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在20世紀50年代的館員裡,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經歷了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個時期,中間還在偽滿洲國任過事,人生豐富多亮點。他就是在清朝中過進士,在清末、民國任過各級官吏,編撰過若干著述,併為國家做過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館員的周沆先生,他是貴州省文史研究館中唯一的進士館員。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周沆 (圖片源自網絡)

周沆,字季貞,號遁雯,貴州遵義人,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幼隨父就學湖南嶽麓書院、湘山經堂。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二十一年(1895年)成進士,以主事在戶部陝西司行走。後因丁父憂,居湖南長沙草門。二十六年(1900年)復官後歷任雲南鄉試考官及浪穹(今洱源)、蒙自、文山等縣知縣。三十二年(1906年),奉命參與中緬野人山一帶邊界勘察,繪製地圖,有功而被朝廷加三品銜,擢升雲南澄江知府。宣統二年(1910年),參與籌建雲南講武堂,並任副總辦(副校長)。雲南辛亥起義成功,任雲南大漢軍政府外交司司長。

民國元年(1912年)3月,周沆隨唐繼堯滇軍進入貴陽。滇軍顛覆貴州大漢軍政府成立臨時都督府,唐繼堯任都督,周沆為政務長,後唐繼堯又委任周沆為黔東觀察使。次年下半年,唐繼堯就任雲南都督,周沆隨行回滇,任雲南都督府高等顧問。民國3年(1914年),改任蒙自道道尹。民國4年(1916年)後,周沆先後任海南瓊崖道道尹、北洋政府國務院名譽顧問、陝西漢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書長等職。民國14年(1925年),任北京政府臨時參政院參政。民國15年(1926年),周西成主黔,任命周沆為貴州駐京代表。民國20年(1931年),周沆在北平師範大學任教。次年,偽滿洲國建立,周沆應邀出任中東鐵路理事。抗日戰爭勝利後,周沆受何應欽之聘,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顧問。民國36年(1947年),任雲南第八公路局顧問,次年返回家鄉遵義。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沆與牟琳、張肇奎等地方紳士成立維持會並任副會長,維持遵義秩序,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新中國成立後,周沆為遵義市政協特邀代表。195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7年,病逝於家,時年83歲。

周沆政務之餘,勤於著述。他任中東鐵路理事不到一年即辭職,靜心研究明清史、東北史、滿族史。平生著有《淚羅吊靈均》、《讀窮碑釋峋縷》、《(光緒)浪穹縣誌略》、《中華民國省區縣名歌括》、《滿洲國水道源流考略》、《滿洲編年紀要》、《牂柯館紀》和《印山草堂劫餘吟草》、《雲南片馬考察記》、《壬辰季貞六十九歲生日自述》等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書稿,有的已經付梓傳世。周沆曾自撰《墓誌銘》,其《牂牁館紀》是為貴州留下的一部重要文獻,字數不多,但史料價值特大。要研究貴州在北京的會館歷史,可作為第一手資料的主要參考,即是周沆所編著的這本書。是書在民國38年(1949年)出版後,再未重印,存世較少,建議有關部門考慮整理後出版,以供研究者使用。而周沆的《滿洲編年紀要》一書八萬餘字,學術價值較大,完稿後一直未刊印,僅有稿本一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1995年,該書作為國家重要古籍文獻,列入《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彙刊》影印出版,周沆則是被列入這部中國史學名家重大史籍彙刊的唯一貴州籍學者。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周沆作為歷經三代的老人,經歷傳奇,他的一生有多處值得紀念和研究的地方,特作二三簡述。

其一,是為維護國家主權做出較大貢獻。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周沆在雲南為官,奉命前往中緬野人山一帶邊界勘察,並參與繪製地圖。他發現在此之前的中英會勘中,英方不但將中國高黎貢山名稱定為高良工山,並在測量上有重大的差錯,使中國領土有較大損失。情況經報請朝廷後,促成雙方重新勘測,為中國收回國土1000 餘平方公里。事成後,清廷嘉獎周沆加三品銜,並擢升雲南澄江府知府。有關史料記載曾表明:“清朝多為割地賠款,史上收回國土僅有周沆一人也。”即指這事。1955年,緬甸侵擾中國邊境,周沆上書國務院周恩來總理,附呈當時撰寫之《雲南片馬考察記》,陳述中緬邊界北段片馬、野人山等實地考察史實情況,以助外交部門與對方談判,外交部特致函感謝。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通過和緬甸政府談判,締結《中緬邊界條約》,解決了中緬兩國片馬邊界問題,而周沆則是捍衛這一國家主權的先輩前驅。

