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九月,盘据西北的党项势力内部统治集团,爆发了内部冲突矛盾,李元昊的族叔李惟亮出走降宋。北宋朝廷按照惯例,将脱逃的党项罪人移交李元昊,北宋没有利用李惟亮出走的事情制衡李元昊,其主要目的,还是想保障边境安全,防止得罪李元昊遭其借此挑起战事。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党项人图像

西夏建国

李惟亮作为党项叛徒随后被杀,可是李元昊却完全没有理会北宋的苦心,反倒是认为北宋软弱可欺。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直接撕破了脸,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吾祖”(意即可汗、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李继迁为太祖神武皇帝,父亲李德明为太宗光圣皇帝。

而且,李元昊的夏政权,自称“西朝”,称呼辽朝为“北边”,称呼北宋为“南朝”或者“东边”,从此西夏形成了和宋、辽政权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二年的正月,李元昊还派出使者给宋仁宗上表,虽然仍然对宋称臣,不过要求宋仁宗承认他的皇帝称号。李元昊的无理要求,自然遭受到了宋廷的拒绝。六月,宋廷以李元昊谋反,宣布削去李元昊原有所有封爵官号并停止互市,更发布诏令,悬赏捉拿李元昊,宣布只要有人取下李元昊首级,就可获封定难军节度使一职。

此时,北宋朝廷内部,多数官员还是有些盲目自大,对于李元昊的建国,始终认为其不过是一个边远土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宋夏边境,宋军为了征讨李元昊,已经开始紧急对西北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

不过,在宋军还没出击之前,李元昊已经开始采取了主动试探的策略,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公元1039年十一月,西夏开始不断侵边,先进攻保安军,被击退之后,又以三万人围攻承平寨,又被宋将许怀德击败。正是在保安军的战事当中,后来的北宋名将狄青得以崭露头角,迅速崛起。

李元昊在进攻承平寨和保安军的战事当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于是便假意求和,当时北宋负责西北战事的知延州兼鄜延路、环庆路安抚使范雍信以为真,以为李元昊真的放弃了独立要求,于是完全麻痹大意下来。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西夏版图

三川口之战

公元1040年,李元昊忽然趁着宋军不备,又一次大举进攻保安军。范雍十分慌张,于是赶紧调集军队救援,他派遣宋将刘平和石元孙率部前往保安军救援解围。然而此时,西夏军在攻入延州西北门户金明寨之后,兵峰直抵延州城下。

说到金明寨,就不得不提李元昊在金明寨的用计。金明寨位于延州以北,就是在今天延安以北的安塞南部,这里一直是延州的北方门户,金明寨以36寨互为依托,成为延州的北方屏障。守卫金明寨的是党项族的宋将李士彬,手下有蕃兵数万,战斗力强悍,被延州百姓称为“铁壁相公”。

李元昊为了对付李士彬,先是使用反间计,故意将一封与李士彬约定起兵叛宋的书信扔在金明寨,随同书信的还有锦袍和金带,李元昊就是想要制造宋军的内讧,不过这条反间计很快就被宋军识破,宋朝边将更加信任李士彬。李士彬因为宋廷对自己的充分信任,更是感动不已,发誓一定要立功证明清白。

一计不成,李元昊又生一计“劝降计”,李元昊于是派人劝降李士彬,并且许以高官厚禄,结果派去的使者直接被李士彬斩杀。李元昊恼羞成怒,于是再生一计,直接使用了一招“诈降计”。他让边地的党项人故意内附李士彬,主持西北战事的范雍一时大喜,于是就把这些内附的党项人安置在李士彬的各个堡寨当中。与此同时,李元昊还宣称党项人最怕李士彬,使得李士彬逐渐骄横自满起来。

公元1040年的正月,李元昊忽然发动对宋军的攻击,并突然攻入金明寨,李士彬都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被诈降的西夏内应生擒了。

