾隆朝时期,苏州的一位名叫姚宗仁的玉工,曾经向皇帝讲述过他的祖父仿造古玉的方法。"然,今之伪为汉玉者多矣。"历史上记载的这一通谈话,俨然已经成为了古玉仿造的重要证据。

到了清代时期,仿制古玉的手段明显高端了不少。除了继续沿用明人仿制古玉的手法之外,还特意研发了几种新的仿制手段。比如,采用一种"烧染法"进行仿玉沁色,不断积累着仿造古玉的实际经验。各路玉肆巧匠不断开动脑筋,在玉器仿制方面进行"发明创新",于是出现了清末民国初年,沁色古玉名称达到了七十五种,一时引领了文物收藏行业的一股风潮

"世间烧染自纷陈。"(出自《乾隆御制诗三集》)

"沁色总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出自清代陈性《玉纪·玉色》)

到了民国时期,古玉仿造的行当更是猖獗。猖獗到什么程度呢?

这样说吧,通常当时民国市上所售卖者,半数以上都是假的。这种仿造古玉泛滥的现象持续了很久,一直存在着古玉买卖行当中,不曾销声匿迹。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民国时期的文物商贩,不乏有许多外国人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民国时期的文玩商店


02、血竭染玉,如何理解?

在众多仿制古玉的行当中,有一种玉极为特殊,那就是"血竭染玉",俗称为"血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都将玉视为神物福瑞的象征,崇玉佩玉观念早已流行。

前面也有提及,从明代开始便有许多人在玉的颜色方面"下功夫",自古以来,玉便有"二色"、"七色"、"九色"等多种说法,除却赤、黄、白、黑四种主尊颜色以外,更是有一种"清碧一色"的传奇。但是,赤、黄、白、黑四种颜色始终都是美的标准,被历代文人奉为圭臬。汉代王逸曾经在《正部论》中讲述到:

"赤如鸡冠,黄如蒸粟,白如豚脂,黑如纯漆。"

其中,赤色位于首位,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但是,如今从地质矿物科学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那种"赤如鸡冠"的血玉根本不会自然形成。从近些年考古发掘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发掘过任何赤红色的玉器。显得,历史上"血竭染玉"这种说法是存疑的。

不过,既然很少存在发掘出现的"血玉",那么为什么有关于"血玉"的说法却十分流行呢?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原来,"血玉"是指的是用白䓘染玉为红色,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山海经》之中。我们都知道,《山海经》的注释人为东晋时期的郭璞,那么是否可以推算到东晋人来知道"血玉"这件事情呢?

最初的这种"血玉",通常是指用来祭祀南方所用的一种赤红色玉块,这与后来玉贾商贩特意仿造的红色"血玉"还是有所差别的。而且,最初用来祭祀的这种"血玉"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正的纯种玉,而是由于铁元素掺入而产生的红色印记杂色玉。

后来,伴随着"血玉"、"尸古"等红色玉在收藏界的流行,需求者日益增多,结果导致的就是价格飞涨,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出现了文物玉贾行当的投机者,率先尝试人工沁色,而且仿造而成的玉色宛若鲜血,于是才出现了以血液熔铸孕育的传言。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上色老照片:1939年北京天桥风貌,古玩市场,炒栗子的商贩


不过,这种传言未必可信。如果真将玉器投入到牛羊这些动物体内,由于动物身体的排异反应,这些动物很难存活。如若仅仅放置于牛羊动物的皮肤浅层,血液中的铁元素还不足以将玉的纹理沁为红色斑迹。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有关“白䓘”的图文资料

在古书《山海经》中有特别记载,制作"血玉"进行烧染的材料是一种叫作"白䓘"的植物,"山有木焉,名曰白䓘"。"白䓘"是一种草本植物,食用可以治疗疟疾,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见,一般沁玉的材料是借用植物,而非动物,"血玉"的制作也不例外,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残忍和血腥。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不过,利用"白䓘"染玉的做法实在是太过于古老,除却《山海经》中有少量记述以外,其它古籍中只字未提,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还存在其它植物代替的可能性。在清代谷应泰《博物要览》中有这样的记载:"以药熏烧斑点做血沁、尸古之状。"

唉,还真有其它制作"血玉"的办法,比如清人陈性在《玉纪》中有记载,在宋代宣政年间,玉贩商贾曾用虹光草汁染玉,"以虹光草汁奄之,其色深透

",颜色深透似鸡血。当时染色仿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老提油、新提油、灰提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妙处,但是基本原理都离不开"沁色"二字。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有关“血竭”的图片

后来,在光绪十五年《玉谱类编》中提出了"血竭提油"的染色制玉的方法。古籍文献中记载的"麒麟竭",也就是"血竭"。所谓的"血竭"也并不是牛羊或者神兽动物的血,而是一种红色的树脂,是一种热带地区的草本植物。同"白䓘"相似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

至此为止,我们就可以发现以动物之血沁玉之色的传言并不是真的,很有可能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骇人听闻"罢了,并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证据。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03、古玉沁色,传言纷飞

不仅"血玉"需要通过沁色的方式,才提高玉本身的美感与价值,许多其它类型的仿制古玉同样需要沁色的处理,这是自宋元时期以来人们固有的一种认知。

"血玉"算作是"玉上的红色沁"了,色如蒸栗,古色如红枣 。

此外,还存在玉上的土沁、玉器上的水银沁、玉上的红色古色、玉器上的黑色古色、晕红等多种沁色。或微黄赤给、古色包转、土花亏饰,或色微白红、古斑斓间、面如水银,或玉色微青、古色红粉、斑斓桃花,或玉色斑黑、剑格一具、微青古斑,各种形貌纷繁杂异,独具一番体系。

在明代那些大地主收藏家眼中,古玉的收藏活动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在明人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燕间清赏笺》中,首次提及了尸古之玉的说法,也就是说是用尸体血液浸泡而成的"血玉"。后来在明人明人屠龙撰写的《文房肆考》中更是将"血浸染色"的说法进一步夸大化与神秘化,"内外土锈,血浸四裹,不知何用",或许这正是关于"血玉"各种传言纷飞的一项重要原因。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古画中的文玩市场


文物贩子将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宰杀卖出天价,传言还是真事?

老济南文化市场 四百多古董商贩扎堆药王楼

所以,对待历史中流传的这些"骇人听闻",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的心理,不要轻易地人云亦云,务必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对于"传言"的遏止在于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