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好時節 茶香依舊笑語新

村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大坡茶場製茶車間製作春茶。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茶農在採茶。

春茶吐新綠,茶農採摘忙。隨著全國各地溫度穩定回升,各茶區陸續進入全面採摘期。小小一片葉子,是茶產業的承載,更是茶文化的寄託。受疫情影響,名優春茶儘管仍是今年市場的主流,但消費需求不足成為一大挑戰。當下,茶產業正迎來新業態新模式的洗禮,茶文化也伴隨“走出去”而謀求更大空間。

一杯好茶造福八方

充足的光照與充沛的雨水使茶樹迅速萌發抽芽,採茶人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清明穀雨之間,記者走進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南豐村的雲臺山茶葉基地,一行行鬱鬱蔥蔥的茶樹映入眼簾,蒼翠欲滴,幾十名採茶人穿梭期間,採摘著新鮮的茶青。基地海拔1000多米,常年濃霧瀰漫。“開園以來,我每天靠採茶收入近百元,手腳伶俐的收入更高。”採茶人鍾曉桂說。

依託天然的生態優勢,南豐村大力發展茶產業,並引進製茶企業輻射帶動茶葉基地,60多戶農戶通過資金入股、山地流轉、參與務工等形式增收致富。如今,該基地茶葉種植面積達2200多畝,已開發種植白茶、纖芽、毛尖等系列產品。

春茶的產量與產值分別佔全年的50%與70%。對主產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山區來說,茶農們對春茶很依賴。來自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信息顯示,今年各地茶園開採時間、春茶質量基本與往年持平,產量較去年有明顯下降;名優春茶儘管仍是市場主流,但消費市場需求不足仍是主要問題;一些茶區存在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影響鮮葉採摘和茶青收購。

在往年,三四月份正是茶農忙碌一年收成的關鍵期,也是茶商預訂與銷售茶葉的旺季。各類茶博會、春茶採購節、茶文化節,都是茶葉銷售的重要渠道。但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節會或延遲或取消,導致很多茶農對春茶銷路有所焦慮。多數春茶落地推廣活動難以舉行,傳統場景營銷手段難以開展,往年線下營銷的形式幾乎不復存在。

傳統銷售渠道受阻,各類直播卻為茶葉推廣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四川雅安、福建福鼎等茶區將往年茶葉節會移到網上舉行,開展“雲”茶葉節,配套各類茶葉網絡主題活動。一些直播平臺發起“縣市長請您品春茶”線上活動,縣市長們在直播鏡頭前各顯神通,賣力推介特色好茶,帶領茶友參觀採茶現場,欣賞優美的茶園風光,講述當地的茶葉文化。據統計,僅12個小時上線人數達670多萬人次,銷售茶葉總額超200萬元。

“眾多茶葉品牌和茶商開始試水直播,通過抖音、快手、淘寶等平臺拓展線上渠道,新媒體信息輻射和電商業務在茶產業滲透再次得到強化。”在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秘書長魏有看來,疫情讓很多茶企意識到線上營銷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茶文化加速向年輕人滲透,各類茶飲不斷推陳出新。日前,山東青島一家茶飲店一開張就成為當地人微信朋友圈中的網紅。這家茶飲店依託專業企業開發的“海小青”系列茶飲和餐飲產品,選用了瑯琊青、瑯琊紅為原料,加上新鮮牛奶,配製出一系列茶飲,之前曾暢銷青島國際啤酒節。

茶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不同人群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據統計,在快消類飲品消費中,茶類佔比達42.1%,年輕人成為新式茶葉消費的主要群體。新式茶飲市場的興起,標誌著年輕一代對茶葉的消費熱情在不斷上漲。同時,各地的茶文化組織、茶藝館、茶葉博物館紛紛建立,鬥茶會、品茗會、品茶詩會等茶事活動精彩紛呈。茶葉企業逐步開發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等新產品,並向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行業滲透。

一片葉子接二連三

寄託著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的嚮往,承載著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我國茶產業已形成全產業鏈,覆蓋種植採摘、生產加工以及向旅遊延伸的格局。通過對接二三產業,小小一片葉子發展了多種業態與模式,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消費者,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

“單純炒茶很難繼續提高收益,要讓新一代消費者喜歡,就必須不斷提高茶葉生產加工能力與水平。”山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茶學科負責人張續周說,不少茶區正大力推動茶葉深加工,引進了多家企業,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如抹茶就擁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與傳統的綠茶相比,附加值提高了2倍至3倍。

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茶旅融合成為人們感受茶文化的新場景。在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下坊村,一座400多畝的茶園迎來春茶採摘季,人們在此不僅可以體驗採茶、製茶、飲茶,還能品嚐茶美食。茶園結合本土食材,製作了茶葉野菜飯、茶葉餅、茶葉土雞湯、茶葉粽子等綠色美食,把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在一起,成為滬郊首個茶文化旅遊基地。

在多數人的概念中,茶葉一般產自山區,上海並不適合茶樹生長,下坊村的茶園從何而來呢?多年前,來自福建的茶葉專家團隊從福建山區購置了80萬株優質茶苗,深翻滬郊當地農田,開挖滲水溝,並從浙江一處茶園運來了4.9萬噸山區黃土,將黃土深埋60釐米左右,以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再造茶苗生長環境。經過7年多培育,這裡的滬茶一號已規模化種植,2.36萬株茶樹長勢良好,從此上海有了“自己的茶葉”。

一縷清香飄揚四海

中國茶“走出去”是文化與產業交織下的突圍。向世界“敬一杯中國好茶”,既彰顯了中國茶產業實力,也體現了中國茶文化魅力。

中國是茶的故鄉,最美茶香在中國。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截至2019年底,我國茶園面積約4500多萬畝,茶葉年產量約280萬噸,分別佔世界的60%和45%,穩居世界第一。不僅產量佔優,我國還逐漸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西南紅茶與特種茶4大優勢區域。

茶為國飲,作為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古時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千百年來,種茶、製茶、飲茶成為中華民族的生活習俗。沿著茶馬古道,中國茶由我國西南出發,通過馬幫送到亞歐各國。在歷史的記憶裡,中華文明以茶葉為媒介,在古絲路國家持續傳播。從唐朝到清朝,我們的茶在國際上佔據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

如今,茶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去年11月,聯合國大會宣佈每年5月21日為“國際茶日”,這是我國主導推動的,有助於各國茶文化的交融互鑑。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說,各消費國的消費習俗和市場需求有所不同,有針對性地研製開發各國消費者喜愛的茶品,如歐美地區喜飲花香、水果香的拼配茶、調製茶,中東非洲地區喜飲加糖加香料的大眾拼配茶和茶飲料等。只有把準細分需求,茶品才能走得遠、發展空間才更大。

伴隨茶園面積在增長,茶文化發展也需要內部和外部同步推進。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劉仲華表示,讓世界都喝到中國茶,茶企應該積極尋找突破口,讓中國茶從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由綠茶類的一枝獨秀,轉向多類別齊頭並進;從出口中低檔茶向中高檔轉移;從散裝茶向小包裝茶轉移。推動中國茶葉“走出去”,更要創新理念,打好文化牌。對中國茶企來說,賣茶葉不僅是賣原料、賣產品,還應推廣和交流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