金明寨一失,这一来,吓得范雍赶紧发出急令,让刘平和石元孙赶紧回兵,而且也传令延州附近的守军也尽快前来救援。

宋将刘平和石元孙,听说延州被围,于是紧急调集兵马回援,并会和其他各路兵马之后,来到了三川口,结果却遭到了西夏军的伏击,双方立即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由于宋军的后军黄德和率兵先逃跑,直接导致了宋军的全线溃败。

刘平和石元孙被西夏军围困,最终战败被俘,宋军另一勇将郭遵战死,数万宋军全军覆没,宋军此战下来死伤惨重。而后,西夏军随即兵围延州,好在当时天降大雪,加上宋军在其他战场上屡次击败西夏军,被派来增援的宋军也陆续赶来,此时西夏军也是同样损失惨重,李元昊无奈之下,只好先行撤军。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三川口战败,令宋廷大为震怒,北宋内部这才开始认识到李元昊绝非一般的边境豪酋,而是充满野心的悍敌,并且决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来对付西夏。公元1040年的七月,宋仁宗启用范仲淹,并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分别执掌鄜延路和泾原路的军事防务。

不过,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人的战略思想有些不一样,范仲淹的策略是练兵固守,而韩琦的策略是主动出击,他们一个在中路鄜延一线、一个在西部泾原一线,各有打法。

同年八月,宋仁宗又以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甫一到任,立即着手改革地方的军事制度。他将鄜延路所部兵马一万八千人分为六“将”,每将统帅三千人,并且分部训练战时,根据西夏入侵兵马数目,分派对应的将兵前往抵御。范仲淹的军事小改革,这比以往的宋军按照官位高低出战的旧制进步太多,也极大的发挥了宋军的战斗力。

自从范仲淹执掌鄜延路军事防务之后,西夏就改变了过去由延州一线进攻的策略,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位于宋夏边境西部的泾原路一线。

李元昊再一次故伎重演,他派出使者到泾原路,再一次表示愿意主动求和,希望能继续欺骗宋军。可是韩琦岂是那昏庸的范雍所能比的,韩琦巡视边防的时候发现了西夏军的异动,而且目标指向渭州(今甘肃平凉)。

韩琦当机立断,立即赶往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并命令宋将任福统率驻军,准备出兵直捣一路南行的西夏军后方,以截断西夏军后路。任福出兵之后,和另一路宋军常鼎所部合兵一处,并战胜了一股西夏军。西夏军佯装败北而逃,引得任福军贪功冒进一路追击,谁知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遭遇伏击,主将任福战死,宋军阵亡上万人。

西夏军在得胜之后,得知宋军其余各路来援救,于是见好就收迅速撤退。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好水川之战

定川砦之战

好水川之战,泾原路宋军的许多中坚将领如任福、桑怿、武英、赵津、耿傅、王珪等大部分英勇阵亡,这对北宋边防守军的战力造成了极大破坏,韩琦被贬为知延州、范仲淹被贬为知耀州。

经过前两次大败,宋仁宗此时和百官们也统一了意见,宋廷决定在对夏政策上改攻为守。

公元1040年的十月,宋仁宗将陕西分为四路,分别以韩琦知秦州任秦凤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以王沿知渭州任泾原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以范仲淹知庆州任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以范仲淹知庆州任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以庞籍为知延州任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同时又以当时的名将李昭亮、葛怀敏、王仲实、王信分任各路副帅,辅助各路主帅各守本路,以此抵御西夏军的进攻。

公元1042年九月,李元昊再次发兵攻打北宋进犯泾原,兵分三路准备合围北宋前沿镇戎军,王沿于是命令葛怀敏率兵反击,并叮嘱葛怀敏不要冒敌轻进,必须被城列阵,以弱兵诱惑西夏兵。可

