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陸偉,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兩項榮譽稱號。

  從非典到新冠,陸偉兩度戰疫。他帶領天津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開創的“天津模式”,更是作為成功經驗得到推廣。

  其實,這位有著“硬核戰績”的醫生,還真是一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習武少年 大醫仰止

  電影《一代宗師》中的雨夜搏殺,堪稱經典。展現的,正是中國傳統的八極拳。“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作為一種極具實戰色彩的短打拳法,八極拳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上,出手起腳無所不用其極。

  這,就是陸偉最為精通的拳法。

  1966年,陸偉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工人家庭。家中世代習武,父親曾被評為“十大名師”。8歲那年,陸偉就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八極拳。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兒時的陸偉,對練拳並沒有興趣。直到初中時,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被父親中斷了訓練,他才意識到,習武已經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開始還挺高興,隔了一段時間就覺得特別想練,就知道這輩子都放不下了”,陸偉說。

  從逼著練,到偷著練,八極拳陪伴了陸偉的成長。在他看來,八極拳在傳統功夫裡是最剛猛的。對手打過來,不是往後躲而是往前上,這樣的拳風,也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他的性格。

  1984年高考,這個習武少年,考出了足以問鼎清北的成績,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天津醫學院。正是那年,陸偉的奶奶患上了結腸癌,在總醫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療。這讓他第一次有了一個樸素的理想,那就是當一個醫生。

  開學典禮上,陸偉從八十多歲的校長朱憲彝教授手中,接過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白大褂。這件事,至今讓他感到幸運。然而,就在他大一那年,老校長心臟病猝發逝世,把存款、藏書、住房,甚至遺體,全部奉獻給了醫學事業。老校長的“四獻”,給了陸偉極大震撼,也成了他醫學之路上的第一個榜樣。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老校長朱憲彝

  “我的感覺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陸偉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只有18歲,但那時候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認識就是救死扶傷,而不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做一個能給病人解除痛苦、真的能夠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一個好醫生。

  帶著這樣的目標,陸偉畢業後進入河東醫院,從事急症救治。崗位的特殊,讓他每天都要面對生死。救治病人,哪怕機會再渺茫,前輩們也從不放棄一絲希望。這樣的環境讓他體會到,一個好醫生最基本的,就是一顆仁心。

  仁心仁術,缺一不可。臨床思維,如同與疾病過招的戰術戰法。習武出身的陸偉,對於探清對手的虛實、一擊制勝,漸漸有了獨到的理解。“病情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醫生的一種直覺和邏輯思維。有一個預判,然後去驗證或者去推翻這個判斷,得出一個最準確的結論。像破案一樣,抓住影響病人的兇手。”

  一晃從醫三十多年,已是知名肝病專家的陸偉,依然習武不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辛和逆境,他都能通過習武,讓內心平靜下來,面對新的挑戰。

  兩度戰疫 不勝不歸

  抗疫就是打仗,沒有硝煙,同樣是你死我活。用陸偉的話說,病毒就是一個會反擊的對手。

  2003年非典來襲,37歲的陸偉,作為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副院長,帶隊支援武警醫院紅區。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非典時期資料

  “剛開始進紅區,我們沒有防護服、也沒有護目鏡。所謂的‘猴服’,我都沒見過”。陸偉告訴記者,當時自己戴著一層紗布口罩、一層外科口罩就進了紅區,腿都是露著的。

  此前,各地醫護人員已經出現感染甚至犧牲,陸偉把院內感染防控作為重中之重。從最初的“人盯人”到實現紅黃綠嚴格分區、規範防護,終於交出了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答卷。隨後,又作為首任院長,建設海河醫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早已待命的陸偉接到任務,作為領隊,帶領天津市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挺進武漢。

  除夕接到任務,初二集結出發,陸偉在天津機場見到了自己的138名隊員。“很多隊員是寫好了遺書的,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犧牲自己的精神去武漢。這些人不需要我動員,但是我的任務一方面要打勝仗,一方面要一個不落地把他們帶回來。”

  看著一個個年輕的面孔,陸偉深知責任之重。從接到任務開始,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抗擊非典時的一幕幕。從進入紅區到完成任務的各種細節、海河醫院的分區設置……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用很大的代價換來的。

  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打鐵還須自身硬”。在機場,陸偉向全隊承諾——“138人去、138人回”。一人掉隊,就會威脅到整個隊伍和救治任務。這句話,是對戰友的關愛,也意味著提出了“零感染”的要求。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帶隊出發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帶頭進紅區

  抵達武漢,已是深夜。疫情防控總指揮部命令,天津首批醫療隊進駐青山區,接管武鋼二院。從機場前往駐地的路上,這座大家熟悉的城市、抗擊疫情的主戰場,安靜得超出了每一位隊員的想象。

  隊員呂揚清楚地記得,從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趕往駐地的路上只見到了四五輛車。武漢,就像一座空城。

