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支持維新派嗎?他對維新派的態度是怎樣的?

南柯一場夢


李鴻章支不支持維新派根本不重要。

李鴻章是簽訂《馬關條約》的罪人,維新派根本不屑於李鴻章。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有個片段,維新派募集資金,朝廷很多大員都出了一筆錢,可偏偏李鴻章派人送的錢,康有為不接受,甚至把李鴻章派的人羞辱一番。這個片段可以說明李鴻章當時的處境,基層百姓基本可以忽略,維新派視李鴻章為罪人,朝廷裡面還有把李鴻章視為仇敵的翁同龢,(曾國藩、李鴻章曾經檢舉翁同龢兄長)李鴻章的淮系在朝廷內也難免狐假虎威,仗著李鴻章作威作福,所以,當時朝廷之內對李鴻章可以說是罵聲一片。如果不是慈禧力保李鴻章,李鴻章只能被殺以平眾怒。

李鴻章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李鴻章是不折不扣的後黨。所以光緒皇帝對李鴻章是厭惡的,最起碼不倚重,覺得有他沒他是一樣的。維新派當時是想邀請伊藤博文為清廷改革顧問即外相,而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的罪人,又是李鴻章的死對頭,而光緒維新派真的把伊藤博文邀請到北京,慈禧太后對此是很不爽的,因為清朝立國開始,就有滿漢相防的祖訓,慈禧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銘傳這樣的漢人都是掂量著用的,忠誠與否是慈禧考量的很大一部分。而光緒竟然想用伊藤博文。其實在慈禧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更何況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李鴻章見到德國首相俾斯麥,問了其兩個問題,道盡了李鴻章的無奈。

李鴻章;“如果一個做大臣的人想要給國家盡力辦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見都與他不合,合起來拉他的後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想按自己的想法辦事,該怎麼辦呢?”

俾斯麥;“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能獨攬大權,那還有什麼事辦不了?”

李鴻章;“比如現在有一個大臣,他的君主無論誰的話都聽,君主身邊那些大臣、侍從經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義干涉大事。要是這樣,這個大臣該怎麼辦呢?”

俾斯麥想了很久才說:“一個當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勞國事,估計沒有一個不被君主體諒的,唯獨在婦人女子手底下辦事,就不好說了。”

李鴻章心裡是希望維新派能成功的,沒有人願意去簽訂不平等條約,他也希望國家強大起來,然而他無法去改變什麼,李鴻章真的從曾國藩身上學到敢於任事,勇於任事。但維新派在清廷這艘破船上一番折騰,只能加速這艘船的滅亡,隨便一番折騰多少貴族的利益會受到影響。 慈禧怕喪失權利、貴族怕沒了鐵飯碗、而且很多人只是看著維新派要掌權,才依附過來。等到慈禧要廢維新派時,馬上和維新派劃清界限。


史爭朝夕


李鴻章支持維新變法,但不支持維新派。

甲午戰爭之後,變法圖強在清政府高層並不是忌諱,畢竟連日本都能輸,舊法的確不合時宜了。當時雖然有很多人反對變法,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變法。比如李鴻章、張之洞等漢臣,榮祿等滿臣就傾向改革。甚至於,就連慈禧也沒有明確反對過變法。


所以甲午之後,戊戌之前的兩年多時間,維新派在全國混得風生水起,很多官員都把寶押在他們身上。李鴻章也在這一時期向康有為的強學會捐過活動經費,以此鼓勵康梁晚輩變法圖強。只不過,康有為嫌李鴻章名聲太臭,沒有收他的銀子罷了。

後來光緒下決心變法,詢問慈禧態度,慈禧表示可以先試試。在慈禧看來,試試嘛,失敗了也沒什麼。反正是光緒在臺前搞,就算搞不成功,她也可以出來收拾殘局。為此她還在變法前給光緒鋪路,專門排除了一些頑固派大臣的阻擾。

只不過,她沒有想到,李鴻章這班老臣也沒有想到,光緒會玩的那麼過火。以至於最後大家都不想支持維新派變法了。

眾所周知,清朝戊戌變法的參考對象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可決定變法前,光緒對日本的情況不瞭解,明治維新是怎麼推行的,他一點也不清楚。他所知道的明治維新,全是康有為轉述的。而康有這個人,又不是善茬。

