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甚至更早,銀行處理業務一般都是使用算盤運算。算盤是中國傳統的運算工具,而且還形成了獨特的運算口訣。

記得我1986年調入銀行後,花了一段時間苦練算盤的運算能力,因為自從上小學時學過算盤的運算方法,誰能想到現在又要使用算盤了。如果不會使用算盤,更是無法工作。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勉勉強強能應付工作,可以上崗對外辦理業務了。只有邊工作邊訓練,不斷提高算盤向運算能力。為了減少運算差錯,那時銀行一般都2人一組對外辦理業務,一個記帳員負責接櫃記帳,一個出納負責收、付款,相互複核、相互監督,而且也是當時銀行的一項制度,如果單人為客戶辦理業務是違反制度的行為。

銀行每年都會開展業務比賽,其中就有算盤加減運算,還有翻打百張傳票、利息的計算都要用算盤完成。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銀行開始使用利息計算器,加快了計算利息的計算速度。因為,國家經常會對居民儲蓄存款的利率進行調整,有時一年都要調整好幾次,計算利息也要分幾段計算,計算繁瑣,用算盤運算就影響速度和準確率。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到了90年代初,銀行開始使用電腦。記得當時首先使用電腦的是儲蓄業務,全市首先使用電腦的是勝利路儲蓄所。那時候使用的是286小型機,一個營業網點一臺主機,一臺主機外掛一臺或多臺終端。各營業網點之間不通存通取。後來,電腦逐漸升級,出現了386、486、586。從居民儲蓄業務延申到企業對業務。營業網點也開始小範圍聯網,區域之間通存通兌,發展到現在全國聯網通存通兌。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上圖是80年代末,銀行對公業務出納專櫃的收款專櫃,使用的是最早的點鈔機,無假幣鑑別功能,計數器也不靈敏,機器點鈔後,還需要人工再清點一遍,然後的再扎把成梱。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上圖是出納專櫃的付款專櫃,專門企業的工資等付款業務。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這是當時的對公業務營業大廳,主要是行內、跨行等業務的結算。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這是當年對公業務最早使用的電腦終端。電腦當時對人們來說都很神秘,銀行出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定,包括開關機做操作流程、除塵保養規定等等。為了防塵,銀行為每臺終端製作了防塵罩。為防輻射,為每位操作員配備了眼鏡,按月發放營養費。後來隨著電腦的普及,這些待遇取消了。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老照片說故事:銀行生產工具的轉變——從算盤到電腦

以上2張照片是專門服務於企業的會計專櫃,當時也只有部分業務使用電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