  到達駐地,醫療隊連夜成立救治專家組,簡單休整後全員開展感控培訓,準備在第二天,入駐武鋼二院。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感控小組最先看到了這棟大樓的圖紙,隊員路佳清楚地記得自己看到圖紙時開心的心情。因為,這棟樓是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佈局設置的,這比把一個普通病房改成感染病房方便得多。然而,就當大家信心滿滿趕去接管病區時,這棟大樓卻讓每個人都傻了眼。

  原來,這是一座為抗擊非典修建的建築,至今已經廢棄十多年。牆體開裂、遍佈雜物,門窗玻璃缺失,很多地方缺水斷電,氧氣、監護儀、心電圖等醫療設施更是無從談起。而且,當地已經提前安排一批患者入住,原有的房間佈局已經被打破。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只知道樓裡面有一批病人,大約60人。沒有名單、沒有準確數字,病情也不清楚,病人到處亂串。”陸偉告訴記者,當時,有的病人已經絕望了,在大樓裡呼喊。

  雖然不具備救治條件,雖然缺醫少藥。但是,建築物內有患者,必須上!早一分鐘展開救治,就可能把一個生命留在人間。陸偉決定,上午8點30分,一邊清理、部署,一邊向大樓內部推進,逐步劃分紅黃綠區,進而接管整個病區。

  然而,9點多的時候,推進的速度和病人的狀態讓陸偉感覺到,等不起了。做好準備,至少得到下午3點。有的病人已經瀕臨崩潰,當務之急,就是安撫患者。陸偉命令,上午10點半,克服一切困難,先進去接管病人。

  陸偉說,當時,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痛苦的決定。因為,這意味著隊員們需要兩手空空進紅區。護理組長王瑩形容當時的情形,就是一邊挖戰壕一邊打仗,同時,手裡還沒有槍。進去能做什麼?怎樣讓患者信任?很多隊員心裡沒有底。

  陸偉告訴隊員,裝備穿戴整齊,讓大家一看我們就是正規軍。病人看不清我們的臉,但是能看懂我們的眼神。病人急,我們比他還著急,病人就會相信我們!

  “看見病人的一瞬間,你的心裡只有病人,其他都不重要了。”陸偉告訴記者,進紅區後,隊員們很快就跟患者打成了一片。聽說有的病人入院前沒來得及吃東西,就把自己的補給分給病人。秩序、信任,建立起來。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陸偉(右)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陸偉(左一)帶隊查房

  醫療隊迅速調整病區佈局,有患者的地方設為紅區、指揮部設在綠區、中間設立黃區,嚴格分區管理。短短几個小時,武鋼二院已經成為生命方舟。

  救治,刻不容緩,全體隊員立即投入戰鬥。根據非典時期的經驗,陸偉制定出感控三原則:病人不能離開紅區,穿脫防護服在黃區進行,任何人穿脫防護服必須有專人檢查。這些看似簡單的規定,極大地保障了醫護人員的安全。

  感控組成員路佳告訴記者,脫防護服,是最危險的一個環節。即便經過嚴格培訓、還有鏡子和提示圖表,但悶在防護服里長時間缺氧缺水,整個人都是蒙的,很難做到規範操作。這時候,“人盯人”就成了一道可靠的防線。

  床位緊張、物資短缺,治療新冠更沒有特效藥。患者、隊員,每一個人都需要信心。這時候,陸偉又提出救治三原則——“輕症病人儘快出院、重症病人儘快轉輕、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陸偉說,三原則的順序,也是武漢的情況倒逼出來的。只有把輕症病人儘快出院放在第一條,才能騰出床位來收治更多的病人,同時讓人們知道,這個病是可以治好的。

  沒有化驗設備,就根據現有CT報告診斷。沒有電腦系統,就用手機翻拍手寫病歷。常用藥物作用有限,專家組果斷決定試用新藥。不斷闖關,轉機終於出現。輕症患者不發燒了,肺部CT的白色也透亮了。

  2月6日晚上,天津醫療隊第一批8名患者出院。一段手機拍攝的模糊視頻,立刻在網上、電視上、大屏上熱傳。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首批患者出院

  隊員劉蕊正準備休息,點開視頻的時候,眼淚突然就流下來了。出院患者中的一位大爺,本來還讓她帶榨菜解饞,結果榨菜還沒送到,居然就痊癒出院了!

