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导语:谈及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可以追溯到东汉初期。当时的豪强大地主们在拥有了大量资产,掌控了经济命脉的同时,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渐渐地渗透到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并开始担任高级官职。

到了东汉后期,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之《昌言》)的情况。依据经济实力,推定政治地位,进而纳入仕宦范畴,而且把门第作为选用官吏的先决条件。因而,“四世三公”、累世为公卿的社会现象就出现了。不过,汉代的门第之见虽然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形成制度。

从历史沿革来看,士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时期,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衰落于南北朝后期,收结于隋唐。

一、士族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兴于曹魏、通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及两晋和南北朝的、经济上的品官占田荫客制(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保护亲属、客户),从

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和世袭特权。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九品中正制(图示)

尤其是西晋王朝时,不但受封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甚至连官职,特别是地方上的刺史,也是父亲死后儿子承继。由于西晋朝廷掌控乏力,这种不成制度的制度也被顺理成章的定型了。

随着这一制度的形成,地主阶级内部的财产及权利的再分配,也均以门第为主要标准。门阀以内的地主,属于士族;以外的地主,则被称为庶族。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隔绝和歧视:士族和庶族、寒门之间不能通婚;生活习俗有着不同的标准、要求等。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士族的活动场景(图景)

尤其是对庶族来讲,如果生活行为等不符合自己相应的身份,就是僭越,是要遭到士族“攻伐”的。这样一来,士族和庶族两大社会阶层的等级悬殊,乃至对立,越来越严重。

随之,士族门阀制度被不断“夯实”着、发展着,推进到了全盛时期。

二、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盛况。

西晋王朝偏安江南后建立的东晋政权,是以北方流亡士族为主体,联合南方士族共同执政的政权。这种性质的政权,自然更加护佑士族,使得门阀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北方流亡大族以王、谢、袁、萧为首,朝中的高官大员多是王、谢等家族的人。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中所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谢”,指的就是执掌江左政权达百年之久的王、谢两家。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士族王导等与东晋皇帝司马睿(图景)

与此同时,北方流亡大族为了巩固江左基地,又联合了当地的土著大族,如朱、张、顾、陆等。这些土著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有很多是东吴孙氏政权集团成员的后裔。如以陆机、陆云为代表的陆氏家族,就是东吴大将陆逊、陆抗的后人。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陆机(像)

到了东晋败亡后的南北朝时期,士族按地域分为郡姓、侨姓、吴姓和虏姓。

一郡的大姓望族,称作“郡姓”。其中,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士族以王、崔、卢、李、郑为首,关中的士族以韦、裴、抑、薛、扬、杜为大。过江的逃亡贵族称之为“侨姓”,指的是西晋末年南迁的北方大姓,以 王、谢、袁、萧等姓氏为主。

东南的叫做“吴姓”,主要是指原东吴留下来的大族,如:朱、张、顾、陆等。代北的则是鲜卑“虏姓”大族,主要指南下并逐渐汉化的少数民族,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构成了北朝的主要门阀。

北魏时期的太和年间,朝廷诏令诸郡各自排列本地的姓氏、家族,进而认定了四海望族中的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东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七家十姓为天下之冠,就是所谓的“七大高门”。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太原王琼(像)

后世的文人投门拜访,自报姓名时,必定得说明自己的“门阀郡望”。

所谓的“郡望”,就是指某些显赫姓氏的州郡所在。如柳宗元自称柳河东,郡望在河东;崔护自称博陵,郡望在博陵,等等。这种做派,就是封建社会重视门阀出身的一种陋习。

这些士族把持了不同时期的朝政,占据着重要的职位。其他的庶族和寒门,虽不是完全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却永远没有职任高官的机会。

三、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鉴于政治、历史的诸多因素,士族门阀制度在区域鼎盛的同时,于南北朝后期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西晋灭亡的后果。西晋政权遭受“八王之乱后”的重创后,在北方兴起的五胡(氐、羯、羌、鲜卑、匈奴)势力,尤其是匈奴政权的打击下,败退到了江南。随之,北方的一些传统的士族高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进军中原的匈奴军兵(图景)

其二,起义动摇了根基。南北朝后期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使得士族的根基软化、塌陷。如,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使得江南的士族陷入没落的境地;北方士族,在北魏末年爆发的六镇、河北、关陇等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也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落寞、衰微。

其三,动乱加速了衰亡。公元528年,北魏秀容川的契胡酋长、后来的权臣尔朱荣,在其发动的“河阴之变”中,杀了北魏王公大臣二千余人,连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尔朱荣(像)

南朝之梁朝的“侯景之乱”(公元548年到552年)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从而大大加速了腐朽无能的南朝士族的衰亡。

其四,庶族跻身于上层。随着王朝的不断变换,庶族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政权不断更迭的过程中,一些充当了帝王的忠实爪牙,为统治者提供了切实利益的庶族地主,渐渐得以参政议政,赞襄王命。

自“侯景之乱”后,江南的庶族地主阶层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得到了大发展,不断跻身统治集团上层,出现了“南朝多寒人掌机要”的现象。

而此时的南方士族,已是“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伦杂,罔计厮庶”。一些士族的地位、权势日益衰落,聘嫁婚配时已经无法再去计较士族还是庶族,无法再讲究门当户对。

其五,庶族拥有了皇权。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后,又相继分别改换为北齐、北周,政权分别被庶族的军人高欢、宇文泰拥有。庶族出身的皇帝,自然门第之见较轻,甚至对门第怀有敌意。于是,大批的庶族地主被吸纳到中央政权中来,大大弱化了士族的权威。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宇文泰(剧照)

如此一来,士族衰败了,庶族兴起了。

四、科举终结了士族门阀制度。

北周灭亡北齐,大隋取代北周之后,政府成员大都是北周时的人马。这样,隋王朝自然也就无可争议地、顺理成章地承认了庶族地主雄立于朝廷的事实。同时,隋文帝杨坚还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隋文帝杨坚(剧照)

经济上,通过清查荫户和输籍法等措施,使隶属于士族豪强的农民,成为一般的国家编户的农民,从而削弱了士族地主的经济力量;政治上,破除“尊世胄,卑寒士”的观念,终止了历史悠久的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从而,冻结了“士族特权”。

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助推了它的发展,科举制结束了它的征程

科举考试(图景)

随着大隋被李唐王朝的取代,“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落实,旷日持久的士族门阀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晋书》、《魏书》、《南史·王僧达传》、《昌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