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早在20世紀60年代,當代藝術繪畫大師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去往西德杜塞爾多夫國立美術學院重新學習美術,彼時最先進的藝術氛圍中就叫囂著“繪畫已死”的聲音。這個論調是如此有生命力,以至於半個世紀之後依然不乏“繪畫已死”的擁躉者。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廣泛的媒介得以為更多人所用,國油版雕已經不足以概括現有的藝術實踐,繪畫似乎又退回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幾十年如一日專注繪畫的藝術家劉野曾評價繪畫就像大自然,是極其複雜和充滿矛盾的藝術形式,而其中的複雜和矛盾反倒令他更有動力繼續開拓。但就像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手工技藝一樣,對複雜的耐心是當下最稀缺的品質。多是聲光電裝置的沉浸式多媒體展覽令觀者趨之若鶩,架上繪畫過多的藝博會被認為是保守而乏味,而青年藝術獎項青睞的獲獎候選人更是鮮有繪畫的實踐者。繪畫作為高校藝術入門的必修課,在完成了創作基礎鋪墊的效用之後似乎就此“功成身退”。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電影《無主之作》中西德的藝術氛圍已經有“繪畫已死”的聲音

2020年的一場疫情改變也限制了許多。工人被隔離、工廠難開工、藝術家無法外出拍攝素材或是做行為作品。此時,繪畫反倒是最方便實踐的創作,蘊含著無盡的信息量。全球經濟慘淡的愁雲之下,消費主義的泡沫散去,人們愈發務實,架上繪畫作為當代藝術中最保險的投資再一次成為畫廊展示和售賣的首選,是千百年歷史沉澱下來最核心的生意。開年後幾近停滯的一個季度不禁令人思考,被迫低物慾的返璞歸真之時,是否會是繪畫再度蓬勃之日?到底繪畫的生命力何在?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繪畫最終的勝出者都是天才

王興偉

藝術家

就我自己所見,職業畫家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每隔幾年就會有一些曾經比較活躍的畫家逐漸從視線中消失,而這種消失有時是沒有給出原因的,你可能還在正常地工作、甚至覺得更努力、覺得更有進展的時候就消失了,不再有人約你做展覽、不再有人買畫。你能看到很多畫家子女都學畫畫,但很少畫家指望子女一定要出人頭地的。最後的勝出者一定都是天才,讓一個優秀的人和一個天才競爭,會給他造成無盡的折磨。

而不考慮這些殘酷的競爭和藝術品商業,藝術就顯示出她平等的表達、獨立的思考,帶給人精神上的滿足。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王興偉 《可憐的老漢密爾頓》 180×180cm 布面油畫 1996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王興偉《負心漢》150×200cm 布面油畫 2017

我開始畫畫的90年代初,畫畫在當時比在現在顯得更保守,特別不“前衛藝術”。所以很多畫畫特別有能力、特別有創新精神的人就跟畫畫“決裂”了,做前衛藝術家,搞裝置、影像、行為。他們如果繼續畫畫到現在,後果不堪設想。留下畫畫的基本上是保守的、膽兒小的、內向的,喜歡畫畫放不下的,還有愛抬槓的,偏跟新主流鬧彆扭的。我自己也包含一點兒這個原因,你越反對我越這麼幹。很多人就是喜歡畫畫,這是一種人類的天性。我身邊很多朋友畫畫,並沒有展覽和市場,他們也畫得很開心。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王興偉 《桃源》169×239cm 布面油畫 1996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王興偉 《無題(打石頭)》 148×208cm 布面油畫 2003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繪畫上的一點小突破是替全人類做的

尤永

策展人

“繪畫已死”是一個哲學命題,不是一個現實問題。就好比,“人類總是要毀滅”是一個哲學命題,“努力過好每一天”是一個現實問題。成年人要分清楚現實與想象,心遊太虛,腳踏實地。

繪畫世界獨立於現實世界。大部分畫畫的人,做著畫家的工作,終身沒有踏入繪畫世界半步。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好畫家,你一定是繪畫世界一分子。好畫有一些共同特質,掌握這些特質的人,並不多。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陳丹青《西藏組畫-進城(一)》52.5×78.4cm 紙本油畫 1980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劉小東《大雨(紐約)》 142×182cm 布面油畫 1993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毛焰《毛焰和捷爾任斯基之孫》184×120cm 布面油畫 1990