  隊員們、患者們信心大增。病區裡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起來。陸偉提出的“救治三原則”和“感控三原則”,也作為成功經驗,在抗疫前線全面推廣。越來越多的患者,重症轉輕、治癒出院。

  52個日日夜夜,圓滿完成救治任務的天津首批醫療隊,不僅自身實現“零感染”,培訓過的近千名醫護人員同樣做到“零感染”。

  兩度戰疫,不勝不歸。陸偉,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抗疫精神 薪火相傳

  勝利完成任務的陸偉,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碌了起來。與此同時,他還多了一個任務,那就是通過黨課、專題報告,把天津醫療隊抗擊疫情的經驗和感人事蹟傳遞下去,把抗疫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每當重溫這些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故事,人們都能從陸偉的講述中感受到黨的力量。

  “在困難面前,凝聚力的產生沒有能超越黨組織的”,陸偉說。

  138名隊員,來自32個不同的單位,很多來自同一家醫院的隊友,也因為工作沒有交集,彼此並不熟悉。出征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把這支緊急組建的隊伍擰成一股繩。隊員中有70名黨員,經上級黨委批准,陸偉在飛往武漢的CA045的專機上組建起天津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臨時黨總支。根據專業劃分5個小組,帶領全隊明確任務目標。

  戰鬥堡壘,在空中啟航。

  隊員路佳告訴記者,上飛機時大家只知道去武漢,去哪家醫院、救治什麼樣的病人、持續多長時間,任何事情都還是未知。但是黨總支宣告成立時,一下子就覺得心裡有了底。“不管你來自哪個醫院,我們就一個名字叫天津第一醫療隊,我們是一支隊伍,背上槍準備要去打仗了。”她說。

  17年前抗擊非典,陸偉做過一個規定,50歲以上的醫務人員不進紅區。但是,任務的艱鉅已經擺在眼前。首發出征,決不能給天津丟臉。關鍵時刻,每一位老骨幹,全部戰鬥在紅區一線。

  接管武鋼二院的前夜,陸偉帶領全隊宣誓——不畏艱險,無論生死,首戰用我,首戰必勝!

  “人民至上——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展出了一張陸偉帶隊逆行的背影。隊員呂揚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正好是陸偉的54歲生日。早晨吃了一碗麵,直接帶隊挺進紅區。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黨課上,陸偉告訴人們,看看隊員們的微信和日記——很少講困難,很少講自己身上的傷痛。講的都是怎麼去克服困難,怎麼忍著自己的傷痛,去救治患者。

  帶頭衝鋒的老黨員、老主任,很多都是兩度戰疫。他們奉獻的不僅是自己的專業和經驗,還用自己的堅守,鼓舞著每一個年輕隊員。

  隊員劉蕊告訴記者,看到一位老同志倚在紅區的櫃子上,還以為是腰不舒服靠一下。結果發現她一點一點往下滑。同事們趕忙托住她,一測血壓,高壓只有80。在大家的呼喊中恢復了意識,她堅決拒絕撤出紅區。這讓劉蕊覺得,自己這麼年輕,一定要做得更多。

  在長時間的緊張工作中,隊員們逐漸進入了疲勞期,一些隊員出現了平地摔跤的狀況。為了幫助大家調適身心,陸偉每天抽出時間帶領隊員練習八段錦。而他自己,每天睡眠時間都不到兩個小時。有隊員發現,爬上4層樓梯,陸偉至少要停下休息三次。“從第三週開始就心慌,得等心跳恢復差不多再接著上。保護不好自己,我怎麼保護我的隊員呢”,陸偉告訴記者。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帶領隊員練八段錦

  鏖戰的每一刻,都考驗著隊員們的鬥志。一個深夜,整個病區突然停電。隊員們趕緊找來應急燈,繼續實施救治。幾個小時的黑暗中,所有的醫務人員沒有慌亂,救治工作有條不紊。患者們用手機記錄下了這些寶貴的影像。他們說,這就是南丁格爾的光芒。每一次講述,陸偉都會告訴人們,醫療隊不是孤軍奮戰,他們的身旁,是英雄的武漢人民,他們的背後,有1600萬天津父老。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挑燈救治

  前線物資告急,後方9次馳援。1月26日出發,2月1日就收到了家鄉的問候。慰問信上,寫到了很多隊員的名字和家庭。宣讀時,幾次被掌聲打斷。讀完這封信,陸偉在20個小時內接到了38份入黨申請書。

  46名隊員,淬鍊成鋼、火線入黨。白衣戰士,在戰疫的最前線感受到了人民戰爭的力量。劉蕊告訴記者,陸偉抗擊非典時聽到旁邊的學校正在升國旗、奏國歌,一個大男人,站在那裡淚流滿面。經歷這場戰疫之後,她突然明白了陸偉為什麼會淚流滿面,那是對國家的自豪感。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5月,武漢歸來的陸偉回到天津醫科大學講授開學第一課,帶領醫學生重溫醫學生誓言。那個習武少年的從醫故事,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後來者。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津雲調查】從“非典”到新冠,天津這位醫生還是個“練家子”

  他的內心,始終都是一個戰士,充滿了渴望報國的豪情。

  為了患者,為了人民,我們是豁得出去的。他說。(津雲新聞記者 王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