其二,是與蔡鍔有關。蔡鍔在任雲南都督時,周沆任政務司司長,曾與之共事。

民國4年(1915年)蔡鍔從北京出走,經日本、安南(今越南)改乘滇越火車再經河口、蒙自、開遠轉返昆明。時周沆正好任蒙自道道尹,蔡鍔乘坐火車也正好從蒙自過。後史學界有蔡鍔在蒙自遇刺一說,而隨即便有周沆奉袁世凱命“謀殺蔡鍔”之說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貴州有的新編地方誌和文史資料也持此觀點,並將此說擴散,因而引起一些文史研究者對周沆這段歷史的質疑,“刺殺蔡鍔”亦遂成為周沆歷史上的一段公案。但近年來,國內多數近代史史學家經過多方考證和研究,認為周沆“刺殺蔡鍔”,沒有較多的史料證明即準確科學的依據來佐證,提出此說的人有偏錯之嫌。並認為在護國運動中,周沆因與蔡鍔有相惜相助的關係,曾保護蔡鍔進入雲南,並阻止過唐繼堯密謀刺蔡鍔,在這一點上,周沆應該是有功勞的。其實周沆本人對這段歷史早就有較為清楚的說明,其言曰“上面要我去(攔截)蔡鍔。在火車上,我找到了蔡鍔,當時他已說不出話來了,聲音嘶啞……,是我把他放過去的。後來有人要捉拿我,由法國人護送我乘滇越鐵路的火車過了河口到了越南老街,我已走脫,火車再倒回河口受檢查。以後我經過香港到了上海。”(參見《遵義文史資料》1986年第九輯周建初《周沆放蔡鍔入滇口述》;1984年第八輯周沆遺作《季貞國變去官自述》)。周沆究竟殺沒殺蔡鍔,還是放蔡鍔入滇,引來殺身之禍,此事究竟如何,孰對孰錯,至今雖無完全定論,但“刺殺”一說應該不再提起,以免以訛傳訛,誤歷史人物一生。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待更多的歷史資料來證明,以及深入研究研究。筆者作為貴州後學,也將努力做這方面的探討,以還原歷史真相,還周沆先生清白。

其三,是在抗日戰爭中做過貢獻。民國26年(1937年),經過中國軍隊與日軍的殊死戰鬥,北平終於淪陷。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在撤退前夕,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何應欽令,邀請北平九門地區各派一名代表和日本軍隊談判,要求日本軍隊在國民革命軍撤退前,除保證部隊完整撤退外,必須保護北平眾多古建築和文物。宋哲元將這一重任委託給周沆,要他任九門首席代表,與日軍談判。經過周沆等人的努力和抗爭,日軍同意中方要求,千年古都北平多數古建築和文物也得以保存。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感謝周沆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何應欽多次看望周沆,並聘72歲高齡的周沆為北平第四公路局顧問,以解決其生活所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沆在遵義幸福地度過他安穩、平凡的晚年。其自撰《墓誌銘》,充分表明了他的心聲。其《墓誌銘序》曰:

光緒甲午恩科,予聯捷成進士,戶部主事,外補雲南彌勒縣知縣。迭膺繁據,兩舉循良。丙午中英會滇緬界,畫至高黎貢山片馬地方,滇人誓死力拒,派予複查,深入野人山,蒐集證據呈部,照會英使另勘,此案遂為國際重視。澄江府知府補用道,宣統辛亥在雲南府任,國變去官。歲次甲午,會試重逢,遵義二百餘年科第中僅有之一人矣。予周氏名沆,字季貞,晚取遁世無悶義,號遁叟。子四孫九,書其經過而勒諸石。其銘曰:科名客,風塵吏,說甚麼鄉會重逢今又是。裘敝貂,櫪伏驥,那堪回首平生事。嘔心血,剩得幾篇文字。最難忘野人山查界記,沒世無稱君子懼。論定蓋棺任譭譽,六尺鐫碑垂後裔。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周沆眾多著述中,具有特點的有兩種。