真的畫不出來,不必煎熬。很多畫畫的人,負擔很重,壓力很大,生活很苦,伯樂很少,怨言很多。與其內心糾結,苦苦掙扎,不如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現代中國的繪畫之路還沒有展開。我們這一代,以及比我們年長的,看古往今來的好東西,看得晚、看得少、看得窄,然後,還總覺得自己正確。

這次疫情,會帶來多大災難?未來有多少悲苦?現在真不好說。割裂和孤立正在發生,還會加劇。橋拆了,可以摸著石頭過河;關起門,也能畫畫;村頭,也能辦畫展,然後呢?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周春芽《具區林屋圖-墨池》250×380cm 布面油畫 2019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張曉剛 《黑沙發》120×150cm 布面油畫 2016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劉野《書上書》 30x20cm 丙烯 2007

畫家不是畫一張好畫那麼簡單,他/她在幫助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繪畫上的一點小突破,都是替全人類做的,是人類精神、感知、表達的邊界突破。

如果你加入了全球最大的傳銷事業,並深陷其中的話,想做一個畫家,可能很悲催。畢業——畫不下去了——教學生——學生考學成功——畢業——畫不下去了——教學生——學生考學成功——畢業,完美閉環。傳銷的本質就是後來人交的錢作為前面來的人的收益。可憐無數大好少年,虛擲青春,拋灑汗水、淚水,就為這個?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徐累《世界的稜鏡1》 62×76cm 絹本 2016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冷軍 《肖像之相——小姜》120×60cm 布面油畫 2011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李津 《午後和風》 43×38cm 紙本設色 2016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郝量 《殼》 145.5×92cm 重彩絹本 2010-2011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繪畫本身太難超越,卻是有確定性的標的

李蘇橋

收藏家、資深藝術品經紀人

所謂“繪畫已死”,說好聽一點是藝術家對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實踐,說難聽點就是繪畫本身太難超越了,搞得大家創作起來都沒信心了。不過對市場而言,對繪畫從來都是信心滿滿的,為什麼?因為藝術市場其實是很傳統和保守的領域,在這裡幸運女神眷顧的永遠是有錢人,而不是什麼藝術家和藝術。有錢人在投資領域的錢更多的砸向哪裡?很顯然,砸向有確定性的標的,繪畫就是這類資產標的。當然有錢人也會撒錢給其它藝術形式,不過就是看你撒一下嬌,變變花樣,看看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變為確定性。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尹朝陽 《晚山》 180×280cm 布面油畫 2017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李鬆鬆《唯物史觀》330×510cm 布面油畫 2014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陳飛 《今夜突然下起小雪——致可愛的老漢史崔特》 180×140cm 布面丙烯 2008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繪畫在此時只是享受到媒介上的便利而已

毛旭輝

藝術家

疫情發生之後,過去的計劃都不重要了,疫情過後都要被重新檢驗。繪畫在此時也僅僅是享受到媒材上的便利,在精神層面上沒有任何方便可言。繪畫和其他媒介類型的藝術一樣,都需要尋找新的創作契機,但什麼是新的,我尚且不清楚。

當然我相信,任何有價值的藝術都有其獨特的純粹性,並且純粹的涵義是廣闊的,不能做形而下的拘囿。在當代藝術的範疇中,藝術的影響力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觀念和媒材所分享,正如20世紀上半葉及之前的繪畫創造的驕傲被裝置、圖片所分享,“繪畫已死”是一種繪畫過時的哀嘆,是繪畫影響力被瓜分的無奈。現在說“繪畫已死”和疫情同置,是很可笑的。繪畫將會一直存在,但在未來以什麼方式存在仍不可預測。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毛旭輝《風化·靠背椅》 布面丙烯 220×200cm 2014-2015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毛旭輝《圭山·女人與馬》 86×90.5cm 布面油畫 1985

