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 江苏淮安古末口:不能忘却的城市之源

古末口,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皇冠国际小区西侧。《左传》记载:“哀九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春秋时代的周敬王34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出于运兵争霸中原的需要,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邗沟,其北端名为末口。末口自建成至明永乐13年,1900多年间,一直是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江淮甚至运河经济中心。邗沟是淮安城市文明的“源头”,其终点末口,可以说是淮安城市的起源。

城市记忆  | 江苏淮安古末口:不能忘却的城市之源

古末口碑亭

末口地处古淮河(古黄河)与古运河交叉口,南船北马,南征北战。古淮河是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北方强敌入侵。古运河一望无际的纵深与周边河网密集,湖荡太多,便于防御,便于隐藏。末口对于古代兵家来说,既可攻又可守,非常难得的战略要冲。

三国时,魏将陈登镇守末口,抵抗孙吴;邓艾也曾在这里屯兵,作伐吴的准备。东晋初年,大都督桓温在这里收集散兵游勇,积蓄力量以图北进。五代时,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曾驻兵末口,攻楚州城四十天才攻下。

在大宋政权南退的楚州保卫战中,将领赵立被金军炮石击中头颅身亡。战将李彦先部队先后三次在末口强行登陆救援赵立,都被金军击退。完颜昌带着六千精兵在末口,与李彦先不足三千的将士打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水上拼杀仗。在淮水中,李彦先部队不甘示弱,敢打敢拼,用船对船相撞的方式与金军同归于尽。终因寡不敌众,李彦先部队全军覆没。李彦先全家表示不当亡国奴,不做投降派,抱着一团,全部跳入末口附近淮水,壮烈殉国。

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在镇江黄天荡,大胜金兀术。金兀术乘黑夜突围逃跑。韩梁紧紧追击,直把金兵赶到淮河以北。此后他们驻守末口,以淮河为界,与金人对峙。韩世忠带兵不过三万,驻守末口十多年,金人不敢南犯。梁红玉是末口人,在驻守末口时不幸中箭身亡。后来淮安人在西门建旌武词,祭祀韩世忠;在末口建梁红玉祠。

城市记忆  | 江苏淮安古末口:不能忘却的城市之源

古末口

末口是连接运河与淮河的交通要道口,南来北往的船只均要通过末口。南方富庶的粮草等物资北上,特别是供应皇家生存的必需品,均要走末口这个特定的要道口。可以说,末口是维系中国大动脉运河的咽喉。可见,历史上末口是多么的繁华!

唐代淮安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末口就是天然良港。当时末口有个新罗坊,是新罗(今韩国)侨民的聚居区,他们在这里从事造船业和航海业。他们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名扬四海,外国人由华回国常特地来此订船,泉州、广州有时也有人来这里订船或租船。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高僧园仁法师入唐求法,三次经过淮安,均在新罗坊停留,由新罗人出面为他办理有关事务的交涉。

城市记忆  | 江苏淮安古末口:不能忘却的城市之源

古末口碑记

淮安的历任地方官员都在末口周边兴修水利,减少灾害,确保往来船只行驶安全。元末明初,运河漕运步入繁华期,解决好末口货运问题迫在眉睫。明洪武三年(1368年),淮安知府姚斌在淮城新城东门外建仁字坝,封堵末口,出入运河船只在坝前卸下货物,用辘轳绞拉过坝出入黄河。永乐二年(1404年),总理漕运陈瑄,在仁字坝以西又建造了义字坝。随后,又在末口的上游,兴建了礼字坝、智字坝、信字坝。至此,末口建成了仁、义、智、礼、信“五坝”。

“五坝”实际上就是货物转运码头。当时官方明确规定:官民商船北上,分别从不同的坝口盘坝过淮,用车辆运至清口后水运北上。漕船由仁、义二坝入淮;商船、民船由礼、智、信三坝入淮。由于“五坝”南来北往的官商云集,船舶排队,货运交易热火朝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港口城市,是当时淮安地区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千里运河最繁华处。永乐13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河道,西移邗沟。从此南北行驶的船只,不再经“五坝”过淮。由于货运不经“五坝”与黄河改道,使“五坝”逐渐毁坏、消失,以至于它们的名字,人们也久已忘却。惟有礼字坝一直保留至今。末口也就失去了1900年的辉煌。

末口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六百年,但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对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贡献永载史册。

作 者:陈伯新

编 辑:寒冰

城市记忆  | 江苏淮安古末口:不能忘却的城市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