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鄉風潤心田 鄉村振興譜新篇

秀麗鄉村。

近年來,沾益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培育良好鄉風民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之力。如今,一幅幅鄉風文明、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在珠源大地徐徐展開。

強農富民興產業

打造美麗鄉村聚寶盆

陽春三月,走進白水鎮大德彝族村,村口的牌坊處讓人眼前一亮:“鄉村振興感黨恩,民族團結向前進;不忘初心記恩情,各族人民大團結”,醒目的對聯充分詮釋了黨建引領該村繁榮發展的真諦。在路旁,大德村致富帶頭人張春指導村民正忙著挑揀採摘好的小莢豌豆裝框售賣,忙碌的村民們臉上露出了質樸而幸福的笑臉,一派美麗鄉村豐收的景象映入眼簾。

近年來,沾益區堅持“建基地、扶龍頭、創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蔬菜、萬壽菊、蠶桑、水果、畜牧、中藥材等六大產業,引導農業與休閒、旅遊、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0個以上,發展農業“小巨人”3個,培育家庭農場10個、市級以上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0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個,建設農業產業化集中示範點7個。創建休閒農業示範點3個,打造最美休閒鄉村6個,優化提升花山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建珠江源片區、龍興片區2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村一韻煥新顏

鑄造生態鄉村新風貌

沾益區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精準施策,聚焦“宜居、宜業、宜遊”建設標準,堅持“政府引導、科學規劃、群眾主體”原則,建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組四級領導包保的網格化管理制度,以“三改三提升一示範”為抓手,統籌推進農村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鄉村人居環境。

近日,走進炎方鄉磨腳村,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民風淳樸、村容整潔,群山環繞,呈現一派美麗新農村的生態景象,讓人流連忘返。

磨腳村完善美麗鄉村規劃和農民建房規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農村廁所革命”。堅持“黨建+”模式,開展“主題黨日+創文+人居環境提升”志願服務活動,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堅持整治、監督、鞏固與發展同頻共振,確保農村環境長治久美。村民生活習慣得以改變,村容村貌明顯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磨腳村是全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全區134個村(社)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一邊做清“四堆”、拆“兩房”、改“旱廁”、清“河湖”等“清零”的減法,一邊做“增綠”的加法,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區已硬化農村公路102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08件,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工程27項,夯實了農村基礎設施。清理廢棄建築和殘垣斷壁483處,清潔村內道路3947公里,清理“四堆”3600餘噸,共清理生活垃圾8000餘噸,完成危房改造3066戶,改建農村戶廁2632座。健全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成垃圾焚燒廠4座、垃圾中轉站5座、垃圾填埋場2座,建有垃圾收集池500餘座,增設各類垃圾收儲設施400餘個,鄉鎮配備垃圾壓縮車6輛,保潔車輛40餘輛,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為81.5%。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發動專(兼)職巡河力量,開展了聯合執法和專項清理行動,清理河(溝、渠)609公里、清理淤泥1200餘噸,建成鄉村汙水管網177.78公里。

西平街道彩雲社區渾水塘村入選雲南省2019年度州市級美麗村莊,龍華街道新龍社區、花山街道松林社區松林村、德澤鄉熱水村、大坡鄉耕德村入選雲南省2019年度縣級美麗村莊,德澤鄉老官營村、炎方鄉磨腳村、白水鎮大塘村、盤江鎮吳家莊村等4個村成為美麗鄉村示範點。

村規民約塑鄉風

提升鄉村振興精氣神

走進德澤鄉老官營村,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和著鄉村振興的號角聲,在鄉間田野鋪展開來。

“誡黃賭毒,傷風又敗俗;誡盜搶騙,害人害己路;誡鄰里鬥,兩敗俱傷途;誡操辦風,攀比難重負……”這便是老官營村全體村民修訂完善的村規民約,凝聚著村民的共同價值觀,規範千家萬戶的道德準則,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順應農村群眾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新變化新期盼,反映著“民願”,推動老官營村不斷向前發展。

“我們老官營村自從制定完善了這個村規民約後,不管是婚喪嫁娶風俗還是人居環境,都比以前好多了,成了家庭和睦、鄰里和順、幹群和諧,生態環境美、人居生活美、鄉風文明美的‘三和三美’新農村。”老官營村黨總支書記梅永坤介紹說。

盤江鎮大興村依法依規修訂完善了符合本地實際、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一紙“硬辦法”,破解農村工作難題,推進基層自治更加科學化,以村規民約助推鄉村振興。吳家莊村巧用村規民約,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大力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節儉養德、奉獻公益”文明新風尚。大坡鄉耕德村把人居環境整治、老舊房拆除、嚴禁濫辦酒席等,納入“誠信紅黑榜”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德澤鄉熱水村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後,踐約成為全體村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近年來,沾益區134個村(社)結合實際,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現村規民約全覆蓋,提倡什麼,摒棄什麼,清晰明瞭,聚攏人氣,規範鄉村管理“接地氣”,讓農民精神生活實起來,形成新風尚,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文明力量。

塑形鑄魂強文化

催生鄉村文明新動能

漫步在全國文明村——白水鎮大德彝族村,醒目的村規民約標牌,雅緻的休閒廊亭,整潔的文體廣場,到處洋溢著一股清鮮的文明之風。目前,該村活躍著廣場舞隊、舞龍隊、演唱隊、地方曲藝表演隊等多支文藝隊伍。

為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補齊農村文化短板,沾益區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保護和傳承鄉土特色文化,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各村(社)抓好陣地建設,建好農家書屋,打造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等,對村民加強文化宣傳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明道德素養。目前,全區建成農家書屋122個,圖書30萬餘冊,農村文化活動場所130餘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全覆蓋。134個村(社)按照“六個一”標準規範建設了道德講堂,定期開展活動,為鄉村文明催生新動能。

近年來,沾益區組織文藝工作者開展“四下鄉”“常下鄉”文化下鄉志願服務活動200餘場次,把舞蹈、器樂、書法、繪畫等藝術培訓和文化巡演送到百姓身邊。大坡、菱角、德澤、炎方、白水、盤江等鄉鎮,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婦女開展了刺繡、剪紙等地方民族特色工藝文化培訓50餘期,助其居家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實現農村5000餘人次家門口增收致富和素質提升,實現了非物質文化工藝的傳承和保護。

如今,沾益區鄉村勁吹文明之風,浸潤著每個市民心田,引領著鄉村振興,每個鄉村都在闊步向前,越來越美,越走越文明。

(作者:本報特約記者施會鵬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