他為了達到強推變法的目的,經常故意給光緒傳播虛假信息。

比如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本人實際上只是一個提線木偶,真正的改革操盤手是日本當時的倒幕派。



但康有為卻故意不跟光緒說,他給光緒傳遞的信息是明治英明神武,一宣佈改革,日本就改革成功了。這導致光緒對變法的困難程度沒有清醒認識,錯誤政策後來接連出現。

還比如說,明治維新能推行有一個基礎,那就是立憲。天皇先立誓“萬機決於公議”,然後藩閥政府的臣子才起誓效忠天皇的。在這種關係下,天皇也要受憲法約束,天皇也不能比憲法大。國家大事,天皇要跟大家一起商量著來。



明面上看,天皇受憲法約束,他吃虧了。但天皇是光桿司令,他手上又沒兵。如果各地藩閥不支持他,他憑什麼改革?所以,無論當時日本的藩閥是真心認為立憲好,還是借立憲來綁架天皇。立憲都有極現實的意義。

那就是——圍繞在天皇身邊的人很多,天皇並不是孤家寡人。誰反對維新變法,只要明治天皇一聲令下,藩閥就出兵剿滅反對派。

但康有為為了強推變法,他卻故意不跟光緒講這個事。因為怕講了,光緒可能就不想維新變法了。畢竟“萬機決於公議”,這對於一個清朝皇帝來講,有點不能接受。(戊戌變法的內容裡面沒有一條跟立憲有關)

或者說,如果光緒不想改革了,康有為想借機爬上去的美夢,就碎了。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順風的。改革,也從來都是要經歷重重困難的。光緒對此是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的身邊本來也沒有多少人幫助他落實改革,他本來就是光桿司令。

他被康有為一通忽悠,以為明治維新是明治一個人的英明神武,上下一心,輕輕鬆鬆就把改革搞定了。他這麼想,戊戌變法能成功就是見鬼了。大家肯定都不會服從他。甚至於說,萬一逼急了,有些人還會造反。

所以,從此時開始,早先還對改革有支持意向的老臣就都與維新派保持了距離。他們本身並不反對改革,只不過,他們憑嗅覺感知到,這場改革不可能成功。還是要與維新派保持一定距離才好。

後來光緒的改革果然碰了釘子。慈禧為了給光緒“剎車”,便逼迫光緒連下三諭,把京津地區的軍政大員穩住。不至於搞到後面不可收拾。但就這一下,便讓頑固派看到了希望。這些人紛紛跑到頤和園求慈禧回宮主持大局。局勢瞬間就就微妙了。

看到這個情況,康有為急了。於是,他就開始把矛頭指向慈禧。在他看來,似乎只要把慈禧搞掉,改革就能成功。

為此,他強逼畢永年充當“敢死隊長”,強逼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勸袁用武力逼宮。

其實對袁世凱這個人,康黨中人都說袁世凱不可信。但康有為固執己見,他信任袁。結果袁世凱最後告密,把他們都賣了。



而袁世凱告密的結果,就是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徹底破裂。

儘管說,康有為勸袁世凱武力逼宮的事,光緒並不知道。但光緒不知道這件事,慈禧也不知道。在慈禧看來,不是康有為想搞死自己,而是光緒想搞死自己。

光緒被自作主張的康有為害慘了。

另外慈禧與光緒決裂,還不僅僅是因為康有為想武力逼宮。當時康有為還幹了件讓她不能忍的事。那就是,他向光緒大力推薦伊藤博文擔任宰相,並倡議清朝與日本“合邦”。

所謂“合邦”,不過就是藉口。這個建議實際上就是賣國。也就是說,康有為為了實現自己的權欲,不惜賣國。

慈禧不是個愛國者,但國家是她的,誰出賣國家利益,那就是出賣她的利益。所以她不能容康有為,也不能容光緒。事態發展到這裡,戊戌變法可以說,百分百不會成功了。

慈禧的態度一向很重要。如果她不支持變法改革,別人自然也不敢有意見。所以,儘管李鴻章、榮祿等人並不反對變法,但此時他也只能站在慈禧一邊,堅決的反對維新派。

他們的這種反對,並不是反對變法,只是純粹的站隊而已。在光緒和慈禧之間,他們決定還是站慈禧。

光緒這個人,怎麼說呢?有志氣,但性子太急了,沒有城府,水平也不太行。註定成不了大事。老臣們站慈禧,很顯然,是個明智之舉。



戊戌變法失敗後,下野的李鴻章被任命為兩廣總督。臨行之前,他按例去給慈禧謝恩。

慈禧見到他,拿出一個摺子,說有人彈劾你是康黨,然後把摺子給他看。

在這之前,慈禧殺了一批人,所以此時大家都是人心惶惶,怕被貼上康黨標籤。面對慈禧的質問,這要是換作別人,早就磕頭謝罪了,但李鴻章拿過摺子看完後,毫不畏懼的說道: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何待今日?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

