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捻管技法教程

第一,捻管技法的作用與目的

一、捻管技法的作用:

一是使筆鋒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

二是通過捻管隨時調整筆鋒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鋒運筆,只有通過中鋒運筆,最終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二、目的

通過捻管:

1.使楷書的起筆穩健,

2.使行、草書的筆畫似流動的水、飄逸的雲,

3.使楷、魏體書法收鋒做到蒼勁有力的藝術效果。

第二,捻管的運用方法

一、性質:

捻管:也叫轉筆。動作非常細微,在旁邊的人如果不注意觀察,幾乎是看不到的。

二、運筆:

剛學可能有些困難,需要手指的協調能力,慢慢在練習過程中逐步體會。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就像是開車行駛在曲折的路上,隨時要調整方向盤,使得車輪和路保持一致。

學會這個方法,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能夠保持筆鋒一直處於中鋒狀態。

此乃顏體橫的寫法,筆畫裡的箭頭即是行筆示意,收筆時有個回鋒。

因為行筆到此筆結尾需要頓筆、按筆,筆按下去之後即成扁筆,需要回鋒,把筆鋒調正,方便書寫下一筆。

記住一點,不管調鋒還是拉線,一定要放鬆、自然,不故意、造作。

聰明如諸君,一定能練明白。

第三,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

一、作用:

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很廣。

小楷、中楷、榜書需要捻管,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運筆的過程中就做不到中鋒運筆。

二、適用範圍:

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篆書只有橫、豎、弧三個點畫,橫劃與豎劃把握藏、運、收就行,但弧的書寫不捻管則做不到中鋒運筆。

第四,捻管與轉腕的異同

一、作用:

捻管和轉腕在書法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其實無論捻管還是轉腕,它們都是起到了調整筆鋒的作用,俗稱調鋒。

也就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將毛筆由側鋒調整成中鋒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捻管和轉腕的作用其實是相同的。

二、適用範圍:

我們從運動範圍大小來看。

主要靠手指捻筆桿的話,毛筆的揮運範圍較小,揮運的最大直徑也就是在幾釐米之內;主要靠手腕轉動的話,毛筆的揮運範圍較大,揮運的最大直徑可以達到二十釐米左右。

晉唐時期的書法作品主要是以尺牘、信札等日常文件為主,都是很小的字。字徑多數都在一兩釐米以下,個別碑刻會稍大,一般字徑也不超過四五釐米。在幾釐米的範圍內,轉腕會顯得很不靈活,靠手指的運動就能靈活的完成調鋒。所以晉唐時期捻管的說法是正確的。

宋、元以後書法以大字為主。書寫二三十釐米字徑的大字光靠捻管是不行的,這時候要靠手指和腕部甚至肘的配合才能完成書寫。這時候是需要轉腕的,但單純的轉腕會比較笨拙,也需要捻管的配合。

總結

捻管是古法、轉腕是近代理論,它們的作用都是調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