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討論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

我除常用本方以治髒躁病及心脾不足的失眠證之外,對於一些病情比較特殊,不易用一般辨證理論加以解釋而有心脾虛象的,往往喜用此方,或與其他方合用。若從西醫辨病的角度來看,本方對於神經官能症有一定的效果,茲舉幾個病案以見一斑。

再次討論甘麥大棗湯


1. 髒 躁

新中國成立前治一婦女,自訴見恐怖之物,心悸驚恐,整天要人陪伴。診其面色青,舌色如常,脈弦。治以甘麥大棗湯,兩劑而愈。

1968年治一女幹部,心悸驚恐,一天晚上,家人外出,她坐於走廊上,竟不敢返回房間去。診其舌嫩苔白,脈虛。處方:甘草9克,大棗5枚,麵粉1湯匙(衝熟服)。一劑而愈。

關於髒躁的病理,不能如一般註釋家以子宮血虛作解釋。有些學者認為髒躁的發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鬱,或思慮過度,以致心脾受損,髒陰不足而成,是比較合理的。《金匱要略》於甘麥大棗湯煎法服法之後,有“亦補脾氣”一句,有註釋家認為是後世所加而主張刪去。這種考慮似乎脫離了實踐。心主神明,悲傷欲哭,像如神明所作,是病與心有關。但心與脾有密切的關係,甘麥大棗湯所治的情志之病往往兼見脾虛之證。甘草、小麥、大棗三藥確有補養心脾的作用。

2. 失 眠

患者男,42歲。因精神刺激,持續五晝夜不能入睡,遂見頭暈,頭痛,以後繼續失眠不已(每晚服安眠藥後只睡三小時左右),病已三月,經住院未效。診其舌質如常,苔白潤,脈弦滑,血壓21.5/15.5kPa。

處方:浮小麥15克,甘草3克,熟棗仁24克,雲苓15克,法半夏9克,橘紅4.5克,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服藥六劑(一劑藥煎兩次服兩天),血壓降至21/10.5kPa,睡眠正常。

此證由肝鬱不舒以致肝陽上亢,血壓升高而頭暈、頭痛。但起病之由是精神受刺激,主要症狀是失眠,故主用甘麥大棗湯加熟棗仁以養心脾而治失眠。苔白潤而脈弦滑是兼有痰,故次用雲苓、法半夏、橘紅、竹茹以除痰;赭石、石決明以平肝。高血壓重用甘草不宜,故只用3克,另加熟棗仁以為輔助。

3. 眩 暈

患者,女,工人,38歲。兩年前覺頭暈眼花,睡眠欠佳,下肢痠軟乏力,胃納尚可,二便正常。得病後屢用補氣血,養肝潛陽,祛痰息風及溫補等法治療未效。來診時症狀加劇,眩暈持續,不敢外出,若步行六七十米至百米左右則頭暈加劇,需坐下休息片刻,方能繼續行走。眩暈非旋轉性,無噁心、嘔吐、耳鳴,頭部時有麻痺感。此外,背部汗出,汗出後背部覺涼,失眠多夢。胃納一般,二便正常,月經準期而量少,經前後腰腹痛。診其面色如常,唇色如常,舌尖紅,苔白稍幹,脈弦稍浮。檢查:體溫正常,血壓正常,聽力正常,血象及大小便常規無異常發現,X線胸透心肺正常。

從辨證看,頭暈、失眠、多夢、脈弦,即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似屬肝風內動之眩暈,但歷經養肝潛陽、息風等方藥均無效,可見本病雖與肝有關,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據其每步行稍遠即暈甚,休息後又能起行來看,則與神志有密切關係,故予甘麥大棗湯稍加疏肝健脾之藥。方用:甘草9克,麥芽24克,大棗3枚,鉤藤15克,素馨花6克,扁豆花9克,雲苓12克。2劑。鉤藤、素馨花疏肝以治脅痛,麥芽亦有疏肝作用,故用麥芽不用小麥。

再診:證候大致同前,胸脅痛已除而見腹痛,舌質紅活,苔白潤,脈弦。處方改為:甘草9克,大棗6枚,白芍12克,麥芽12克,麵粉1服匙(沖服)。服3劑後頭暈大為減輕,以後以甘麥大棗湯加龍骨、牡蠣或糯稻根、白芍、首烏之屬以養肝腎,或加參、術之屬以健脾,治之四月而愈,追蹤四年未再復發。

4. 妊娠頭痛

患者,女,社員,36歲。妊娠已3月,症見頭痛,頭部血管搏動不安,頭暈,心慌心悸,手足發麻,失眠,左脅時痛,惡風寒,胃納減,便溏。經某醫院神經科檢查未發現異常體徵,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患者精神負擔很重,不但不能工作,且不能料理家務。診其面色、唇色如常,舌嫩苔薄白,脈弦。治法擬養心脾、和肝膽,用甘麥大棗湯合溫膽湯。

