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常陽患者”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謎

新冠“常陽患者”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謎

4月24日,武漢重症病例清零。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稱:“武漢現有確診病例已降至47人,其中30多人長期核酸不轉陰,為常陽患者。常陽患者只是核酸一直不轉陰,但已無需治療。”

所謂 “常陽患者”,大體指符合出院標準(沒有呼吸道症狀、CT影像明顯吸收),但核酸檢測持續陽性時間比較長的患者。

新冠病毒的“常陽患者”並非新近出現的情況,北京世紀壇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苑曉冬此前在支援武漢醫院時,就遇到過患者核酸長期不能轉陰的案例。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他表示:“有一位患者,入院時病情就不重,輕微咳嗽,CT有一點異常。二十來天左右,呼吸道症狀消失,CT也完全吸收了,但是在病區待了40多天核酸才轉陰。還有一位,症狀也很輕微,但一個月左右才轉陰。”

那麼,患者常陽是如何產生的?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否會給疫苗研發帶來了新的挑戰?

“常陽患者”從何而來?


在焦雅輝接受央視新聞採訪的同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 研討會上提到了另一類 “常陽患者”:在武漢,有部分無症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長期呈現陽性。在對患者體內病毒進行培養之後,基因測序發現患者體內的 “病毒” 是病毒死亡之後,“屍體”碎片留在人體內形成的基因片段。

媒體在報道 “常陽患者” 時,常將張伯禮在研討會上的說法放於焦雅輝的採訪之後,似乎想要說明張伯禮的發現給出了“常陽患者”的成因,然而這樣的解釋在一些專家看來缺乏說服力。

“所謂屍體碎片根本說不通,我持高度懷疑態度。屍體碎片在短期內有可能,但不可能長期不被清除。最大可能應該是免疫缺損,也就是因為先天、後天或藥物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不彰。這種情況較罕見,但過去在各種人類病毒包括人類冠狀病毒感染中早有發現和報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表示,“另外,如果在治療過程中使用激素的話,可能會讓病毒在體內清除時間變長。

埃默裡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副教授楊慶來也認為病毒碎片長期存留在人體內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對於張院士的說法,我認為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我個人覺得,如果病毒的滴度低,是很有可能只檢測到核酸而分離不出來病毒的,因為核酸檢測的靈敏性要高很多。我很難相信‘死病毒’會在人體內持續存在長達幾個星期以上,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一直產生病毒RNA,卻沒有病毒複製。” 楊慶來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說。

“病毒在極少部分人的身上持續存在,很有可能是因為病毒能夠在這些人體內的某個器官中生存。” 楊慶來給出了 “常陽患者” 成因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

那麼,新冠病毒是在哪些器官長期存在呢?楊慶來認為呼吸道或肺部組織的可能性很低,更有可能的是在腸道、黏膜這類免疫系統難以到達的部位中存活。根據之前的報道,新冠病毒幾乎可以肯定能夠感染腸道。楊慶來認為,在這些免疫不充分的部位,新冠病毒可能無法被完全清除,保持很低程度的感染。

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武漢30多位常陽患者的核酸檢測是否包含有肛拭子或糞便樣本。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出院標準中,只要求採集連續兩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樣本進行核酸檢測。

在金冬雁看來,關於患者常陽,有幾個問題仍待明確或解決。“一是病毒載量及動態,就是測到的病毒有多少,有沒有變化;二是有沒有測到抗體;三是有沒有已知的免疫缺損;四是這些人過去是否接受過激素治療;五是糞便還是呼吸道檢測常陽。”

中央指導組專家、呼吸感染與危重症專家童朝暉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仍在研究觀察常陽產生的原因,以往對其他病毒的研究發現,高齡、合併較多基礎疾病、使用激素的患者,轉陰時間較長 。

事實上,病毒感染者在康復之後核酸檢測出現常陽的情況並非只出現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此前對埃博拉康復者的研究就發現,埃博拉病毒可以持續存活在一小部分感染者的眼睛、精液、羊水、胎盤等位置中。

2015年,一項對93位塞拉利昂男性埃博拉康復患者的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有26%的男性在出現病症7-9個月之後,精液核酸檢測仍呈陽性,有1位患者甚至在出現病症9.5個月之後,精液核酸檢測仍為陽性。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病毒,人類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仍然有限,要找到患者“常陽” 的答案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常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


