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懸棺,古人如何將百斤棺材送上懸崖峭壁?

蒼雁


老實說,這個問題暫時是應該得不到回答了,不然政府也不會懸賞數十萬人民幣去解開這個千古迷題了。

問題是,這懸賞至今依舊還在,賞金還在不斷升高,這說明這個千古迷題仍然沒有被解開。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傾倒。

懸棺,在我國南方地區廣為分佈,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都有懸棺被發現,北方某些省區也有被發現。著名的有江西龍虎山懸棺、重慶小三峽懸棺、三峽兵書寶劍峽懸棺。


上文所說的懸賞數十萬人民幣解開懸棺之謎的正式江西龍虎山懸棺。在江西盧溪河的兩岸,千尺絕壁,上面佈滿了數量眾多的懸棺,這些懸棺低則離水面10米,高則離水面80米。








根據考古考古發現,有些懸棺的年份已經被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2500年之久。這些懸棺,並不是全部放在洞穴中,從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


上個世紀70年代,當考古工作者剛發現這懸棺時,因為位置太高,無法上去一探究竟。只好用竹子搭建雲梯,但是因為晃動的厲害,沒人敢上去,只好請了一個善於攀爬的當地人上去取了樣品下來。當然,後來考古工作者憑藉著吊籃這樣先進的工具還是順利的進入了懸棺之處。



這距今2500年的戰國時代,生產力並不發達,古人究竟是如何將懸棺送到絕壁之上,令人費解。


1997年,龍虎山遍下英雄貼,只要有人能解開以下三個謎底的,即:1、棺木如何進洞?2、為何採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獲得30萬元人民幣的鉅獎。

關於這個棺木如何懸空進洞,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下幾種:

1.堆土法。就是在山頂上不斷的往下面堆土,讓地面升高,最終將棺木放置在絕壁上。

2.漲潮法 。就是利用河水漲潮的時候將棺木送上去。

3.絞車法。利用絞車,用吊裝法將棺木吊至絕壁上。目前在龍虎山,好像還有一個這樣的表演節目。


4.山頂懸吊法。利用繩子,將棺木從山頂慢慢懸吊下來,直至指定的位置。

然而,以上種種,並不能很好解釋千年懸棺之謎。2004年,龍虎山將賞金提升至了40萬元,但至今為止沒有人獲得。


先人已逝,安息在這懸崖絕壁之上。我個人認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解開這些千年懸棺之謎。既然古人選擇將自己葬在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位置,肯定是不希望被人打擾!


小鎮月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6000295fdb7d232a4\

看鑑地理


在湘鄂渝黔陡峭如劈的巖隙中,經常會發現一具具漆灰色的巖棺,它們距地面幾十米至數百米不等,仰望棺木高懸雲霧中,令人備感神秘莫測,這便是中國古代神秘的懸棺。

古人為何採用這種絕壁洞穴法來安葬亡靈?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又是採用何種方式將棺木安置到懸崖峭壁上的?類似的團團迷霧,給懸棺現象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同時也給國內外考古界出了一道千古難解之謎。   

其實懸棺葬這種葬喪禮制的形成,與實行懸棺制的古代民族和老百姓的信仰與崇拜有著密切關係,據古代遺留的相關史料和現代的考古最新發現分析,實行懸棺安葬有多種解釋: 一是借諧音“高棺(官)”,讓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樣看著子孫後代,使後世能夠繁榮昌盛;二是因為高山險地能防止人和野獸的侵擾,且崖墓通風向陽乾燥,有利於棺木的長期保護,可以讓祖先在寧靜幽冥的世界中永遠安息;三是認為葬得越高,離天堂越近,昇天越快;四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 

對於懸棺的安葬方式,歷代典籍中也有詳細的記載,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中說:“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產盡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不復祀祭。”

由此可見,懸棺是古時五溪蠻的殯葬習俗。五溪蠻是古時對分佈於今湘西及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亦稱“武陵蠻”。這在《南史.夷貊傳下》中有著明確的記述:“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染織業,西漢初曾在此地設置武陵郡。東漢時這些少數民族頻頻聚眾起義,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 後來五溪蠻逐漸南遷,與今土家、苗、瑤、侗、仡佬等族有淵源關係。隨著種族的遷徒、文化的交流,五溪蠻的懸棺葬俗也逐漸波及到南方的十餘個省、區,甚至影響到東南亞;其內容也日顯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也由天然洞穴而至鑿穴、而至設棧搭架,最終發展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關於懸棺的放置方法,據知情人講,老人在未死時就選好一個巖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以便死後能夠及時安葬。工匠們用“放虹”的辦法進巖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木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巖洞裡就地再安裝成。等人去世後,將屍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所謂“放虹”就是用繩索將物體自山頂懸蕩而下,最長可放至300至500米長,由於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或被飛禽猛獸咬斷,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藥農到險絕深幽的巖壁上採藥,也大都採用這種方法。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古代實行懸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們看來,先人的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這需要相當的財力和物力,恐怕當時只有極少數富族方能辦到,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懸棺並不是普遍現象的原因。


