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有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非常實際有用的觀念,

卻也許正在毀掉孩子們的審美。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最經常“被代課”;

因為注重實際,太多家長認為:愛畫畫就是不務正業;

因為注重實際,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用來給孩子買衣服、玩具零食;

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將我們的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

我們的父輩,曾經在物質文明不那麼發達的時期裡生活,

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講究的是實用主義。

他們覺得菜就是用來吃的,不用講究樣式;

盤子的目的是裝菜實用,管他美不美觀;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整體審美的匱乏。

前段時間,一篇《看完父母新裝修的房子,想離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裡火了。

網友們紛紛吐槽父母裝修房子的審美,只能用四個詞來形容“不忍直視”。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過度追求實用化的人都是這樣,直奔目標而去,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都沒有什麼意義。

美學家蔣勳曾經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在現代一個物質空前豐盛、什麼都不缺的年代,佔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

而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我們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將美滲透至生活的細節。

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

微博上有一組圖片熱搜,源於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

圖片的主要內容,是四川省安嶽縣的石窟佛像修補前和修補後的對比。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修補前的佛像,神態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莊肅穆,仿若從石中生長出的人體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被修補後的佛像,顏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線的流動,巨石的材質的厚重與堅硬的質感,超自然美感蕩然無存。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還有南宋時候的一尊藝術價值極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倖免: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修補後的樣子變得文物價值盡失。宗教藝術中的慈悲,謙遜從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毀於一旦。主管部門說是信眾們在1994年和2015年,自發籌錢做的佛像修補。相信這些修補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維護文物,絕非是有意破壞文物。他們有錢、有心意、有修護文物的熱情,但是,卻唯獨缺少了對藝術的審美。

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多喜氣”、“金燦燦的就是好”的階段。

吳冠中先生說: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可是現在,對美的麻木、對實用性的追求、美學教育的缺失,使我們漸漸失去了審美能力。

現在很多人窮,往往窮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2018年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的海報和金馬獎海報的一張對比圖在網絡上被頂上了熱搜。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再來看看頒獎現場背景板對比圖,傷害也許更大。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你看上面那個,

多有鄉土氣息多麼的接地氣啊,

你確定不是鄉鎮企業家表彰大會的現場嗎?

審美是一種歷史積澱,前提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審美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美能夠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

相信大家都聽過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

一個賣花的小女孩送給了乞丐一隻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後,他在家裡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

他突然間覺得,這麼漂亮的花怎麼能隨意插在這麼髒的瓶子上,所以他決定把瓶子洗乾淨,這樣才配得上這麼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又坐在邊上靜靜的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麼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間.......

突然間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的溫馨起來。這時他彷彿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裡與玫瑰相伴呢?

於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也是第一次澡,洗完之後找出幾件雖然顯得有點舊,但稍微乾淨的衣服,刮完鬍子之後,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後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年輕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其實我也很不錯,再看看房間中的一切,再看看這朵美麗的玫瑰,他當下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後,他努力勤奮的工作,成為了企業家。

簡單的故事折射了簡單的哲理:

美能夠滌盪人的心靈,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讓我們活在當下,重拾生活的審美,

美讓我們品嚐到生命中最甜的那部分的滋味。

這一切都是實際存在的,是自然而然滲透到人們生活之中的。

你可以把早餐變成這樣。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陽臺變成這樣。


別用粗糙的實用主義,將孩子變成不懂審美的美盲

美食與美衣,美的環境全都能讓人煥發對生活的熱情,一個人專注於審美的過程,就是納悅自己,滋養身心的過程。

經過愛,見過美,人就越發能夠看清生活的本質,用美對抗世俗的粗糙。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