繪畫對我個人而言是有重要價值的,是一種自助的力量。繪畫更加個人性,更有人性。每個個體都方便操作,大小隨意、媒介多樣。繪畫的優越性使她擁有最長的發展史。繪畫也在居家範圍內存活下來,這就是繪畫的長處。繪畫可以有很大的作為,也可以有很小的意義。梵蒂岡博物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巨大壁畫,在教堂中向人們喻示宗教的意義。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 )、博納爾(Pierre Bonnard)的繪畫也有其居家的魅力和感染力。繪畫的張力層次是很豐富的。我不在乎繪畫死不死的問題,杜尚(Marcel Duchamp)就說過讓大家少畫點畫,但是杜尚之後依然產生了如此眾多的優秀畫家。

我現在每天最興奮的事情就是畫畫速寫、畫小幅面的油畫,證明自己沒有被疫情打垮。畫畫時,我專注於對象,忘記疫情的存在,讓自己從疫情中擺脫出來,陶醉在大自然光色的變化中。寫生使自己感覺到與世界同在。陽光、樹葉、小鳥、微風,能消除我的孤獨。多與大自然相處,人會活得更健康。此疫之後,扎堆、結群會成為我們主要反思的問題。全球化、共同體等概念也將被重新審視。而這些問題也將成為繪畫的問題。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毛旭輝近日寫生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不具體到人的藝術是虛幻的藝術

李大鈞

勢象空間創始人

繪畫性的問題還是讓畫家們和藝術評論家們去談吧。我是收藏家和經營者,不太關心這些泛泛的概念性的話題,因為如果不關心到具體的某一個藝術家的繪畫,或者他/她的藝術,實際上都無從說起。藝術不具體到人,就是虛幻的。藝術常在,但泛泛而稱的藝術分不出好和不好。具體到某一個藝術家的藝術,才能做出好和壞的判斷和區分。好繪畫可以有很多,不是用返璞歸真和純粹這樣的標準能說得清的。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賈靄力《瘋景》200×267cm 油彩畫布 2007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王玉平《維吾爾族姑娘3》150×190cm 油畫丙烯 2009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劉曉輝《無題-自由生長》 220×220cm ×3 布面油畫 2015-2017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卓越的繪畫是逆行者

趙半狄

藝術家

多年以前我也喊出過“繪畫死了”!今天看來,這怎麼都像是一種自我激勵 ——必須讓繪畫在我這死一次,才能讓自己放下熟悉的調色盤,放下被人讚譽的技巧,成為一個行動者。影像、時裝、電影、社會介入等……我成為了一個跨界的藝術運動員。

裡希特,作為罕見的集具象和抽象風格於一身的畫家,說實話,在繪畫上並沒給我什麼啟發;但另一層面卻給我鞭策:今天的藝術家可以是多維的,一個藝術家可以由多重碎片組成。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趙半狄 《中國湖C》 280×210cm 布面油畫 2015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趙半狄 《中國Party·肖邦》 390×290cm 布面油畫 2017

近兩三年,在我熱衷於創造一個個熱鬧的藝術派對的時候,另一個我回到畫室裡,踏實地坐在畫布面前。這是有原因的:與這個世界的交手之後,我逐漸對所謂"真相”感到失望,而更加在乎“表象”。繪畫,這位老情人,此時的歸來,有了新人的容貌。

我在乎繪畫的容貌,這是一切的開始!不准許倒敘,即使想要尋根溯源。抽象繪畫不在我的視野裡,因為她只是人類到過馬裡亞納海溝的標記。但有形象的繪畫卻依然可以閃光!形式和內容之間,緊張又曖昧,甚至催生裂變……我發現,如果美感卓越的話,一切主題、一切敘事就會流露出躲閃和害羞的樣子,多麼迷人!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趙半狄於2016年創作的自畫像《我的花園》 171×117cm 布面油畫 2016,他自我調侃很像現在隔離的樣子

疫情之下,“過時”的繪畫再迎生機?

趙半狄《塗口紅的女孩》170×109cm 布面油畫 1990

邏輯上說,卓越繪畫的辨識者和欣賞者屬於人群中的少數,很難與社會中網紅經濟和流量經濟相交集,即便在藝術的生態圈內部,與擁抱時代的多媒體、滲入式、虛擬現實及AI科技藝術相比,繪畫並不算“緊隨時代”的藝術樣式,更別提卓越的美感,一定是逆行者才有的氣味兒。

面對當下的全球疫情,面對今天的殘酷世界,我依然選擇卓越的美感,這是不道德的麼?

(文章來源於Hi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