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買了很多書,卻不看的人?

用戶6514199811


首先,現在只要還買書的人估計都還是紙質媒體的擁躉,逼格不低。

我認為一般有四類人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一、我很喜歡讀書,我在某處看到了某人推薦的某本書。看上去不錯,結果買了回來。但翻了兩三頁大失所望,變扔在一邊當做擺設。

我認為,這樣的人主觀意識強烈,往往有自己獨到的品味。

其二、我不喜歡讀書,我在某處看到了某人推薦的某本書。看上去不錯,結果買了回來。但翻了兩三頁沒了耐心,扔在一邊做擺設。

我認為,這樣的人沒有主見,往往人云亦云,容易受刻板效應影響。

其三、我在某處意識到某人比我讀的書多,我覺得不能輸給他。去買更多的書,結果卻沒有耐心讀完。

其四、我在某處意識到某人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好!我心裡不服,去買一堆書。雖然沒有耐心讀完,但擺起來亦或曬出來,顯得我讀書多。可以體現我的優越感。

後兩者有極大的裝B嫌疑。我本人作為三、四兩類的結合體,深有體會。其實兩類往往可歸納為一個原因——競爭。

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地域,所接受的教育有著強烈的競爭甚至攀比性質。羅素先生拿讀書問題來闡述過心理競爭的異化。買書不讀很可能只是心裡競爭異化的現象。其實這種行為往往是於自己通往快樂的阻礙,短暫的優越感後,確實深沉冗長的自我質疑。

以下附上羅素先生的原文摘抄:

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於它的領域。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往往出於兩種動機:一、因為你欣賞它;二、因為你可以藉此炫耀一番。在美國,小姐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然而她們不讀名著。從來沒有哪一個月讀書俱樂部推薦過《哈姆雷特》或者《李爾王》;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月似乎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因此,人們只讀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現代作品,而從來不讀名家名著。這也是競爭帶來的一方面的影響,雖然這並不全是壞事——如果讓我們剛提到的那些小姐自己去挑選的話,她們讀的書比那些文學大師向她們推薦的還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麼名著了


中國李先生耶


有書不看多浪費啊!


蔡文樓


如果說,愛書是一種病,我覺得已經快要病入膏肓。

看到喜歡的書,總想買下來。好書如益友,擁有了,才開心。

如果遇到好書,沒買,總覺得是個心事,好幾天會心神不定。

算起來,讀書的習慣和愛好已經數十年。加之平時讀書的品類又博雜,需要買的書就多。文學,歷史,書畫,收藏,集郵,不同的階段,隨著愛好和興趣的發展變化,讀書的品類也會有所變化。

這些年,買書,成了一種習慣。大部分的書,是在網上購買。有時,也會去書城、書攤逛逛,看著架上的書,聞著淡淡的墨香,內心踏實安寧。

愛書的人,嗜書如命,真是一種病。可這病,真不好改。

與書的相知相識相惜,是一生的緣分,一切,順其自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