葛怀敏上了前线之后,立功心切,不听手下劝告,而且还把之前王沿的叮嘱丢却在脑后,一意孤行,将兵力分为四部人马,挥师直指定川砦,主动寻找西夏军决战。

结果,葛怀敏在定川砦被西夏军包围,还被切断了水源,在重重包围之下,葛怀敏手下拼死抵抗,在稍微击退西夏军之后,葛怀敏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决定赶紧率部退往镇戎军,以免被全歼。可是手下都监赵珣却敏锐地感觉到,如果他们现在后撤到镇戎军,按照以往西夏军的打法,一定会在半路设下埋伏。所以,赵珣提出,大军还不如迂回撤退到镇戎军西南的笼竿城,这一来可以出其不意,自然可以避免伏击。

可葛怀敏不从,决定往东南退却,直奔镇戎军。第二天,葛怀敏准备指挥大军赶紧列阵后撤的时候,手下军队已经不听指挥了,属下劝说葛怀敏绕道而行,葛怀敏愤而斩杀不从者,结果导致手下士兵人心溃散。果不出所料,葛怀敏率部才走了不到二里路,就遭到了西夏军的合围,葛怀敏战死,近万宋军被俘。

宋军遭受到定川砦之败后,顿时泾原门户大开,西夏军趁机杀到渭州城下,纵兵抢掠600余里的地方,西夏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宋军都不敢迎战,只能紧闭城门。直到范仲淹率部来救,加上李元昊一时之间也无法吞下关中地区,于是很快就退兵了。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定川砦之战

宋夏议和

随着宋夏战争的进行,北方的辽朝趁着宋朝疲于应付西夏的时候,忽然派使者向宋仁宗索要曾被后周世宗收复的燕云十六州之关南十县,而且作出了强硬态度:不给,那就派兵来抢。

这时候,刚好宋朝也在头疼对夏战事,李元昊这个刺头实在让人头疼。于是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之下,宋仁宗派出使者对辽朝说:你们帮我摆平李元昊,我们愿意增加孝敬你们的岁币。

这事情对于辽朝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拿到好处,自然点头答应。当时的辽兴宗,也不愿意西夏势力过大,于是便派使者威胁李元昊:你们西夏不要对南朝用兵了,不然我们就要出兵维持公义了。

而且在后来辽夏之间,也爆发了一场争夺党项边民归属的冲突,李元昊害怕得罪两个大国,也赶紧派人向宋朝洽谈。西夏是个小国,自然害怕宋、辽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而且对宋战场上虽然连番取得了胜利,可真让西夏长期和大国对抗,他们国小民贫,当然支撑不了。于是乎,李元昊见好就收,接受了议和。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李元昊称臣,被宋朝封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宋夏正式议和。

而辽朝从中撮合宋夏和议的事情,宋朝给予辽朝的岁币,由原来的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增加到了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增加的钱,即是宋朝解决关南十县危机的增币,又是也是宋朝给予辽朝帮助宋朝督促西夏议和的一笔感谢费,这一事件被称为“庆历增币”。

宋朝这个冤大头,其积弱形势,在对辽、夏的妥协和岁币供奉当中,更是进一步得到映证。

崛起于贺兰山下的党项人,三大战役击败宋仁宗,奠定三足鼎立局面

宋辽夏鼎立局势图

综述

北宋仁宗朝的对夏三大战役,宋军一次又一次被击败,其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宋军缺乏训练,军备废弛,冗兵严重,就算是训练也只关心形式而忽略了实战,守城有余而野战不足;

2、宋军的武器装备质量低劣,只充数而轻实用,加上战马缺少,还主要以步兵为主;

3、宋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统、调、管三权分立的政策,直接导致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有效组织战力;

4、宋军的失败,也在于宋朝对夏政策的由最初轻视,到后来的怯敌,从上层到基层士兵,除了少部分有识之士外,朝廷上下根本没有效正视西夏这股新兴势力。

因此,北宋在仁宗朝的第一次宋夏之战当中,积弱问题已经是暴露无遗。

参考资料:

1、《宋史》;

2、《辽史》;

3、《中国史稿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