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文/严肃黑糖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小丑》大放异彩。

这部《小丑》是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自编自导的全新的故事,他给了“小丑”这个漫画中的反面角色一个全新的起源: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被歧视的边缘人,因为在不断下沉的世界不被承认而走向毁灭。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就业率低下,哥谭市市民们在怨气和失望中苦苦挣脱。

患有精神疾病的亚瑟.弗莱克从小和母亲生活在社会底层,靠扮演小丑为生的他经常遭受欺侮和歧视,亚瑟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他不断的努力,结果收获的只有更多的嘲笑,最终亚瑟的精神走向崩溃,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 并引起市民的暴动……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无论是在漫画《蝙蝠侠》中,还是在2008年面世的图像小说《小丑》中,小丑这个角色都是一个疯狂的、恶的纯粹、彻底的反面角色。

而在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他深入探讨了“小丑成为小丑”的原因,给了他的作恶“一个正当理由”,因此也让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更加迷人。

想要理解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的意义,就要先了解“小丑”这个西方经典艺术原型的来源和演化。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起源于欧洲宫廷的“小丑”

电影《小丑》的英文名是joker, 而不是clown, joker 又称为fool, 译成中文叫做“弄臣”更为恰当。

而“弄臣”的出现可以上溯到1000年以前。

中世纪开始,欧洲宫廷中就会“圈养”一些精神不正常、或者身体残疾的人充当笑料,比如侏儒、弱智、肥胖症、巨人症患者和黑人,这些人被统称为“弄臣”或”愚人“,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基督教中被视为一种美德。

很多古典名画中都出现过“弄臣”的形象,比如17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宫娥》,画面右下方就出现了患有侏儒症的成年女性。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12世纪左右,“弄臣”作为宫廷丑角的形象开始慢慢定型,他们要会模仿、会表演喜剧、会杂耍。表演时他们常常要画着夸张的妆,戴着垂耳帽子,穿着怪异服装。

“弄臣”的主要工作就是被嘲笑、被欺凌,地位极其低贱。

在宫廷之外,人们也开始把有精神疾病的人统称为“fool”或“joker”,作为“愚蠢”的标记,他们被强制穿上小丑服。

这种“丑角”就是脑袋有问题的“愚人”的联想持续了几个世纪,“joker ” 自然饱受社会的歧视和偏见。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那么joker 是不是就很可怜?

其实也未必!

因为作为传统,joker 一直享有一项“愚者的自由权”。

一个人只要被认定为傻子,穿上了那身制服,不论对谁造成伤害都不会被追究责任。因为这项特权,很多人会借joker的嘴说出对王侯贵族而言刺耳的真相,甚至还出现了为了畅所欲言而故意拌成joker的“聪明人”。

在黑暗的中世纪,精神正常的智者,只能借助joker这一隐形外衣来保全自己,慢慢的,一个joker是真疯还是假疯,或者只是选择了用疯狂应对“疯狂”,用疾病应对“疾病”已经很难辨得清。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艺术形象里的“丑角”

到了16世纪,丑角作为即兴喜剧中的一个常规人物开始正式登上舞台,但是此时的即兴喜剧却被贵族视为粗俗玩意儿而抛弃,变成了彻底的底层人的娱乐。

直到19世纪,一个天才的演员杜布拉出现在巴黎,他凭借雪白的脸,宽松的白衣,盖住头发的小帽子的标志性装扮,通过宛如舞蹈的、富有仪式的哑剧,重新塑造了丑角的形象。

一个无论做什么都会犯错,滑稽搞笑的丑角,同时也是一位忧郁的梦想家,这就是我们现代经常看到的“悲伤的小丑”的形象的诞生。

这时的joker、clown都以丑角的形式确定下来,他们逐渐成为纯洁、浪漫的象征,成为不被认可的艺术家,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或者因为得不到爱情,才会走向歧途,继而引发令人痛心的自我毁灭。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迷人”的反派

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迷人的反派,他们强大的个人魅力甚至盖过了主角的光环。

从早年《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到这几年超级英雄电影里的小丑、小丑女和灭霸,这些反派们无不有着偏执的个性,与外表反差极大的内心世界,质疑一切的勇气和破坏旧秩序的决心。

如果说超级英雄们代表的是我们所处社会的表面现象,那么这些反派们就是表面下不被察觉的混乱,他们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在残暴和疯狂之外,他们也一针见血地说出所有人视而不见的真相!

反派们有说出真相的“愚者的自由权”,他们总能让我们直面生活中的恐怖,欢笑背后的残忍。

“正义与邪恶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理智和疯狂往往互为表里。”

堪比“汉尼拔”的迷人反派,《小丑》受欢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joker这个词的英文原意也很有意思,从“爱开玩笑的人,到蠢货,废人,(纸牌游戏中的)王牌、鬼牌。

这些意义恰好组成了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

小丑是个精神病人、失败者、变态、凶手,他是别人眼里的蠢货、废物,他想给别人讲笑话,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但是自己却活成了一个笑话。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丑在富兰克林的节目里自己说出了答案:因为富人从不站在穷人角度想问题。

没有人想要知道像小丑这样的失败者生活如何?心情怎么样?脑袋里会想些什么?

对失败者,人们唯一想说的话只是:为什么不努力一点?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拥有。

所以,只要人们都还在不顾一切的追求绝对意义上的“成功”,这个社会就会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小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