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生豬生產持續恢復 今年全市出欄不低於260萬頭

今年以來,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生豬生產的影響,資陽市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把生豬穩產保供作為重點抓好抓實,並明確了2020年全市生豬年末出欄量不低於260萬頭的目標。近日,記者走進各個縣(區),一探資陽市恢復生豬生產的具體情況。

細化措施

生豬養殖項目穩步復工

4月16日,安嶽新希望六和農牧有限公司金山寺生豬養殖基地的2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在安嶽縣元壩鎮金山寺村正式開工。該項目總用地約800畝,一期總投資約1.5億元,建成後,年上市仔豬約10萬頭;二期建設生豬育肥場5-8個,投資約8億元,建成後,將實現年上市肉豬累計約10萬頭,可有效帶動約100戶合作家庭農場主增收致富。

金山寺生豬養殖基地的開工建設,是資陽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恢復生豬產能的生動寫照,也標誌著各縣(區)生豬養殖項目正在穩步復工。


資陽生豬生產持續恢復 今年全市出欄不低於260萬頭

石鼓豬場。

據瞭解,資陽市出臺了《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六條措施》,在省下達的258萬頭生豬生產任務基礎上,明確了2020年全市生豬年末出欄量不低於260萬頭,並分解下達各縣(區)生豬生產任務。按照基本恢復生豬產能的原則,市農業農村局制定了分季度的出欄計劃表,實行掛圖作戰;將各地生豬出欄量和“菜籃子”農產品供應情況納入考核,並從市級財政專門安排了獎補資金,對超額完成的縣(區)在涉農資金安排時予以傾斜支持。各縣(區)在認真落實好全市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六條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加大對養殖場(戶)引進能繁母豬、空置(停產)養殖場(戶)改造升級復產的財政扶持力度。

狠抓項目

生豬產業項目加快建設

資陽生豬生產持續恢復 今年全市出欄不低於260萬頭

安嶽溫氏興隆種豬場。

4月23日,在西南安嶽溫氏興隆種豬場項目建設現場,只見工作人員一手握住床沿,一手擰緊最後一顆螺絲,分娩舍裡的一個產床就安裝完成了。

“為確保5月底第一批2000餘頭種豬順利入場,自3月1日開始,我們在嚴控疫情的情況下,一直在加緊作業。”項目現場負責人譚浩告訴記者,目前分娩舍裡近600個產床的安裝工作已經完成70%,配懷舍也基本完工,只差安裝燈和定量杯,整個項目預計6月底竣工。

項目建成後,將實行“公司+家庭農場”的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獨特經營模式,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輻射帶動存欄1000頭規模的50戶合作家庭農場,總體實現年均增收2000萬元。”譚浩說,這個項目作為近年來落戶興隆鎮的首個億元建設項目,將給興隆鎮的群眾帶來新的經濟效益。

“正在加快新希望集團200萬頭、安嶽溫氏60萬頭、雁江正大35萬頭、樂至德康20萬頭、樂至正邦15萬頭等生豬產業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度,確保相關項目按計劃建成投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古維剛介紹,目前,安嶽溫氏周鎮10萬頭、石鼓20萬頭兩個種豬場存欄種豬總量已達到1.6萬頭、年產仔豬總量可達30萬頭;溫氏興隆10萬頭、雁江正大5萬頭、樂至正邦15萬頭種豬場正在加緊建設,樂至德康已啟動13個種豬場和寄養場建設,新希望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已正式啟動。

加速補欄

存欄量連續三個月上升

據悉,資陽市生豬生產堅持抓大不放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通過“公司+農戶”、託管寄養等方式,帶動中小養殖場(戶)改造升級防疫設施,健全防疫管理制度,提高生產能力水平,盡力縮短復養週期,加速產能恢復。

雁江區正大集團生豬養殖項目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4065萬元和正源農牧合作建設的5萬頭生豬養殖項目,該項目一期常年存欄2400頭種豬的丹山鎮羅高村種豬場建設現場已經完成場平,正在進行排汙管道和圈舍墊層建設。以此為中心,在雁江區丹山鎮、小院鎮、老君鎮、祥符鎮、伍隍鎮、石嶺鎮建設配套的13座存欄2200頭規模保育育肥豬一體場,8座已經建成。

2018年11月,樂至縣人民政府與華西德康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總投資3.04億元,計劃在樂至縣25個鄉鎮完成20萬頭生豬產業佈局。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1個存欄1000頭標準化寄養場;另有4個存欄600頭仔豬繁育場、1個存欄450頭仔豬繁育場、1個存欄200頭自繁自養場、1個存欄150頭自繁自養場、1個存欄5500頭育肥場已開工建設。

安嶽溫氏合作家庭農場採用“公司+家庭農場”的運作模式,實行“六統一、一保證”,即:統一圈舍修建標準、統一提供豬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藥品和疫苗、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回收銷售,飼養正常情況下保證合作農戶飼養平均利潤不低於170元/頭。目前,公司已發展合作家庭農場87戶,年出欄規模達22.34萬頭。

資陽生豬生產持續恢復 今年全市出欄不低於260萬頭

​周鎮豬場。

據瞭解,全市生豬規模養殖場存欄及能繁母豬存欄連續3個月呈上升態勢,分別較去年末同比增長60.6%、38.2%。

記者 黃智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