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製造了邱晨以及"邱晨"們?

文/坦頭

人們總習慣於追逐新的熱點和事件,不出意外的話,上個月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邱晨事件在這個月就會被淡淡遺忘。即使是當事人本身,在發表了道歉聲明和宣佈關閉社交賬號後,也選擇暫時消失在國內大眾視野內,估計是在等待風波過後找機會重新登上前臺或者去尋找另一個平臺吧。

一種不情願的策略止損

事件本身可以就此別過,肇事者也看似被拋棄。但只要看看同平臺其他人就此事的發言和表現,就可以發現他們中很多人與邱晨之間也就只有表面手法的不同,三觀內核並無二致。這點從"無論邱晨是什麼觀點立場,都無條件支持"的言辭中就可略見一斑。

是誰製造了邱晨以及

作為一手打造和傳播了邱晨的平臺方,雖然第一時間對邱晨任總經理的米果文化進行工商變更,與其進行切割,但並未公開對邱晨的錯誤言行有表態。所以,這種操作只能被看作是一種不情願的策略止損。平臺方所得到的教訓不外乎是:這個可憐孩子,太年輕太簡單,難道不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可以說嗎?可見,這種態度所展示的不僅僅是擔當問題,更可能是因為邱晨所說的也是他們一直憋在肚子裡的。

能在內容、平臺、資本上各個利益層面緊密捆綁的一群人,在屏幕上互噴的口水,只不過是一場設計好的表演秀。批量的挖掘、培養、包裝和推廣類似邱晨這樣的意見代表,進而吸引和聚攏更多的資源才是這場秀乃至整套生意經的一個核心環節。這其中,立場是先行的,才華是可以被包裝的。具體到邱晨其人,在沒有登上該平臺之前,她的那些所說所作所為影響十分有限,但被一被選中打造成為一方公眾人物和意見領袖,就可以以包括言辭在內的各種方式向受眾放大和傳播她和他、她們的價值觀,進而以各種商業方式去販賣自己的人設。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從他、她們所展現的內容來看,基本是對各種亞文化話題的討論。在主流文化看來,原本只不過是一場小範圍內的狂歡,用來給996的"社畜"們逗逗悶子減壓也是好的,雖然對期間過火的言辭和舉動有監管有批評,但終究沒封殺他們的表演。

是誰製造了邱晨以及

如今的影視行業,各種亞文化產品層出不窮,有些表現形式也逐漸為主流文化包容和接受,再加上大力的社會營銷與商業推廣,頗有登堂入室之感。這種情形,無疑使得其中一些人膨脹起來,把自己那一套本來就立身不正的思維套路視為另一種"政治正確",對於社會共識和主流意識從小聲嘟噥,發展到陰陽怪氣乃至最後有人主動跳出來對進行挑釁。這並非簡單的個體行為,而是一種群體現象。這種現象又與平臺的姑息、縱容乃至刻意的引導和藉此牟利實際是分不開的。

事件發生後,他、她們力圖用最擅長的巧言和詭辯糊弄過去,但當主流意識形態發聲以及發現"吃瓜群眾"的智商沒有他、她們想象那麼低時,拋棄隊友和趕緊俯首逃遁成為了第一選擇。畢竟一時間還去不了夢想的彼岸,還要在這個國度裡繼續掙錢。而平臺方所希望的,就是讓事件儘快沉寂下去,為人們迅速的遺忘。而包裝和打造下一個"邱晨",再找合適的時機推向前臺,也成為平臺方下一步考慮的事,畢竟生意還要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