民國年間那些事


身為福建人,我還真不知道懸崖峭壁上的棺材,古人是怎麼上去的。


但一般的幾百米斜陡坡石山上的棺材送達方式,我倒知道一點,聽老人講,那是古代有錢有勢之人,為了防止他人盜墓,於是古人在世之時,在懸崖上預先派人找一個溶洞,利用石匠修理好它,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再把自己厚葬於此。


至於說到那麼高的懸崖峭壁,陡山坡,金剛師傅們抬著肯定是上不去半山腰了,聽老人們講才知道,金剛師傅們預先探好路,從其它地方抬著棺材繞道上的山頂,中間有人替換著抬,有人拿著板凳,挑著飯菜,茶水侍候著師傅們休息。

等到了山頂,師傅們用兩根粗攬繩把棺材繫上,利用粗楠竹做成兩條滑桿,一根連接著一根,從山頂一直延伸至墓穴之處,然後眾人把棺材慢慢地順著竹杆滑下,而墓穴之中有幾個人,用鉤子把棺材鉤住,慢慢送入墓穴,再後用石板把墓穴蓋好,就大事告成了,可見這種崖葬懸棺之驚險,令人驚魂,只有有錢之人家才玩得起。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謝!]


北斗七星92070701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二是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

古代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採用什麼方式將重達數百斤的棺木安放在崖壁上的呢?研究者們通過仔細考證和勘察,一般認為有下面幾種可能。

①垂降式,在山頂就地打造船棺,將死者放於其中,然後從崖頂架設轆轤,把船棺吊懸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獻中也有“於臨江高山半肋,鑿盒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的記載。

②棧升式,在崖壁上架設棧道或雲梯,藉助它們在懸崖上鑿洞架木,然後把船棺放到葬位。但是架設棧道十分費力。

③提升式,在崖底或其他地方,採用絞車或用人力,藉助於山頂的滑輪裝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將船棺安放到位,這種提升式的方法也很費力。

古代百越人不斷四處遷移,有的還到了臺灣及東南亞一帶,船棺懸葬風俗也被帶到了當地並被保留下來。

船棺懸葬作為一種文化遺存,對民族學、考古學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但由於文獻史料記載不多,加上出土的隨葬品不豐富,葬品也無文字可考,所以對船棺懸葬的研究一直比較艱難,以上所列的幾種關於船棺懸葬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張博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古人將百斤的棺材,送上懸崖峭壁主要採用了以下方法:

1、在需要安放棺材的懸崖峭壁上,尋找尺寸夠大的天然洞穴或開鑿足夠容納棺材的洞穴。







2、在河水上漲的時候,採用體積大,夾板寬敞的船隻將棺木運送至事先選好的崖壁洞穴的下方,然後固定住船隻,不讓船隻隨水流飄走。






3、派人在崖壁洞穴處用木樁兩端撐住洞穴,形成一個可以供繩索在上面滑動的支點,這樣的支點可以超過兩個,視需要而定。然後將繩索中間不分橫擔在這些固定好的木樁上面,繩索兩端向下垂墜到水面的船隻上面。






4、將繩索一端捆綁住棺材,繩索另一端固定在船隻尾部可供託拽的地方。


5、另用一根或多根繩索一端固定在棺材上,另一端由其他固定船隻上的人員拉住,防止在棺材上升過程中卡住崖壁上突兀出來的岩石。

6、所有人員到位以後,開動運棺材的船隻,利用水流推動船隻的強大力量來把棺材拉昇到指定位置,停好船隻。

7、洞穴內的人員將棺木拉入洞穴內進行固定,撤下繩索,棺材安放完成。








總叨叨


崖葬,多出現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一種將死者棺材懸放在懸崖上的一種安葬方式,十分神秘。中國很久以前就開始採用這種安葬方式,先是將屍體放入棺材中,在懸崖上釘上木樁,最後將棺材放置在木樁上。聽起來很輕鬆,但是整個過程都是在半空中進行的,而且古代沒有任何機械工具的幫助,純靠人力是怎麼講沉重的棺材懸在半空中呢?

根據一部唐代史料記載,當時崖葬是用藉助繩索,從山頂將棺材慢慢往下吊,運送到指定位置。1978年,武夷山白巖洞中一座懸棺就是採用這種方式運輸下來的。可當時人們用的是極其結實、堅固的鋼繩,但在古代可沒有這麼結實的繩子啊,重達上百斤的棺材是如何被運送下來的呢?懸崖峭壁上用來固定的木樁是怎麼釘進去的?如何精準的將棺材運送到指定位置?這一系列細節有待推敲。

據清代文獻記載,在當時湖南常德,有一處懸崖上一共發現了五口沉香木做的棺材,都被安放在峭壁上的洞穴裡。詢問當地人,得到一種說法,說是在當地一直流傳有一個說法,等江水水位上漲時,他們就利用水位的優勢,用船將棺材運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等水位下降後,自然形成了棺材懸在懸崖峭壁上的奇特景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是利用長梯、繩索一類的工具,將屍體、棺材等原材料分批次運送到洞穴中,在洞穴中完成安葬儀式。


老照片


懸棺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又被稱為巖棺、船棺,懸棺主要分佈在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多半在江河兩岸陡峭的懸崖之上。

據考古學家介紹,武夷山曲溪兩岸懸崖峭壁上的懸棺,距今約有3000多年,這些棺木與平時見到的有些不同,懸棺是用一整塊木頭,然後把中間鑿空做成的。武夷山懸棺放置的位置,從棺木到山頂,下到河流,都約有十到一兩百米的距離,陡峭的崖壁上沒有任何通行的道路,古代人在沒有大型裝吊設備的情況下是怎樣把重達數百斤的棺木送到崖洞中的?


