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詞精讀100首,第四首《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詞講解: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註釋:

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迴轉。指這一段江水由於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並更加洶湧。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現。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彷彿來自日邊。


詩詞背後的故事: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深知這個道理,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陰都是在路上度過的,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李白的腳步去天門山看一看。天門山雄踞 蕪湖市 北郊長江畔,是“夾江對峙”的東梁山和西梁山的並稱。天門山山勢陡峭,如刀削斧砍,突兀地立在江中,讓一瀉千里的長江拐了個彎向北流去,形成了“天門煙浪”的奇觀。千百年來,天門山以他獨有的山形水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歷代名流、文人墨客,李白就曾經在此作詩一首。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少年李白在讀書時發現,這世界上還有一座天門山。歷史上吳楚兩國曾因為這座山還爆發過戰爭,大詩人屈原在人生最失落的時候,也曾來此處散心,如此一座有故事的山,小李白自然也是心嚮往之。


終於在 25 歲那年,李白帶著自己的寶劍,告別父母,離開家鄉,一闖天下,實現瞭望天門山的夢想。

從四川出發後,李白乘著小船在江面上順流飄蕩,漸漸地他發現,兩側的山峰越來越近,水流也變得狹窄而又湍急,抬頭一看,我的天啊,洶湧奔騰的江水一洩千里,似乎一下子就將巍峨陡峭的天門山從中間隔成兩段,小船在狹窄的水道上衝破天門,真是驚心動魄呀!


然而更讓他驚訝的是,天門山雖然被分隔成兩道山峰,但是它們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讓千里江水順著山勢,急速回轉而流向北方,經過九曲十八彎才又調轉了向東的方向,遠遠望去,詩人乘坐的小船在夕陽的餘輝中,從天邊急速而來,江水兩側的青山接連不斷地湧現在眼前,就象是在歡迎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憤怒的江水、山被江水劈開、青山從兩側飛速移來,小船急速駛來等一系列壯闊情景,李白用這些動態描寫把天門山的雄奇闊遠展現得淋漓盡致,將唐代其他描寫天門山的詩句甩得十萬八千里。


話說李白能寫出“山被江水劈開”這種充滿武俠色彩的情景是有原因的,據說李白年少輕狂,愛好劍術,曾在鬧市區“手刃數人”,李白是正經拜過師學過劍的。他的師傅,正是唐代第一劍客裴旻。唐代有三絕,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


裴旻被稱為“劍聖”,所以作為他的徒弟,李白絕對是武林高手。說到這就要在給大家講一個李白武藝高強的故事。就在這次離開四川,李白還帶了個小弟,到了洞庭湖一帶,小弟不幸去世了,李白傷心痛哭,驚動了附近的老虎,為了保護朋友屍骨,李白抽出隨身佩劍成功制伏老虎,並且毫髮無傷。


天門山與李白有著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李白此番路過天門山,萬萬沒有想到,他晚年也定居於此,並在這裡終老長眠。而且他的去世也極富浪漫色彩,據說李白在江上飲酒,因醉酒跳入水中捉月,這裡江面忽地騰起一道巨浪,只見李白騎著一條巨大的鯨魚飛天而去,於是此處便留下了騎鯨捉月的美麗說


至今,乘船過“天門”順江而下便可遊覽詩人江中攬月、騎鯨昇天的採石磯和青山太白墓。這位曾經寂寞的詩人身後並不寂寞,有謝公相伴談詩,有青山明月懷抱,有舉目可見的太白遺風酒旗,還有詩酒精神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