一是《中華民國省區縣名歌括》,這是一部題材、體裁較為特殊的著作,周沆以詩或稱之為歌詞的形式,將當時中華民國各省區縣名編成一首首歌詞傳世,其目的是讓老百姓通過誦讀,可以輕易地記住中國各省區縣名稱,也可使學校學生增長知識。是書正文按中華民國、京師及當時之河北等22省,熱河、察哈爾、綏遠、西康4特區順序排列,以各省區所屬各縣名稱串成七言一句歌一首,句數長短不一,有的十餘句,有的數十句,均為雙數,以4個特別區最短,河北、山東、四川、廣東等大省最長。每個省前有行政區劃地圖一幅,歌后為該省所屬各縣名稱,下有註釋,說明該縣隸屬何府州,或原由何縣改名。另,因當時青海、西藏、內外蒙古均未建縣,故未編歌詞,僅作簡短歷史沿革之說明。是書簡單易記,通俗易懂。民國17年(1928年)南北統一不久編成,故各省縣名及區劃,均以是年以前公佈的資料為準。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是書因與貴州有關,特錄《中華民國省區縣名歌括·貴州省》以饗讀者。其歌曰:

貴州古稱黔中郡,黔省之名由此定。富藏於地礦產饒,八十一縣多山境。省會所在為貴陽,息烽修文有紫江。龍里貴定廣順縣,定番長寨與大塘。舊有一廳號羅斛,平越甕安餘慶錄。湄潭縣接遵義西,桐梓大道通巴蜀。綏陽正安到仁懷,鰼水增置實應該。都勻麻哈荔波縣,爐山獨山三合來。都江丹江與八寨,平舟都是黔中界。鎮遠黃平施秉東,邛水臺拱天柱在。劍河青溪系我思,玉屏銅仁入省溪。江口以北松桃遠,思南婺川沿河司。德江印江及後屏,石阡鳳泉過黎平。下江永從從此渡,榕江江畔列錦屏。談罷貴東又貴西,畢節赤水皆要區。安順普定過清鎮,鎮寧平壩紫雲棲。大定黔西赴織金,水城西去向威寧。南籠普安關嶺側,郎岱貞豐與冊亨。縣名本已號安南,一著爭先勝一盤。都說興仁興義好,興仁興義兆民安。