最早對於這點問題給出解釋都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放置懸棺的洞穴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說這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都有仙力,把棺木放到洞中自然不是問題。

神仙說一看就不靠譜,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的說法吧:

一、懸吊垂下放置說

有人發現有些棺木的棺蓋跟棺木上兩頭都有方形的孔洞,於是推測出可能棺材是從懸崖頂上被懸吊垂下,然後再放進洞中的。但是一般放置懸棺的山崖都是懸崖峭壁,根本沒有上到山頂的路,他們又是怎麼上到山頂的?


二、棧道說

有些地方的懸棺附近的崖洞縫中有一些斷木殘板,有人由此推測,可能是在懸崖峭壁上架板鋪道,通過棧道把棺木送到崖洞裡。但是有的地方的懸棺附近根本沒有任何崖縫,也沒有任何人工鑿鑽的孔洞,懸棺是怎麼上去的?

三、地質變遷說

有人說可能古代放置懸棺的位置離河面很近,人們利用船隻把棺木送到了洞裡。經過時間的變遷,水位不斷下降,到今天看起來就在很高的崖壁上了。但地質學家說,2600年的範圍內,水位落差不會這麼大。

四、滑輪說

有人說當時是從山腳下搭建木架,然後把棺木綁在換滑輪的一端,採用滑輪升降的方式將棺木放置到洞中的,木架用完以後再撤掉。

為什麼先人要將棺木放到陡峭的懸崖之上?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1、為了不讓亡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2、古人崇拜大山,認為把棺木放置懸崖上可以更快的升入天國。3、“高棺”,諧音“高官”,可以保佑子孫世代富貴。

網絡圖片

懸棺到底是怎麼放到懸崖峭壁之上的,到目前沒有確切的結論,以上說法也只是網友的一些揣測和民間說法,你有什麼更好的說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您的閱讀。


墨采薇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奇怪的葬儀,就是人死了之後,人們會將死者的棺木放到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所放之處,往往是懸崖峭壁,這種方式一直在少數的民族中流行。其特點是,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一:懸棺葬有很多種類,基本上用的多的也就三種。

①在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

②在懸崖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

③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巖洞置放屍棺;

但是其意義和土葬、水葬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給失去靈魂的軀殼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中國現在多地發現了懸棺葬法,比如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縣臥馬函、鳳箱俠、等地區。其實之所以懸棺讓人感到神秘,那是因為後人們不知道這個棺材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



二:那麼如此沉重的棺木是怎麼跑到懸崖峭壁上的呢?

① 有一本《朝野僉載》的書中曾經提到這樣一種假設:屍棺先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於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因為懸棺多是放在懸崖的半山腰,離懸崖頂很遠,而且置放於崖部面的凹陷處,怎麼“往下放”?


②在另一本《嶺表紀蠻》的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築土為臺,運棺其中,事後臺卸土撤,而棺乃獨 標巖際。”說的有些道理,同樣以懸棺現場情況參證,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懸棺葬法其實一直到現在後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也有人通過視頻拍攝做了出來,可是難免會跟以前不太一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我家離鹽津豆沙關比較近,豆沙關目前還有9具懸棺,據說以前有30多具。

古人為什麼要把棺材葬在懸崖上呢?就鹽津豆沙關懸棺來說,裡面有一則關於諸葛亮和僰族人的傳說:

由於僰族人十分英勇善戰,久攻不下的諸葛亮用了一計,說是隻要將祖先的棺木放在懸崖絕壁上,就能戰無不勝,名垂千古。這話被僰族人聽了去,馬上就行動了,把祖先的棺木弄上絕壁了!

傳說僰族人會飛行,棺木就是他們抱著飛上去的,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從諸葛亮久攻不下來分析,僰族人應該非常聰明,也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但隨著種族的消亡一起失傳了!

從放懸棺的位置來說,一般只有兩種可能放上去:

是從崖頂往下吊,但由於部分棺木離崖頂有近500米的高度,而且當時也沒有那麼結實的繩索,所以從上往下吊被排除了!

是從下往上抬,從地貌上來看,需要搭建100米左右梯子類的建築,也許當時其實並沒有100米那麼高,相對於從崖頂吊下來說,從地面往上抬就顯得稍微容易一些!

但這些都只是猜測,並沒有什麼實質證據,畢竟古人的智慧實在太牛,也許他們不往上也不往下也說不定,誰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