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制造了邱晨以及"邱晨"们?

文/坦头

人们总习惯于追逐新的热点和事件,不出意外的话,上个月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邱晨事件在这个月就会被淡淡遗忘。即使是当事人本身,在发表了道歉声明和宣布关闭社交账号后,也选择暂时消失在国内大众视野内,估计是在等待风波过后找机会重新登上前台或者去寻找另一个平台吧。

一种不情愿的策略止损

事件本身可以就此别过,肇事者也看似被抛弃。但只要看看同平台其他人就此事的发言和表现,就可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与邱晨之间也就只有表面手法的不同,三观内核并无二致。这点从"无论邱晨是什么观点立场,都无条件支持"的言辞中就可略见一斑。

是谁制造了邱晨以及

作为一手打造和传播了邱晨的平台方,虽然第一时间对邱晨任总经理的米果文化进行工商变更,与其进行切割,但并未公开对邱晨的错误言行有表态。所以,这种操作只能被看作是一种不情愿的策略止损。平台方所得到的教训不外乎是:这个可怜孩子,太年轻太简单,难道不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可以说吗?可见,这种态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担当问题,更可能是因为邱晨所说的也是他们一直憋在肚子里的。

能在内容、平台、资本上各个利益层面紧密捆绑的一群人,在屏幕上互喷的口水,只不过是一场设计好的表演秀。批量的挖掘、培养、包装和推广类似邱晨这样的意见代表,进而吸引和聚拢更多的资源才是这场秀乃至整套生意经的一个核心环节。这其中,立场是先行的,才华是可以被包装的。具体到邱晨其人,在没有登上该平台之前,她的那些所说所作所为影响十分有限,但被一被选中打造成为一方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就可以以包括言辞在内的各种方式向受众放大和传播她和他、她们的价值观,进而以各种商业方式去贩卖自己的人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他、她们所展现的内容来看,基本是对各种亚文化话题的讨论。在主流文化看来,原本只不过是一场小范围内的狂欢,用来给996的"社畜"们逗逗闷子减压也是好的,虽然对期间过火的言辞和举动有监管有批评,但终究没封杀他们的表演。

是谁制造了邱晨以及

如今的影视行业,各种亚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有些表现形式也逐渐为主流文化包容和接受,再加上大力的社会营销与商业推广,颇有登堂入室之感。这种情形,无疑使得其中一些人膨胀起来,把自己那一套本来就立身不正的思维套路视为另一种"政治正确",对于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从小声嘟哝,发展到阴阳怪气乃至最后有人主动跳出来对进行挑衅。这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现象。这种现象又与平台的姑息、纵容乃至刻意的引导和借此牟利实际是分不开的。

事件发生后,他、她们力图用最擅长的巧言和诡辩糊弄过去,但当主流意识形态发声以及发现"吃瓜群众"的智商没有他、她们想象那么低时,抛弃队友和赶紧俯首逃遁成为了第一选择。毕竟一时间还去不了梦想的彼岸,还要在这个国度里继续挣钱。而平台方所希望的,就是让事件尽快沉寂下去,为人们迅速的遗忘。而包装和打造下一个"邱晨",再找合适的时机推向前台,也成为平台方下一步考虑的事,毕竟生意还要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