以下即縣名,縣名後註釋即周沆原注:貴陽縣貴陽府改(任索按:民國30年,置貴陽市,於花溪置貴築縣,新中國成立後貴築縣劃入市區後於其地置花溪區。),遵義縣遵義府改,都勻縣都勻府改,鎮遠縣鎮遠府改,思縣思州府改(任索按:即今岑鞏縣,民國21年改名。),銅仁縣銅仁府改,思南縣思南府改,石阡縣石阡府改,黎平縣黎平府改,安順縣安順府改,大定縣大定府改(任索按:即今大方縣,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南籠縣興義府改(任索按:即今安龍縣,民國11年改名。),平越縣平越直隸州改(任索按:即今福泉縣,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羅斛縣羅斛廳改(任索按:即今羅甸縣,民國21年改名),都江縣都江廳改(任索按:即今三都縣,民國30年改名。),丹江縣丹江廳改(任索按:即今丹寨縣,),八寨縣八寨廳改,臺拱縣臺拱廳改(任索按:即今臺江縣,民國30年改名。),劍河縣清江廳改,松桃縣松桃直隸廳改,下江縣下江廳改(任索按:即今從江縣,民國30年改名。),榕江縣古州廳改,赤水縣仁懷直隸廳改,紫雲縣歸化廳改,水城縣水城廳改,郎岱縣郎岱廳改,盤縣普安直隸廳改,紫江縣開州改(任索按:即今開陽縣,民國19年改名。),廣順縣廣順州改,定番縣定番州改(任索按:即今惠水縣,民國30年改名。),正安縣正安州改,麻哈縣麻哈州改(任索按:即今麻江縣,民國19年改名。),獨山縣獨山州改,黃平縣黃平州改,鎮寧縣鎮寧州改,黔西縣黔西州改,威寧縣威寧州改,關嶺縣永寧州改,貞豐縣貞豐州改,息烽縣貴築縣改,長寨縣廣順縣境析置(任索按:即今長順縣,民國30年改名。),大塘縣定番縣境析置(任索按:即今平塘縣,民國30年改名。),鰼水縣仁懷縣境析置(任索按:即今習水縣,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平舟縣都勻縣改(任索按:即今平塘縣地,民國30年與原大塘縣合併,改名平塘縣。),爐山縣清平縣改(任索按:即今凱里縣屬地,新中國成立後併入。),三合縣獨山縣境析置(任索按:即今三都縣地,民國30年併入。),邛水縣鎮遠縣改(任索按:即今三穗縣,民國16年改名。),省溪縣銅仁府屬省溪司地方(任索按:即今萬山特區,民國30年廢省溪縣,分其地入銅仁、玉屏兩縣,新中國成立後復於其地置萬山縣,後改名萬山特區。),江口縣銅仁縣改,沿河縣思南府屬沿河司地方,德江縣安化縣改,後坪縣婺川縣境析置(任索按:民國30年省該縣,地劃入沿河、婺川二縣。),鳳泉縣龍泉縣改(任索按:即今鳳岡縣,民國21年改名。),錦屏縣開泰縣改,平壩縣安平縣改,織金縣平遠縣改,冊亨縣貞豐縣境析置。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二是《牂牁館紀》,這是一本關於貴州各個時期在北京修建會館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編撰於民國31年(1942年),33年(1945年)完稿,35年(1944年)曾先油印出版,但數量不多,旋即告罄。37年(1948年),在貴州工商界知名人士華問渠資助下,貴陽文通書局將之鉛印出版,使是書得以傳播,惜印數也不多,現只有相關圖書館、博物館有藏。《牂牁館紀》為章節體資料書,前有貴州安順楊覃生字恩元《牂牁紀事序》一、周沆《牂牁館紀刊行記》一,周沆《牂牁館紀油印記》一;然後是《牂牁館紀卷首》,中有有貴陽邢端字冕之《牂牁館紀序》一,周沆《概略》一;再次即該書目錄,計一序(即邢端序)、一概略(即周沆概略)、十四章;再次即正文。第一章敘大蔣家衚衕貴州會館,第二至第六章敘櫻桃斜街貴州會館(包括老館、新館),第七章敘棉花七條衚衕貴州會館,第八章敘南橫街貴州會館。此八章,每一章名後為周沆所撰本章所涉及會館的簡單介紹,後即錄貴州鄉賢撰寫的碑記,如第一章大蔣家衚衕貴州會館收錄明丘禾實《新建貴州會館碑記》,為最早的碑記;王枟《重修貴州東館碑記》。餘幾章碑記則是周國柱、李泰交、陳法、朱啟鈐、郭石渠、朱樹、魏鴻、李端棻等鄉賢撰寫。此八章及後之第九至十三章正文後均有《題名述略》(還有《爵秩題名述略》、《捐款題名述略》),是周沆對各章中出現的人名進行詮釋,以明涉事鄉人姓名、字號、官職等。第九章至十四章,為相關會館的文字資料,如《賀有章捐建廣安門大街貴州西館考證及館之現狀》、《貴州旅京同鄉會董事會規則》等。本書最具特點及價值的是各章之《碑記》和《題名述略》,前者可知所建各時期會館的歷史沿革、房產建築等,後者則可知當時與會館有密切聯繫之各位鄉賢,是研究貴州歷史人物的參考資料。另外,書中收錄的明代丘禾實《碑記》,較為珍貴。該碑記原載丘禾實《循陔園文集》,曾為清代禁書抽出,世間罕見傳本,王枟在康熙年間撰寫《重修貴州東館碑記》時亦未見到,直至200餘年後才被紫江朱啟鈐搜得,被周沆補進《牂牁館紀》,得以保存。故周沆、朱啟鈐等鄉賢前輩維護鄉邦文獻,功闕大矣。

來源: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撰文:王任索 張成義

編輯:譚笑

責編:李佳

編審:鐵流

貴州唯一一位“進士館員”,這位83歲老人一生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