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導致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深遠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自永初元年(420)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開皇九年(589)隋滅陳為止。南北朝並立,長期對峙,但南北政治、文化的發展並不平衡,文化上南朝優渥,北朝處於絕對的下風。北朝文學劣勢的形成由來已久,原因主要有如下兩點:

首先,南北方文學發展的起點不同。自西晉滅亡,晉室衣冠南渡,文化重心也就相應發生了轉移,南北文學的發展就此失去了平衡。譚其驤先生言,永嘉以後,"中原遺黎南渡,雖為民族一般之趨勢,然其間要以冠冕縉紳之流尤盛。《王導傳》曰:'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考東晉、南朝雖立國江左,然其廟堂卿相,要皆以過江中州人士及其後裔任之……自是而後,東南人物聲教之盛,遂凌駕北土而上之",指出了南朝文化繁榮的根本原因乃是士族南遷。南方文學有了足以憑藉的人才和文獻優勢,而北方文學的發展不免有人去樓空的尷尬,因此大大落後。

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導致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深遠

其次,南北方文學環境不同。與北朝相比,南朝的政局相對安定。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先後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使得社會穩定、國力富強,加之統治者多數文化修養較高,並且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故文學繁榮。北方地區被文化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佔據,征戰無已,局面混亂。從鮮卑拓跋氏進兵中原,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的一百多年的時間,北朝的文學創作是蕭條的。載:"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都充分說明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乃是因為戰爭導致的災難性破壞。胡國瑞先生《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也說:"自永嘉之亂以後,廣大的北方地區,進入長期的種族殘殺恐怖中。隨著經濟的慘遭破壞,文化亦嚴重低落。魏晉之間已經繁茂的文學根株,被逃亡的士大夫移植到江南而繼續開花結實,北方文壇遂成一片荒蕪。"

"北朝文學的復甦與興盛,與少數民族政權接受漢族文化的進程是同步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厲行漢化,中原文化才有了滋生的土壤。"逮高祖馭天,銳情文學","暨永明、天監之際,太和、天保之間,洛陽、江左,文雅尤盛。"北魏孝文帝愛好文學,且有較高的文學天分,加之其數十年的經營,北方文化有已了很大發展。孝文帝去世後,國力日漸衰敗,歷宣武、孝明兩代,開始出現內亂,爾朱榮在鎮壓了以葛榮為首的六鎮起義中壯大了力量,並且控制了北魏政權,繼而發動"河陰之變",芟夷殄滅之舉,不但將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更導致北魏的繁榮毀於一旦。爾朱榮死後,爾朱兆等又起兵反叛,繼之以宇文泰和高歡的相互攻伐。宇文泰佔有關隴地區奉孝武帝,為西魏;高歡佔有鄴奉孝靜帝,是為東魏。東魏全盤繼承了北魏文學遺產,孝文帝漢化播下的文學種子,遂在這裡生根發芽。北魏後期文壇嶄露頭角的北方籍作家,繼續在東魏和北齊的文壇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有"北地三才"之稱的溫子昇、邢邵和魏收。

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導致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深遠

東魏、西魏後來代之以北齊、北周,"齊宅漳濱,辭人間起,高言累句,紛紜絡繹,清辭雅緻,是所未聞。後周(北周)草創,干戈不戢,君臣戮力,專事經營,風流文雅,我則未暇。"東魏——北齊政權憑藉的人才遠多於北周,文學成就也高於北周,代表了當時北方文學的最高水平。然而,即使以北齊文學的高度,也無法與南朝頡頏。北朝文學總體上仍落後於南朝,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於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會在不同區域形成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區別。南北朝地分畛域,在尚未混一之前,作為兩大獨立的系統,政治、文化各有不同的淵源繼承,基本處於對立、共存的均衡狀態,但是文化上無疑南方要凌駕於北方之上。

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必然會導致文化傳播的不平等。事實上先進區域的文化向落後區域傳播,與落後區域的文化向先進區域傳播,其運行機制必然是存在差異的。且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之間的滲透與傳播,是傾斜的而不是對等的。先進的文化作為強勢的一方,更多的是文化輸出;而落後的一方在接受時沒有過多的評價、選擇、調試的餘地,尤其是與先進文化的差距比較大時。抑或說,在文化的傳播與接受中,那種能夠從容不迫去評價、選擇、調試異質文化的心理只出現在由低向高傳播,強勢的那一方以及對等的文化傳播環境雙方彼此之間。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上述運行機制諸環節,在強勢一方以及弱勢一方,各自所遇到的阻力,實際上是不同的。落後的一方對於先進文化,往往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考之南北朝時的文化傳播概況,因為南方文化優勢明顯,故而形成南風文風大漸的局面,從北方統治者為南方文化大開方便之門到創作者仿效南人作品,顯見南風北漸在傳播運行機制諸環節幾乎沒有遇到太大阻力。

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導致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深遠

當然,上述所論僅僅限於文化傳播領域,如綜合考慮社會觀念、創作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則過程並非如此之簡單,就北方文學的發展過程來觀查,期間變與復的矛盾、保守與趨新的反覆,諸種合力共同塑造一時的文學史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