處方:甘草9克,浮小麥30克,大棗3枚,竹茹9克,枳殼4.5克,橘紅4.5克,法半夏4.5克,雲苓9克。3劑後,諸症好轉,心慌、心悸減少,脈弦減而寸脈稍弱。照上方去法半夏加太子參12克以益氣。服15劑後,精神轉好,睡眠好,胃納增,前額和後腦部仍有時痛,有時前額和後腦都發癢,發癢時覺舒服。頭部血管搏動感覺大為減輕,心不慌,手足不麻,左脅於晚上仍有時痛。照上方服一個月,已基本治癒。為了徹底治癒和鞏固療效,繼續以養心健脾為主稍予養肝為佐,方用甘麥大棗湯合四君子湯加棗仁、首烏,或去白朮(於便秘時)加糯稻根,每日一劑或隔日一劑,再服藥兩個月,後順產一嬰。

5. 關節痛

患者,女,45歲,幹部。於1973年7月患左腕關節疼痛,怕風,風吹則全身疼痛,特別是肩關節為甚,進一步發展至大小關節疼痛,走路困難。至1975年,除關節疼痛外,全身皮膚像螞蟻爬行,又痛又麻,坐立不安,整天難受,心慌。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及血沉均正常。1975年9月來診,症如前述,舌質黯淡,苔白薄,脈細。治以甘麥大棗湯合玉屏風散。

處方:甘草9克,大棗6枚,麵粉1匙(衝熟服),黃芪12克,防風4.5克,白朮15克。因其怕風,風吹則痛甚,故除用甘麥大棗湯養心脾外,還合玉屏風散以固表,共服藥60劑。1975年12月5日再診,螞蟻爬行樣感覺已消失,尚餘遊走樣皮膚局部疼痛,關節時有輕度疼痛,仍怕風畏寒,舌黯淡,苔薄白,脈細稍澀。照前方加雞血藤30克以養血息風。共服50多劑,服藥後有時自覺皮膚如有風出,病已基本治癒。繼續服前藥數10劑善後,追蹤一年多未見覆發。

6. 自 汗

患者男性,42歲,軍官。症見自汗,惡風寒,稍一風吹即冷汗大出,心悸乏力,頭暈,腰腿痠痛,腹脹,胃納不佳,尿短黃,大便秘結。病已一年,住部隊醫院,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診其舌質稍紅,苔白,脈弦,兩寸弱。治以甘麥大棗湯加味。

處方:浮小麥45克,甘草9克,大棗4枚,糯稻根30克,黃芪12克,太子參15克,雲苓15克,白芍15克。服上方20劑。再診時諸症好轉,惡風汗出已少,精神、體力見佳,舌紅,有齒印,苔白稍厚,脈兩寸弱,關尺稍弦。照上方加白朮6克,服七劑後,除迎風仍有少量汗出,睡眠欠佳之外,其他症狀均已消失。再服方15劑而愈。追蹤兩年半未再復發。

此病以自汗為主症,汗為心液,心悸、腹脹、納差等均屬心脾兩虛,故甘麥大棗湯之麥用浮小麥,取其能斂汗。四君子湯最初不用白朮而加白芍,是因其舌紅、便秘。用糯稻根與黃芪,意在加強固表斂汗。

體 會

本方為治髒躁的有效方,方中甘草甘緩和中,小麥養心氣,大棗健脾補中,藥雖三味,心脾並補。《本草經疏》論小麥,認為除養心之外,“'肝心為子母之髒,子能令母實,故主養肝氣。”《素問·髒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又能緩肝急,故甘麥大棗湯除補心脾之外還兼治肝。上述兩例髒躁證,用甘麥大棗湯治療,效如桴鼓。可見經驗之可貴,值得繼承和發揚。

其他病例,雖然主症不一,均以甘麥大棗湯為主進行治療,或兼治肝,或兼補氣固表,或兼和胃除痰,雖治療稍費時月,但能收到效果。這是甘麥大棗湯的變法。所謂變法亦不離謹守病機,辨證論治,即抓住心脾之虛象,病證特殊而又與神志方面有關者,分清有關臟腑的主次與其他方藥合用。看來這一類疾病不僅是功能紊亂問題,而是臟腑本身先有所不足,外加損害,致臟腑受損不易恢復,所以治療費時。運用甘麥大棗湯為主,能治療多種疾病,可見本方的作用不止侷限於養心安神,甘緩和中。我認為此方有調陰陽,和營衛的作用,但在治療中必須根據髒象學說五臟相關的理論,抓住心、脾、肝三髒以及他髒之間矛盾的主次用藥,務達補益心脾以振元氣、調陰陽之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