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今日看點: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一雪前史,今天給大家聊的是澶淵之盟的前因後果。宋自兩度攻遼無功,兵釁遂開,而不可復戩。太宗雍熙以後,至真宗景德初,遼軍時常入寇,河東河北之地,數被兵禍,人民不得安枕者,宋室君臣以防邊為焦慮二十載,宰相宋琪習知敵情,嘗上書言邊事,對遼之制度兵備甚詳悉,張齊賢田錫亦疏陳邊計,然無以消滅遼人南侵之野心。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真宗

澶淵之盟的起因

真宗景德元年冬,遼聖宗奉其母蕭氏大舉南犯時,值遼母后主國,嬖臣韓德昌輔政,亦漢人之為契丹用者,內政休明,士馬精強,遼兵由瀛州一路南下,直抵大河北岸之澶淵。是役遼軍取道保州南下,莽莽平原,如入無人之境。是時宋廷諸臣,如王欽若、陳堯叟,皆主遷都以避之,真宗恆怯,不能自決,唯宰相寇準力主親征。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迴鑾碑

其間,遼統軍使蕭撻覽以輕騎略地,中伏弩死,敵軍一時為之奪氣,給以宋廷反擊的好機會。然而宋卻棄戰言和,此事在宋人記載謂出於遼的主動,《遼史》則謂宋遣使求和。此固不必深論,不過繼忠早以雲州觀察使戰敗降遼,頗得遼方信任,然心不忘宋,極言和好之利,後納其說,命繼忠奉書致意於宋,但須由宋遣人至遼帳議和,真宗初頗以為難,繼以事急乃遣使前往,遼亦遣韓杞來報。遼初要請還關南之地,結果,宋允許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宋遼兩國以白河為界,遼主則呼真宗為兄,和議始定。是役之始末,史家稱“澶淵之盟”。宋制,州名以下例系郡名,澶州一名澶淵郡,即澶州西南境有水名澶淵,是為“澶淵”所由來。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澶淵

促成澶淵之盟的原因

宋太宗時是主張求和的,所以到真宗即位後,盈廷都是主和,並且主張乘即位的機會,正式通和,大約淳化五年的求和是秘密的,可能與《宋會要》中的記載是相同的。先由秘密接洽,再正式遣使,如建隆二年遼涿州刺史耶律琮通幽,至開寶八年始正式遣使。總之遼宋的議和,在當時似乎是一致的主張。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澶淵之盟

宋遼自高梁河及歧溝關兩戰後,宋固不能戰,遼也並不想打。契丹自遼太宗徵晉,渡河入東京,歸途失敗後,遊牧民族的遼人並不想再南下,宋遼之戰,起因在幽州的爭奪,宋既不能克復,遼於土地亦不欲多增益,誠如宋太宗說:“啖之以利可耳。”因為遼亦不想戰,所以遼宋的將吏都在暗中策動和議,如康保裔的降遼,遼將的降宋;而王繼忠的降遼更促成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真宗訂立“澶淵之盟”,襄邸幕府親信參與其事的,除王繼忠、畢士安、王繼英外,尚有張旻、夏守恩、夏守贇諸人,而且楊崇勳及夏守贇每遇契丹使至,必任館伴副使,這些人又擔任過走馬承受,可知真宗時代對於契丹事務的處理,是由襄邸幕府這個集團推動的。

澶淵之盟的影響

自澶淵結盟以後,迄於宋徽宗宣和四年,中經一百九十年,兩國間盟好不見兵戈,自結盟以來,所生較大之糾紛,亦不過增幣割地之事而已,澶淵盟後,在遼國北部之女真亦在此時崛起,對遼產生牽制甚力,加上其時遼勢已弱,兵力無復凌轢中原,更不敢輕言南下。另一方面,自締結盟約後,宋納予遼人之歲幣甚亦數有增加,以至促成兩國間維持百多年和平局面。其次,遼對宋始終抱著“恪守條約,釁不我始”的態度,而宋則對和約頗為尊重。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女真

澶淵盟約乃宋與外敵訂下的屈辱條約之始,此後,宋對外政策仍一貫屈辱以求苟安。自結盟後,宋予遼之軍國經費,多所仰給於民,無異養虎為患,其影響南宋財政至巨。兩宋對外敵之輸金帛以換取和平,尤將國家財政帶入窘境,有宋一代,國家之窮,實史之未有。而澶淵之盟對此影響甚大。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清明上河圖

宋遼議和以來,雖維持和平局面達百多年,然其間也曾肆意向宋室苛索,蓋澶淵之盟,足證宋之可欺。自結盟後,遼曾求割關南之地。再主以分水嶺為界,皆予宋人以難堪,且宋人心目中,仍不忘燕雲之地,以為終可恢復,積此種種原因,至徽宗時之一發,蓋為久屈思伸之結果,毅然與金人盟於海上,共謀滅遼之策。故遼人之需索予宋人之難堪,實乃促成宋金聯盟之主因。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宋徽宗

真宗於澶淵一役後,恥脅於敵,而侈心頓生。澶淵和議既成,散兵歸農,罷方鎮,招流亡,飾治平之象,弛不測之防,遂啟其驕心,非徒欽若輩之導以恬嬉也。王欽若又以天書之說進曰:“唯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其次更力主真宗封禪告功,謂自古封禪,當得天瑞。未幾天書紛降,遂有事於泰山,以此聳敵,然而契丹愚昧,惑於災祥,以戢其心者抑數十年。其次真宗之崇奉天書之說,祠祀漸盛,而靡費日增,財政遂形拮据,此與後世仁宗朝之國用不足尤關重要。

澶淵之盟奠定遼宋地位,宋之貧弱,讓遼人肆意苛索

封禪岱廟

總結:

北宋之積弱,國策錯誤雖為基本因素,而澶淵之盟,對北宋朝臣及其軍隊之士氣,打擊亦屬不少。宋與遼自結盟以來,表面雖為平等之國,然而納幣於遼,究為示弱。宋臣中僅一寇準而可退敵,真宗亦不能用,致遼勢益強,而宋則益弱。此外,則遼人厚得歲幣,振旋而歸,應笑宋室之無人,後起之金亦譏宋之可欺。於內則士氣國勢受挫,終宋一代之積弱,蓋由於矯弊太甚,內重外輕,益以燕雲未復,北征亦失利,自澶淵之役後更受制於敵騎。故宋代積弱不振,澶淵之役究為其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