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亞-蘇聯原子彈背後的最大的推手

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在哈薩克塞米帕拉汀斯克大草原成功爆炸。這天距離美國爆炸原子彈僅過去四年時間,蘇聯的這顆原子彈被美國人稱為“喬一號”。讓美國人憤怒的是,“喬一號”原子彈的每一個細節都跟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一模一樣。

這意味美國原子彈設計的圖紙洩露了,問題來了,蘇聯人是怎麼獲取了美國原子彈研究的絕密資料的?讓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得以爆炸的幕後功臣是蘇聯內務部長,秘密警察首腦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貝利亞實際上幕後最大的推手。

貝利亞-蘇聯原子彈背後的最大的推手

貝利亞經營多年的諜報系統

在蘇聯原子彈爆炸過程中,貝利亞的才華和手段彰顯無遺——所謂的“特別軍事技術偵查部”成立一年後,蘇聯就在全世界範圍內撒下了一張大網,間諜們每天都能搜刮到數目可觀的情報。不久,機敏的蘇聯人就把注意力從英德轉移到了美國身上,他們發現一個大項目正在美國的精巧的掩飾下扭動著龐大的身軀,這便是“曼哈頓計劃”。

眾所周知,曼哈頓計劃以規模龐大且保密度極高而聞名,這麼大一個工程,前前後後有10多萬人參與,但在武器最終成型之前,也只有極少數人洞悉計劃全部,其餘的絕大部分都是盲人摸象,甚至連美國總統和其他許多政府高官都不怎麼知情。然而,正是由於計劃本身太過龐大,運營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紕漏。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間諜並不只是在整個計劃之外看看熱鬧,順帶搞一些淺層次的情報,相反,他們直接插入了“內線”,甚至把自己人送進了曼哈頓計劃的核心。例如在1944年,一個名叫喬治·科瓦爾的科研人員被派往原子彈燃料生產基地負責健康安全工作,他的真實身份是代號為“德爾瑪”的蘇聯間諜。科瓦爾表面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完成工作,

同時也不動聲色地將大量機密送到了莫斯科。據說還有一個化名為“珀蘇斯”的間諜鑽得更深,直到今天,美國方面也沒能查到他的真實身份

在蘇聯情報人員的努力下,曼哈頓計劃變成了作業冊後邊的參考答案。前者的工作“嚴謹”到了什麼程度呢?為減少放射性物質對科研人員的傷害,美國方面特意設計了專門的機械臂和放射線服。這些“周邊產品”的設計圖都讓蘇聯間諜給偷到手了。蘇聯方面把間諜們在1945年的上半年從奧本海默原子彈試驗場中竊取的資料拼拼湊湊,居然把整顆原子彈的設計圖紙、數學計算和炸彈引信結構裝置設計方案都給湊了出來,這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慄

貝利亞-蘇聯原子彈背後的最大的推手

貝利亞解決了原料鈾的開發

但是那些在曼哈頓項目中的無名諜報人員無法解決其他蘇聯的研發問題。首先便是蘇聯國內已知鈾礦石的不足。貝利亞從德國搶運回國的鈾礦石解決了一部分這個問題,但是存量任然不足以讓蘇聯研發出原子彈。截止到1948年,貝利亞先後動員了超過六十萬人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小弟之中尋找鈾礦,無數的古拉格囚犯和德國戰俘被送到已知的鈾礦以加大產量貝利亞從零建設起蘇聯的核工業,數十個研究所和研究院分佈在莫斯科、高加索、烏拉爾,而貝利亞選擇的研究中心則設置在薩洛夫,也就是日後因為核工業茁壯發展的城市阿爾扎馬斯。在阿爾扎馬斯,被貝利亞掠奪而來的德國科學家也成為了研發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在蘇聯原子彈研發過程中至關重要,大量蘇聯的年輕核物理學家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大量的東西,其中就包括日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薩哈羅夫。

貝利亞-蘇聯原子彈背後的最大的推手

貝利亞的恐怖行為

而在武器製造的過程中,蘇聯人又展現了“蘇聯體制”恐怖的執行力:貝利亞總是親自到場監督,他也懶得費工夫去造機械臂和防輻射服,而是從監獄裡撈出大量死囚犯代勞。為防止有人對當局心存不滿,趁機搞破壞,貝利亞規定一旦有人“圖謀不軌”,監工可以先斬後奏,當場擊斃。在這種嚴肅的氣氛中,可能撓個癢都會被誤認為“破壞分子”。

正是在諸多項目參與者的努力與犧牲下,斯大林如願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核壟斷,在國際社會上腰桿挺得更直了。客觀地講,雖然貝利亞這傢伙的一些手段實在是不光彩,但他卻發揮了重要作用。連庫爾恰托夫都不禁感嘆:“如果不是貝利亞,我們可能就造不出核彈

貝利亞-蘇聯原子彈背後的最大的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