慈禧聽完有點意外,但也沒他的治罪。畢竟這個時候,大清江山搖搖欲墜。李鴻章究竟是不是康黨,並不重要。在慈禧看來,戊戌政變的核心是逼迫大臣在她與光緒之間選邊站。而不是在該不該變法的問題上選邊站。

1901年,慈禧決定實行新政。新政的內容與戊戌變法近似,且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但李鴻章此時已經去世了。


Mer86


李鴻章非常支持維新派,只不過維新派和李鴻章之間發生過不愉快的事,但是李鴻章在維新變法失敗後,卻挺身而出支持維新派。

李鴻章支持維新派,這是從政治主張上來說的。維新派的變法觀點和李鴻章辦洋務在某些程度上不謀而合。維新派的很多主張是李鴻章想提而不敢提,想說而不敢說的。

因為甲午戰爭以前,朝廷裡面保守派勢力過大,李鴻章想辦銀行,結果被翁同龢給攪黃了。李鴻章想修鐵路,結果反對聲音太大,鐵路修建了,只能用馬來拉車。

而維新派直接主張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維新派的政治主張上邁的步子比李鴻章大多了,而且維新派面臨的環境也比洋務派李鴻章要好多了,因為甲午戰敗,改革變法成為了朝野上下的共同語言。維新派成了各方勢力拉攏的對象,比如翁同龢結交康有為,張之洞結交譚嗣同,袁世凱和維新派稱兄道弟。

而李鴻章也不甘寂寞,當康有為成立強學會,李鴻章也派人過去捐贈了一千兩銀子,表示支持維新派。可是康有為拒絕了,而且是不留情面的拒絕:“賣國賊的銀子還是算了吧!”李鴻章當時因為簽訂《馬關條約》名聲不好,如此拒絕也有失風度。

李鴻章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在宦海沉浮幾十年,對朝廷形勢十分透徹,他通過這件事就明白了,維新派這夥人做事不講情面,太過極端,維新運動恐怕是不長久。當維新派搞戊戌變法的時候,李鴻章在賢良寺避風頭,對朝廷的事不聞不問。

結果維新派的政策太激進,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改革變法寸步難行,結果康有為劍走偏鋒,出了一條愚蠢的計策——圍園殺後,而且還讓袁世凱執行。結果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皇帝被囚禁,朝廷下令追殺維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梁出逃外國,躲過一劫。

當然維新派不給李鴻章面子,但是李鴻章還是很同情維新派。戊戌政變後,日本的伊藤博文來中國訪問,李鴻章接見伊藤博文的時候表達了對維新派的同情:“論其罪狀,無非煽惑人心,致於眾怒。”

而且李鴻章對康有為改革大清腐朽的體制很是佩服,曾經多次對人說:“康有為吾不如也,廢制之事,吾欲為數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

後來抓捕維新派的運動擴大了,連李鴻章也被彈劾是康黨。慈禧太后就問李鴻章,到底是不是康黨。李鴻章沒有迴避耍滑頭,而是直接回答:“臣實是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

後來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慈禧太后下令李鴻章挖了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李鴻章並沒有執行慈禧太后的命令,當人問起對維新派康有為的事情,李鴻章幾乎沒有考慮,就再次脫口而出:“朝廷意抓康黨,爾等無需怕,吾即是康黨。”

李鴻章對康有為、梁啟超還是很關心的,當得知康有為、梁啟超在日本過得很不如意。李鴻章又寫信勉勵他們:“精研西學,歷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可以說李鴻章還是很支持維新派的變法,這是因為李鴻章當年辦事被處處掣肘,施展不開手腳,好多事情不敢提,不敢說,而維新派卻說了出來,這恐怕是李鴻章同情甚至保護維新派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