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01

明朝末年,杭州城常年游荡着一个乞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当然也没兴趣去打听。

毕竟,大家都忙着挣钱,谁有闲心去打听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乞丐?

乞丐白天在城里讨点残汤剩饭,晚上就住在城南郊外的破庙里,倒也习以为常。

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乞丐拎着破褡裢蹒跚着推开庙门,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只瘦骨嶙峋的猴子,坐在墙角可怜巴巴地望着他,深凹的眼眶里,透着恐惧和恓惶。

乞丐见状,长叹一声:“我也是孤身一人,莫非你这野猴也是无家可归?罢罢罢!你若不嫌弃,咱俩就搭个伙得了!”。

那猴子见乞丐并没有伤害它的举动,壮着胆子走到他面前,伸出了脏兮兮的前爪,似有讨食之意。

乞丐从褡裢里摸出两个饭团递给它,那猴子赶紧接住囫囵吞了。

乞丐孤身住在这破庙里,难得开口说话。

如今有了这猴子的陪伴,乞丐便将每天的见闻说与这猴子听,也不管它是否听懂。

而那猴子也颇通人性,每当乞丐絮絮叨叨地说话时,它便盯着乞丐,一副很投入的神情。

几个月下来,一人一猴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乞丐早年学过一段时间的木偶戏,只是没有机会展现。

如今看这猴子性情机灵,便试着教它敲锣、翻跟头,没多长时间,这猴子便学会了一身卖艺的本事。

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02

从此,乞丐就带着猴子到杭州城表演,靠些小把戏倒也能挣些小钱,日子比走街串巷地乞讨要强百倍。

挣了钱的乞丐,也没忘记猴子的功劳,隔三差五就买些荤菜,还特意多分给猴子一些,得到主人的犒赏,猴子表演的时候也越发卖力。

久而久之,乞丐就将这猴子当成自家儿子一般,经常给它梳洗,一年四季形影不离,如此一过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后,乞丐已经五十多岁了,由于长期粗劣的饮食,再加上一场大病让他没有力气再上街。

猴子见状,就独自背着铜锣,到人多的地方卖艺乞讨。

几个跟头翻下来,看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猴子就学着人的模样向围观的人群跪拜,随后拿着铜锣起身向观众要钱。

猴子卖艺本就稀奇,还能伸手要钱,众人无不惊奇,掏钱时倒也不吝啬,靠着这些打赏,乞丐又挺了几个月,终于还是因为年老体衰病死了。

看着乞丐没了气息,猴子围着尸身转了几圈,当场痛哭不已,那凄厉的叫声,让人听得心头发毛。

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03

第二天一早,猴子就跑到大街上,不过这一次它没有卖艺,反而对着围观的人一边叩头一边跪拜,然后向他们讨钱,不一会儿就筹了一碗铜钱。

猴子将铜钱捧着一路前奔,熟悉它的人看它这次没有回破庙,感到非常诧异,就尾随着看它究竟有何举动。

来到棺材店前,那猴子将一碗铜钱往柜前一放,随后拍着棺材,吱吱地扯着店主的衣角不放。店主以为它是来捣乱的,便将它撵走,谁料反复几次那猴子都折返了回来。

店主起初不解,这才看出来这猴子是来买棺材的。

虽然这钱也不错,也不知道它为谁买,但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怕坏了口碑,店主还是勉强选了一副薄皮棺材,叫伙计抬到门口。

猴子还是不走,它专挑街上的壮汉,抱住人家的大腿,然后拍着棺材,路人纷纷不解。

店主看出了猴子的心思,就再给伙计几个铜钱,让他们跟着猴子身后,将棺材运走。

几个伙计和一群围观的路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跟着猴子,来到了破庙前,直到这时,众人才发现乞丐已经过世,大伙儿便七手八脚地将他收敛于棺内,在附近刨了个深坑,草草地安葬了。

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几天后,这猴子又到城里乞讨了几样食物,摆在乞丐葬身的土堆前,像人一样跪拜哭诉了一番。

接着它又在周围捡了些干柴,点燃后将乞丐平日卖艺的家伙什都扔了进去。

城中有人看到火光冲天,以为发生了有人纵火,却见那猴子围在火堆前不住地哀泣。

就在众人为此唏嘘不已时,那猴子突然纵身一跃,跳入了熊熊火焰之中…

待火堆熄灭后,众人收拾了猴子的遗骸,将它埋在乞丐坟前,后来这里就被称作“义猴冢”。

作为动物界类最高等的种群,灵长类动物的智商是超出寻常人想象的。

这只猴,比悟空讲义气…

义猴的故事出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虽然知名度没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那么高,但义猴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比猴精孙悟空要高出不少。

虽然在花果山时,和牛魔王义结金兰,声称要患难与共,然而为了一柄芭蕉扇,孙大圣也不惜对昔日的结拜兄弟兵戈相向。

人这一辈子,只要关系到名利,谁又能安然地置身事外呢?

古人用猴子来做比喻,更多是一种奢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