患者常陽,目前更為緊迫的問題是他們是否具有傳染性,這個問題既關乎公眾的生命健康,也影響著出院患者能否迴歸正常生活。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隊長、副院長李海潮認為只要患者有活病毒能排出體外,原則上就有傳染性,但傳染能力強弱還要看排出病毒的數量。

金冬雁認為:“新冠病毒有傳染性。如果由於免疫缺損而造成‘常陽’,病毒會保持一定的傳染性,對此應有所警惕。但我推測多數‘常陽患者’的傳染性可能比較低,因為他們免疫功能不是完全喪失,對病毒仍有一定抑制,只是抑制不完全,所以體內的病毒載量應該較低。具體是不是這樣要看研究結果,現在並不清楚。”

童朝暉告訴《知識分子》,患者 “常陽” 是否具有傳染性,答案與患者 “復陽” 一樣,此前的 “復陽” 可能就屬於 “常陽”。而對於 “復陽” 患者,童朝暉此前在接受財新採訪時表示,通過追蹤“復陽”的病例,對其周圍的密切接觸者做核酸檢測,沒有一例發現核酸陽性的,這證明了他們 “傳染性很低”。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顏學兵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雖然一些觀點認為這種‘常陽患者’的傳染性不大,但是理論上核酸檢測陽性,就提示體內仍有排出病毒的可能性,雖然未必需要治療,但是仍有隔離的需要。”

《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方案(試行)》規定,“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後,應當繼續隔離進行14天醫學觀察和健康管理”,並且“出院患者要按照複診計劃在定點醫院進行復診,一般在患者出院後第2周、第4周進行”。

由於目前對於“常陽患者”傳染性的瞭解非常有限,武漢的醫生對於出院的“常陽患者”已經採取了隔離觀察的措施 。

那麼,在隔離觀察階段,如何判斷 “常陽患者” 是否具有傳染性呢?楊慶來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選擇年幼的小貓來陪伴他們,因為新冠病毒對貓基本不會致死,但是貓對新冠病毒相對來講是比較易感的,經過幾個星期之後,檢查貓體內有沒有產生抗體,可以作為一個動物模型來觀察一下‘常陽患者’是否有傳染性。而且出院隔離期間,患者也挺孤獨的,養貓可以部分排解患者的孤獨情緒。” 楊慶來說。

此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和國家動物疾病防控中心曾發現新冠病毒可以感染貓,而且幼年貓感染更為嚴重。華中農業大學另一項對疫情暴發後武漢地區貓感染情況的研究發現,在採集的102例貓血清中,有11份檢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其中三隻貓的主人是新冠肺炎病人。

疫苗研發的新挑戰?


“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在被問到“常陽患者”的出現是否會對新冠疫苗研發帶來新的挑戰時,從事過埃博拉、流感和艾滋病疫苗研發工作的楊慶來說。

“有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悲觀的角度來解讀,部分患者‘常陽’或者‘復陽’說明一部分人在感染之後,免疫反應無法把病毒完全清除。一般來講,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是最完全的(completed),在反應程度上不是疫苗能夠達到的,如果免疫反應都不能把病毒清除,疫苗還能怎麼辦?”

“不過,由於復陽或常陽的患者在總體感染者中佔的比例非常小,說明絕大多數人的免疫反應是可以把病毒清除的。另外常陽患者的免疫反應雖然不能清除病毒,但至少能夠把病毒控制住,讓病毒不會對機體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反而讓我覺得疫苗是更有希望的控制病毒傳播的辦法。” 楊慶來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即使小部分人接種疫苗之後無法產生足夠強的免疫反應,但如果我們都打疫苗的話,形成群體免疫,病毒就在群體中傳播不起來,病毒如果無法持續找到下一個宿主,就會在人群中慢慢消除。這不是說不會再有人感染、不會再有人生病、不會再有人死亡,而是這個病毒傳播不開了,如果沒有動物再反傳給人的話,新冠病毒就可能會像SARS病毒一樣,在人群中被排除了。”

“所以這就是我所謂的樂觀的一面和悲觀的一面。但我更傾向於樂觀的方面,我們還是很有希望通過疫苗把這個病毒給控制住,至少把病毒的致死率和致病性給大大的降低。” 楊慶來表示。


來源:知識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