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小鳳雅事件與差評風波

評小鳳雅事件與差評風波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越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準則。”

——康德

隨著差評退款,小鳳雅事件細節曝光,事件漸息,人民群眾投身於新的熱點之中。兩件事擱一塊兒看,最大感受是自媒體當立,但媒體不倒。

過去自媒體大行其道時,那些為傳統媒體唱輓歌的人,實在用不著如此悲天憫人。

1

流量最能讓內容從業者高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話也是媒體人的不二法門。很多時候,速度意味著流量。所以搶熱點,搶首發,搶獨家是大部分媒體人愛做的事。

原先傳統媒體的記者,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手機電話飛機火車,想盡一切辦法湊到第一現場。

但自媒體出現後,信息傳播速度以秒計算。但凡熱點一出,各路自媒體群起而上,傳播速度吊打傳統媒體。

自媒體何以快,觀察下來大概有兩大法寶。

其一是不加求證地散播信息,比如小鳳雅事件中,有槽、作家陳嵐、漫畫作者卷卷還有果殼網主筆遊識猷構陷鳳雅被家人害死的消息,給他們貼上了詐捐、虐童、重男輕女的標籤。完了加上那句“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如此聳人聽聞,網民看了,馬上站出來“主持公道”。

評小鳳雅事件與差評風波

其二是洗稿,集百家之長,配吸睛標題。信息採集、行文思路的時間大大縮減。外界貼出來的差評洗稿文章看到洗稿的痕跡,部分段落甚至是赤裸裸的抄襲。

評小鳳雅事件與差評風波

如此,十萬加妥妥的。

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傳統媒體式微,倒的倒,關的關。反觀自媒體,喜提融資,軟文價格按月刷新,活得好不滋潤。

有人會說,速度拼不過可以拼質量,酒香不怕巷子深。too young,嚴肅報道的傳播量永遠比不上那些標題黨和摻雜大量情緒、表情包、主觀臆斷的文章。這是人性。

傳統媒體寫新聞不會迎合人性,但自媒體往往迎合人性做內容。這成就了自媒體,也在坑害自媒體。

最終,還原小鳳雅事件真相的是紅星新聞及後續跟進的傳統媒體。而被洗稿的那些文章,多來自於傳統媒體或傳統媒體人。

2

當我們懷念傳統媒體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某家媒體的名字?某些記者?恐怕都不是。傳統媒體留下來最有價值的一套東西是保證客觀公正的採編制度,以及從業者的道德準則。

比如多方信源採集。小鳳雅一事中,不能只有志願者和無關人員發聲,也應聽到家人、身邊親友、醫院醫生等多方的聲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喊了幾千年,但聽進去的不多。

比如多方求證,針對小鳳雅事件中其母詐捐15萬給兒子治病(實際是籌款3萬用在小鳳雅身上)一事,眾籌平臺數據、醫院的紀錄、銀行流水賬單、當事人等等許多途徑都可以攻破謠言,但自媒體們懶得費這番力氣。

如果這些途徑都接觸不到?那就閉嘴別添亂。把正義感建立在謠言上,就是拿“正義”在作惡。

所以,不僅僅是媒體記者,在人人都能做自媒體的當下,每個人都應葆有一些質疑精神。比如這些質疑就相對有價值:用在小鳳雅身上的1萬多奶粉錢來自治病的籌款是否合理?

還有一些差評事件中的質疑,比如差評洗稿是什麼時候洗稿?差評如何洗稿?一共洗了幾篇?差評退回投資款,是正義的勝利還是網絡暴力的勝利?

多一些質疑,才會距離真相更近一步。最起碼不至於被人當槍使。

說回媒體採編,其中還有編審環節保證內容真實客觀。很多記者比較年輕,經驗和工作能力的欠缺就需要編輯來彌補,很多傳統媒體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即便如此,還是難免出現差錯和紕漏。更不用說沒有嚴格編審制度的自媒體了。

對媒體採編制度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讓自媒體內容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也鬧出了一些笑話。比如這次差評重新定義的“線上採編”。

康德說:“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更加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

既然聊了傳統媒體的行為規範,那行業的道德準則又是什麼?

“不拿內容做交易”是一條常常被老媒體人提起的底線。事實上,拿錢寫稿不僅違反職業道德,甚至會構成犯罪。2015年,21世紀報就因為寫有償新聞被警方立案調查。

自媒體在這一準則上得分基本為零,大部分自媒體靠收費寫稿存活,差評頭條軟文價格可以賣到十幾萬。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媒體是披著媒體外殼的廣告公司。

傳統媒體堅守這條底線了嗎?現狀是不容樂觀。在眾人圍攻差評的時候,品玩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曾在個人號上說一線科技媒體的刊例價(注意,這個刊例價異於報紙的刊例價,報紙提供廣告位不寫軟文,這裡是微信軟文的價格)不比差評低。

評小鳳雅事件與差評風波

如此對比,這個優越感秀得著實尷尬。

媒體人堅守的,已被一部分另媒體人踩在腳下。多年以來前人贏下的尊重,也已經被一點點消耗殆盡。

所以我們懷念。

3

信息爆炸,媒體崩壞,如何從信息糞池中發現真實?

事實上,媒體從業者裡存在一條鄙視鏈。即傳統媒體看不上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看不上自媒體,自媒體看不上企業內部的新媒體。傳統媒體內部,全國性媒體瞧不上地方媒體,一線城市媒體瞧不上三四線城市媒體。

鄙視鏈的存在反映出媒體影響力不同,長期貢獻真實客觀報道的媒體影響力更大。

對新聞的篩選判斷,是可以有優先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